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躺平,精神内耗,靈活就業……這裡是十點人物志的系列欄目“當代青年生活實錄”。大到就業婚戀,小到吃飯購物,21世紀新新青年的快樂與憂愁全在這裡。
采訪、撰文 | Randy
編輯|野格
十點人物志原創
中國的大城市有4000萬獨居女性。若說獨居女性生活中最尴尬的時刻,莫過于家裡電器壞了,要找師傅上門維修。
近年來頻發的社會安全事件,令女性在私人空間内接觸陌生男性心存顧忌。社交媒體上,遭上門師傅騷擾和擡價的爆料帖又喚起了獨居女性的另一重焦慮。
資料顯示,電工是男女比例差最大的行業之一,男性占比98%,女性占比僅為2%。市面上大多數維修平台無法顯示上門師傅的性别,曾有女性使用者下單後一遍遍打電話确認,打到第10個時還是男師傅。
女性從業者的稀缺,和獨居女性對女師傅的渴求,形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市場缺口。近年來,南韓、日本陸續出現了專門為獨居女性服務的女子維修隊。
BBC報道中的南韓女子維修隊 | 圖源:BBC News
2023年,常年在上海獨居的迪迪也萌生了這個想法,考完電工證後她本想兼職做一個女師傅,但混迹各大主流維修平台後,她發現維修市場對女性并不友好,于是拉上幾個朋友一塊做了國内首個專門服務獨居女性的維修平台“修勾萬事屋”,目前已有8萬多使用者和3000多名工程師入駐,其中有200多名是專門解決疑難問題的女性維修師。
我們和迪迪聊了聊,以下是她的講述:
獨居女性的安全焦慮
我叫迪迪,今年29歲,本職工作是上海的一名财務人員。去年,我和幾個朋友共同建立了服務獨居女性的平台“修勾萬事屋”,旨在為獨居女性提供維修疏通、搬家陪練、寵物服務、陪伴就醫等多重生活幫助。
發起這個項目起源于我在獨居生活中的切身感悟。畢業後我來到上海工作,雖然我是一個i人,屬于主動選擇獨居并樂在其中的一類人,但剛開始在陌生城市獨自生活,常常會有不安全感萦繞心頭的時刻。
首先考慮的就是人身安全問題。當時剛好有個新聞,講一位獨居的明星在家裡去世幾天後才被發現,我會擔心,如果某天我也在家裡發生意外的話怎麼辦?
為了降低這個隐患,我在家附近找了一家健身房,每周固定去教練那裡打卡四五次。相當于通過這種方式給自己建立一個規律的聯系,如果某一天我的行程出現異常,教練會第一時間發現。
獨居第二年的秋末,上海天氣很冷,洗澡的時候需要開啟暖風機。但我租的房子暖風機壞了,一直有異響卻不制熱,就找了一個男師傅上門維修。他在修暖風機的時候,天色已經暗下來了,房間裡隻有我們兩個人,他又長得比我高大,和這位師傅獨處多少會産生些不安全感,而他又自己做主更改線路,在制熱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異響聲停止了,就說維修已經完成。後來的一天,暖風機因為更改線路還引起了火花。
BBC報道中南韓女性的自白 | 圖源:BBC News
還有一次是樓上住戶裝修,他家的排水管有些問題,那家住戶敲門說如果可以讓勞工掀開我租住房子的天花闆,會更友善他們施工。本着善意我願意給對方行個友善,但樓上來的勞工并沒有拿梯子過來(盡管有電梯),而是直接拉來我的椅子穿鞋上腳踩,修理完畢也沒有把我家的天花闆裝回。勞工離開後地闆上、椅座上全是水泥灰的腳印,天花闆留下幾個黑洞,我隻能自己清掃被弄髒的地闆和椅子,再想辦法把天花闆裝了回去。
經曆了這幾件事之後,我對接受男勞工上門維修這件事比較厭煩。我想了解一下别人是否和我有同樣的經曆,于是就在幾個主流社交平台上輸入了“獨居女性”“維修” “上門服務”等關鍵詞,我發現不止是我一個人有這方面的困擾。
比如有一個女性說她在平台上下單疏通馬桶,和師傅商量好了是 50 塊錢的費用,但師傅上門後說馬桶問題不小,一定要使用他們的疏通劑才行,最後疏通馬桶倒了幾斤疏通劑,給她報價1000多塊錢,這錢都能換一個馬桶了。
迪迪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的女性經曆
一些獨居女性在接受男性上門服務時,遭受到的不隻是坐地起價,還有性質更惡劣的精神勒索,包括言語上、身體上的猥亵等等。
是以我當時想,既然我是一名獨居女性,而這類群體在日常生活中的困境又這麼普遍,那麼,我能否做一些事情去改變這種現狀,讓包含我在内的這個群體減少這種困境。
為什麼市場上的女師傅那麼少?
