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如果你不能集中注意力……

怎麼能感受到陽光照在你皮膚上的感覺?

這個發人深省的提問來自攝影大師斯蒂芬·肖爾在央美的講座。

然而,這個問題的語境令人不勝唏噓。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中央美術學院,一個本該是藝術與靈感碰撞的殿堂,卻在上周因為一場講座,意外地掀起了一場關于尊重與忽視的讨論。

國際攝影大師斯蒂芬·肖爾,這位在攝影界享有盛譽的藝術家,帶着他的《轉變我人生的五次經曆以及它們如何促使我成為一名藝術家》的講座來到了央美美術館的學術報告廳。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本以為這會是一場心靈與視覺的朝聖,卻不料,因為台下的許多聽衆都在玩手機,斯蒂芬·肖爾中止了講座。

從網友釋出的實況錄像看到,斯蒂芬·肖爾通過現場翻譯向在場的觀衆說:

“不好意思,我打斷一下,先跟大家說一聲抱歉,因為我接下來說的事情可能會有一點點冒犯。”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既然我現在談論的是注意力這個話題,你們也知道我在聊注意力。那我覺得,你們也應該明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力的重要性。

然後,我就發現今天在場的各位,其中有非常多的人從頭到尾都在看手機。

你們今天特意來聽這個講座,但你們卻都不能夠集中注意力。那麼你怎麼能夠在意,你平時吃的東西,或者太陽照在你皮膚上的那種感覺呢?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随後,斯蒂芬·肖爾走下講壇,回到觀衆席。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斯蒂芬·肖爾是誰?

斯蒂芬·肖爾,這位在當代攝影藝術中舉足輕重的名字,其作品在過去五十年間被廣泛發表和展出。

1971 年,他成為第一位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出作品的在世攝影師,并在博物館舉辦了黑白照片個人展。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2017 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了他的職業生涯大型回顧展。

作為攝影界的活化石,他出版了超過30本攝影書籍,著有《照片的本質》和《現代執行個體:攝影的技藝》兩本廣受好評的書籍。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肖爾在 60 多年探索影像的攝影生涯中,不斷重塑自己的攝影風格,無論是在 20 世紀 70 年代初用 135 相機和彩色膠卷創作的成名作《美國表象》;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 滑動檢視下一張圖檔 >>

美國表象 American Surfaces 系列攝影

還是 20 世紀 70 年代至 80 年代中期,在穿越全國的公路旅行中改用大畫幅相機完成的 “新彩色攝影寶典”——《不尋常之地》;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Broad Street, Regina, Saskatchewan, August 17, 1974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U.S. 93, Wikieup, Arizona, December 14, 1976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Beverly Boulevard and La Brea Avenue, Los Angeles, California, June 21, 1975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South of Klamath Falls, U.S. 97, Oregon, July 21, 1973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Fifth Street and Broadway, Eureka, California, September 2, 1974

抑或是 20 世紀 90 年代拍攝的風景、人像和考古等黑白作品;

再到千禧年後的街拍巨幅人物影像以及 2020-2022 年借助無人機攝制的《地形:美國景觀航測》。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New York City, 2000/2002

肖爾的每一次創作都在重新定義攝影藝術的邊界。他的作品不僅是個人經曆的記錄,更是社會記憶的時間膠囊。

然而,當這樣一位攝影大師站在台上講述那些改變他命運的故事時,台下的許多觀衆卻低頭沉迷于手機的小螢幕中。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失去注意力,然後呢?

藝術通過審美活動表達思想和情感、再現客觀世界,滿足人們的精神審美需求。

雖然藝術形式沒有高低之分,但每個人的精神需求确有參差。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Gallatin County, Montana, 1982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Putnam County, New York, 1984-1986

如果說,斯蒂芬·肖爾的作品有門檻,可能不易了解,無可厚非;但面對一個攝影界的活化石,特地來到美院的聽衆們無視尊重、放棄修養,不可謂不令人歎惋。

比起罔顧表面禮儀更加悲哀的是,身為藝術學子與愛好者的聽衆們,甯願枯坐兩小時做一位“低頭族”,也不願擡頭聽一位大師級藝術家的經驗分享。

何況,講座并非關于攝影專業本身,而是肖爾分享其關于人生與藝術的見解。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Badlands National Monument, South Dakota, July 14, 1973

Ginger Shore, Causeway Inn, Tampa, Florida, November 17, 1977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進一步講,哪怕這場講座并非所有聽衆的專業領域,即使部分聽衆都是被校方要求前來湊數,但就像音樂家流連畫展、作詞人研究電影一樣,藝術不是自縛手腳的閉門造車。

