漫步江岸街頭
街巷邊的咖啡館
小區轉角的小餐館
無數街邊小店
帶着街坊鄰裡的人情溫度
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用多元消費場景
連接配接千行百業、服務千家萬戶
在高雄路咖啡一條街,有一家名氣響當當的小店——“每日咖啡”。
2007年,在跟随師傅學做了5年的咖啡之後,29歲的閻會仁在這裡正式開始自己的小店經營之旅。
談及店内的咖啡豆,他臉上總會浮現驕傲的神色,“我們店最大的特色就是咖啡豆都是自己烘的、也很正宗,客人需要什麼口味,我們都可以提供。”
憑借虹吸萃取和新鮮現烘的高品質咖啡豆,“每日咖啡”實打實圈住了一批又一批“挑剔”的味蕾。
店内大多數都是每周會來三次以上的熟客,有的客人更是會“每日見”。
他們習慣把自己的咖啡杯留在這裡,吧台背後的牆上,也挂滿了各式各樣的杯子。
閻會仁說,自己就是開了一個做得還不錯的小店養家糊口,賺點小錢樂呵呵地穿衣吃飯,“每日一見、每日一杯,每日都有好心情。日日是好日,每日會更好”。
知足常樂間,這家小店已走過了18年的光陰,見證着社群的變遷,承載客人的漫閑歲月。
早上7點,塔子湖健身街的“喻爹爹鮮魚糊湯粉”就已經排起了十幾米的長隊。
食客們端好滾燙的糊湯粉和牛肉粉,加上蔥花、香菜、蘿蔔丁,拉上一高一低兩個闆凳就近坐在店門前,伴随濃郁的黑胡椒香氣和魚香,開啟經典嗦粉模式。
圖自小紅書網友@小林要出去玩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江岸人,喻師傅從小就跟随着爺爺奶奶的早點攤感受“過早”的煙火氣。
能夠把這份真材實料的味道帶給每一位來過早的食客,也是喻師傅的初心。
是以,淩晨購買最新鮮的食材、手工揉面撣面撕粉、處理大幾十斤的鮮魚熬魚糊湯等等都是店内的日常。
圖自小紅書網友@小林要出去玩
在喻師傅看來,所謂的服務,就是記住客人的習慣。
有些客人習慣将糊湯粉帶回家吃,看見人來了,連最簡單的點頭緻意都不需要,就直接盛滿糊湯,打包一氣呵成。
“老闆,幫我把牛肉粉上面的油多撇出去一點。”
“冇得問題。”
剪成塊的雞冠餃浸在糊湯中,在沒有完全泡軟的時候咬上一口,有脆有軟,鮮鹹适口。
火速拌好一碗熱幹面,再慢慢啜飲一口蛋酒,這才是生活的滋味。
作為市場與消費的
“毛細血管”與“神經末梢”
小店不僅是衆多普通人創業的起點
也維持着無數家庭生計
更為城區經濟發展
注入最接地氣的活力與韌性
為居民生活帶來濃濃煙火氣
■
策劃 | 區融媒體中心
攝影 | 陳瑤
文編 | 覃夢秋 宋亞坤美編 | 覃夢秋
■
出品 | 中共江岸區委宣傳部 江岸區融媒體中心
郵箱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