可能因為财務工作的原因,我對考證有種執念,當時我想接觸電工行業,第一個想法就是去考一個電工證,通過考證,可以系統性地了解電工的工作内容。電工證是安監局頒發的,如果想要在市場上合法地提供相關服務,需要持有這個證件。
考電工證的門檻并不高,能通過駕照考試的人應該都能考下這個證。考試内容分為理論和實操兩部分。理論和中學時的實體科學内容差不多,包括電工的基礎名詞、電學原理等等,考實操前我把家裡的電表和小家電都拆開來看了,在腦海裡推演電路工作圖,大概自學了一周左右就拿到了電工證。
迪迪考電工證之前拍攝
上考場之前有一個集體的安全教育教育訓練,我觀察了一下,房間裡100多号人,大部分衣着面貌偏藍領勞工,應該是本身從事這個行業過來考試補證的,其中,女性不超過5個,而年輕女性隻有我一個。
拿到證之後,親戚朋友們的家用電器出故障,基本都是我來解決。我修過挂燙機、瓦斯竈、熱水器等等,小問題自己順着電路圖一步步排查就行,比較棘手的問題網上一般也有教學視訊。這個過程就像解方程一樣,平時工作壓力大,偶爾做維修也能換換腦子。
熱水器壞了,迪迪自己修
那時我想着要不我去入駐一下幾個主流的家政平台?看看我的技能足不足夠支撐我在市場上獲得收入。
當我打入維修師傅群體、在各大平台混迹了一圈後,我開始從維修師傅的角度想問題,關于維修工上門後為什麼會坐地起價?為什麼從事維修相關的女性這麼少?我有了新的思考。
首先,師傅在各大平台會面臨各種抽成,一些平台抽成甚至高達50%,也就是說師傅每完成一單可能隻能收到一半的錢;其次,上門維修和上門送外賣不一樣,外賣是客戶幾乎每天都會有的高頻次消費,而一個客戶一年甚至幾年都不一定有一次維修需求,基于訂單量影響,師傅之間的競争格外激烈。為了搶到客戶的單子,他們會采取低價政策吸引客人,往往上門後會換一副嘴臉,也就是說比拼演技的時候到了,小問題要說成大問題,沒問題也要說成有問題,以此拉高每一單的收入,否則他做這一單來回的路費都要自己倒貼。
至于為什麼市場上女維修工那麼少,第一個是女性在維修相關的就業市場上會遭遇歧視。我接觸過一個女師傅,以前在北京一家五星級酒店做電工,她從事這行已經十幾年了,經驗相當豐富,後來失業了出來找工作,發現維修相關的崗位都不要她,理由是想找一個力氣大的男性。其實不僅是用人機關有偏見,社會大衆對女維修工也有偏見,普遍認為她們技術不如男性好,和女司機受到的污名化情況類似。
第二個是維修行業目前仍然處于被男性壟斷的局面,年輕女性若想從事這一行,首先要找到一個願意帶她入行的師傅。這一點上,女性也不如男性有優勢。
其次是,女師傅上門服務,年輕一點的女師傅會擔心自身安全問題,選擇隻接女客戶的單子。本來這個市場就有限,客戶群體又因為性别砍了一半,單筆收費并未成比例提高,收入自然也随之減少,年輕女師傅的生存空間就更窄了。隻有年長一些,四五十歲,不擔心自身安全的女師傅,不挑客戶,收入才可以和男師傅持平。
總結成一句話就是,現在的市場條件下,女性全職去做維修工的門檻,并不像去餐廳做服務員、去工廠做流水線勞工一樣低,而回報卻未必有服務員或流水線勞工高。
女性網際網路從業者
紮堆轉行做維修
得出結論後我萌生了要做一個女性互助平台的想法,我想做一個隻有女師傅和女使用者、不靠抽擁盈利的互助平台。
