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江岸街头
街巷边的咖啡馆
小区转角的小餐馆
无数街边小店
带着街坊邻里的人情温度
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用多元消费场景
连接千行百业、服务千家万户
在高雄路咖啡一条街,有一家名气响当当的小店——“每日咖啡”。
2007年,在跟随师傅学做了5年的咖啡之后,29岁的阎会仁在这里正式开始自己的小店经营之旅。
谈及店内的咖啡豆,他脸上总会浮现骄傲的神色,“我们店最大的特色就是咖啡豆都是自己烘的、也很正宗,客人需要什么口味,我们都可以提供。”
凭借虹吸萃取和新鲜现烘的高品质咖啡豆,“每日咖啡”实打实圈住了一批又一批“挑剔”的味蕾。
店内大多数都是每周会来三次以上的熟客,有的客人更是会“每日见”。
他们习惯把自己的咖啡杯留在这里,吧台背后的墙上,也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杯子。
阎会仁说,自己就是开了一个做得还不错的小店养家糊口,赚点小钱乐呵呵地穿衣吃饭,“每日一见、每日一杯,每日都有好心情。日日是好日,每日会更好”。
知足常乐间,这家小店已走过了18年的光阴,见证着社区的变迁,承载客人的漫闲岁月。
早上7点,塔子湖健身街的“喻爹爹鲜鱼糊汤粉”就已经排起了十几米的长队。
食客们端好滚烫的糊汤粉和牛肉粉,加上葱花、香菜、萝卜丁,拉上一高一低两个板凳就近坐在店门前,伴随浓郁的黑胡椒香气和鱼香,开启经典嗦粉模式。
图自小红书网友@小林要出去玩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江岸人,喻师傅从小就跟随着爷爷奶奶的早点摊感受“过早”的烟火气。
能够把这份真材实料的味道带给每一位来过早的食客,也是喻师傅的初心。
所以,凌晨购买最新鲜的食材、手工揉面掸面撕粉、处理大几十斤的鲜鱼熬鱼糊汤等等都是店内的日常。
图自小红书网友@小林要出去玩
在喻师傅看来,所谓的服务,就是记住客人的习惯。
有些客人习惯将糊汤粉带回家吃,看见人来了,连最简单的点头致意都不需要,就直接盛满糊汤,打包一气呵成。
“老板,帮我把牛肉粉上面的油多撇出去一点。”
“冇得问题。”
剪成块的鸡冠饺浸在糊汤中,在没有完全泡软的时候咬上一口,有脆有软,鲜咸适口。
火速拌好一碗热干面,再慢慢啜饮一口蛋酒,这才是生活的滋味。
作为市场与消费的
“毛细血管”与“神经末梢”
小店不仅是众多普通人创业的起点
也维持着无数家庭生计
更为城区经济发展
注入最接地气的活力与韧性
为居民生活带来浓浓烟火气
■
策划 | 区融媒体中心
摄影 | 陈瑶
文编 | 覃梦秋 宋亚坤美编 | 覃梦秋
■
出品 | 中共江岸区委宣传部 江岸区融媒体中心
邮箱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