跨領域的聆聽、欣賞與吸收,是每一位藝術從業者的必修課。

斯蒂芬·肖爾中斷講座,用“注意力”作為實屬對症的“借口”,抗議着眼前的景象。

不過,與其徒勞地呼籲大衆減少碎片化的資訊攫取,克服“奶頭樂”的快感,也許我們更應該關注這場講座鬧劇背後的原因。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Bazalia, Ukraine, July 27, 2012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其一,是教育與學習的結果導向和功利主義。

聽了斯蒂芬·肖爾的講座,我就能成為功成名就的攝影師?我就能獲得必修課的加分?我就能為期末的評優增色?我就能寫進我的履歷?如果不能,我為什麼要聽?

應試教育與唯分數論對人的規訓不僅扼殺了創造力,更抑制了好奇心與開放性。

即使大師的經驗近在眼前,也難以引發學生們真正的興趣。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Winslow, Arizona, September 19, 2013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其次,是把無知視為有福。

俗話說,愛思索便會福薄,經年累月的低門檻值娛樂,我們已經漸漸習慣了不去“庸人自擾”的精神怠惰。

在這個資訊過載的時代,簡化的娛樂、快捷的滿足已經替代了深層次的思考與感覺。

藝術與創意的思考過程是激烈的、沖突的、紛亂的,斯蒂芬·肖爾所分享的生活和見解,必然承載着沉重的思想“包袱”。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South of Zefat, Israel, January 14, 2010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Large Crater, Negev Desert, Israel, September 29, 2009

巴以長年的戰火、深圳的日本兒童……每天那麼多人間瘡疤見報,但是太深奧了,實在懶得去深究;甚至已沒有耐心去失落,吃飽喝醉,多麼簡單的快樂;再沒有心思去控訴什麼,不怕累也不怕趕,隻畏懼生活枯燥……

到最後,我們都隻能夠自問:

你還會有什麼感想需要痛哭?你還欠缺什麼東西不夠滿足?

當藝術學子的生活感官已經閉塞、心靈觸角已經潰爛,試問:藝術的讨論還有什麼意義?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Jerusalem, Israel, September 23, 2009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最後,當我們躲避“有知”、追逐“有用”,久而久之,不僅是對他人的不尊重,更是丢失了自尊、迷失了自我。

在劇作理論中,人的行為和動作,都必有心理的動機與意圖。技術層面上,聽講座時低頭看手機,可以解讀為注意力不夠,但究其根本,這是一種低自尊狀态的展現,是當代人對自我價值的淡漠。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Jerusalem, Israel, January, 2010

坐在台下,各自玩手機的大家似乎都有一種團結的“默契”,這種默契,在我們平日的生活裡已經見怪不怪。

可以想象,如果這場講座隻是一場十人的研讨會,想必不會有人掏出手機面對大師。

但是當人成為集體之一,這種低自尊的默契便又成就了“平庸之惡”,集體的冷漠之下,個體的行為得到了“正當化”的掩護,藝術的尊嚴也随之失落。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Mar Saba Monastery, Judean Desert, Israel, September 20, 2009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回歸藝術的尊重與專注

曾經,藝術講座是交流與尊重的場所。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2015年,著名畫家大衛·霍克尼在北大做講座,北京各美院的學生都慕名而來,座位不夠便或站或蹲,全程除了拍照沒有人玩手機。

大衛·霍克尼,當今國際畫壇最具影響力的大師之一,被稱為“最著名的英國在世畫家”。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霍克尼在1972年所創作的油畫《藝術家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于2018年11月15日在紐約曼哈頓一個拍賣會上以約9030萬美元成交,打破在世藝術家作品的最高拍賣價紀錄。

所有人都看得懂大衛·霍克尼嗎?不見得,但他們相信藝術,也尊重藝術家。

這不到十年間的轉變略顯悲涼,環境轉變了,社交網絡和短視訊興起了,人的精神需求也變了。

人與人基本的體面與尊重在時代洪流中消失殆盡。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斯蒂芬·肖爾所拍攝的安迪·沃霍爾

Andy Warhol, the Factory, NYC, 1965-1967

藝術不是陽春白雪,但它也絕不應該被輕視、被忽視。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或許應該學會放下手機,擡起頭,用心感受這個世界,了解那些真正觸動我們内心的藝術與故事。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喧嚣中重拾對藝術與生活的真正熱情。

手機與藝術的交鋒:當斯蒂芬·肖爾遇上低頭族丨零創藝術留學

内容來源:零創藝術留學 https://www.artslink.cn,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