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知名影星林家棟、《九龍城寨之圍城》出品人陳羅超、《我談的那場戀愛》監制陳慶嘉等人先後在采訪中談及業界的處境,内地觀衆開始對港片的艱難形勢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其中不少人将此歸因于合拍片,認為堅持非合拍路線、側重主場才能有轉機。但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非合拍片的處境似乎還不如合拍片,早前上映的《望月》便是典型例子。
《望月》是一部典型的非合拍片,題材、劇情有“正宗港味”,主要面向大陸港澳台和海外市場,其主演陣容頗為不錯,除了小有名氣的李靖筠、陳湛文外,還有上個世紀90年代的女神級演員李麗珍以及被稱為“女人天花闆”的當下香港第一女團COLLAR人氣成員李芯駖。
可就這樣一部堪稱典範的港味電影,自9月19日上映起,前兩周總共斬獲不到60萬港元(約54.5萬元),成績慘淡之極,而到了第三周,情況更加惡化,單日票房下降到幾千元,以至于香港各大院線紛紛提早将其下線,隻剩下位址偏僻的九龍灣某影院維持每天下午三點一場。PS:10月11日當天到晚上11點僅1824港元
有香港電影部落客分析稱,按照《望月》目前的票房成績,嚴重虧損已經是必然,而因為其過于本地化、題材相對小衆的特點,導緻賣到海外平台或者被海外院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若想要減少損失,隻能寄希望于賣到内地網絡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當地COLLAR粉絲曾在上映前表示會買票入場,稱自家女神李芯駖的首部電影必須給予支援,不少人甚至大贊她演技了得,說有望憑借本次演出争奪香港金像獎最佳新人獎。可現在看來,他們對女神的愛是口惠而實不至,根本沒幾個人真正掏錢買票。
當然,《望月》的票房之是以如此慘淡,除了COLLAR、女神的粉絲确實不給力外,和電影市場大環境不景氣也有很大關系。自今年6月份以來,香港新上映的港片,無論是合拍片,又或者非合拍片,票房普遍都不高,破三百萬、五百萬無比艱難,真正破千萬的似乎隻有《我談的那場戀愛》一部,而且還不知能否收回成本。
但與合拍片不同的是,非合拍片因為有内地電影公司投資的關系,成本和虧損被分攤大半,而且憑借合作方的管道和人脈,其在内地上映的場次安排往往更好,能夠更有效率的拿到更多票房,處境還是明顯更好。
毫不客氣的說,如果徹底放棄合拍片,隻靠非合拍片,香港電影行業可能會徹底崩潰。另外,所謂非合拍片的拍攝資金,很多也是當地電影公司靠合拍片業務掙來的,實在是難以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