我先自己做了一些圖文,運用考電工證和自己日常摸索的經驗,寫了一系列如何自主維修的教程文章,包括馬桶維修、瓦斯竈維修和家用電路排查等等,配上簡明易懂的文字和小視訊,希望能幫助經濟比較困難的女性,平時自己就能解決遇到的維修問題。
同時,我拉了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搭建了一個小程式,她們普遍也是在大城市有過獨居經曆的年輕女性,對生活中會遇到的問題感同身受。
對平台上線後受到的争議,我是有心理預期的。比如有人認為既然是女性互助,那就不應該收費,而女師傅則認為,一些客戶報價低于市場,潛意識裡是對女性從業者的歧視,不尊重她們的勞動等等。
為此,我專門做過一個小調查,讓大家轉換視角來思考,如果你是維修師傅,按目前市價你願意從事維修行業嗎?哪怕是兼職。最後的結果顯示,897個人裡,有将近6成的人都是在有較高報酬的情況下,才願意兼職或全職從事維修行業。
調查投票截圖
目前,修勾萬事屋的使用者總數達到8萬多,有3000多名入駐工程師,其中,200多名是提供硬核維修服務的女師傅。成交量也在今年實作了一個小的跨越,從40多單到了400多單,總流水将近10萬。訂單集中在一線城市,和女性意識高漲的川渝,比較偏僻的城市也會有訂單,但受限于當地的使用者量,較難比對到接單的師傅。
入駐平台的女師傅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網際網路或其他行業被裁員,突然失業在思考轉型的人,裡面有的是接觸這一行後覺得有前景,自己也喜歡,認真投入了成本去學習的,也有的是暫時做做兼職,渡過目前的難關,等找到工作了就不再接單。
另一種是本職工作和維修相關,比如品牌洗衣機的售後工程師、在大公司裡負責維修保護,周六日休息的時候,來賺一點外快。
目前平台最大的痛點是無法每一單都及時響應,問題主要出在各地女師傅分布較少,交易雙方存在距離問題,導緻彼此對價格認知有差異。比如,一個客戶釋出需求想找女師傅通下水道,當地隻有一位資深的女維修師,從師傅所在的地點到客戶的位置來回要3個小時,報價過程中師傅考慮到交通和時間成本報價158元,客戶覺得貴,因為她在小區附近找師傅來修隻用一半的價格,最後這單不了了之了。
獨居女性并不是一座孤島
比起專業的家政維修平台,我們團隊對這個小程式的定位更像是一個泛生活女性互助平台。在維修、上門喂貓這種大衆服務之外,我們還應使用者的需求開發了新的闆塊和功能。
獨居生活的一個顯著需求是,希望和人産生一些有邊界感的交流,有女孩提出想在小程式上和同樣獨居的女孩對話,我們就開通了“生活交友”的闆塊,還有使用者說想看看自己附近有誰,有哪些商家,我們就推出了“附近”的功能,大家可以在這裡檢視離家近的女性友好商家。
小程式裡的使用者互動
陪診就醫是獨居生活中另一個痛點。生病的時候,一個人偶爾會有行動不便或需要幫忙排隊的情況,比如我一個剛去陌生城市工作的朋友,她要做一個眼部手術,在當地沒什麼認識的人,也不好意思麻煩同僚,手術做完之後雙眼都用紗布蓋住,完全看不到路,這種時候都無關心理,是身體需要有人送她回家。
使用者釋出的“陪診”需求
而服務種類的豐富,往往是一個人想要下單說“诶,我需要這樣的服務,有沒有人能幫忙提供”,另一個人發現“诶,我好像能夠提供這樣的服務”,這樣慢慢内化成平台和使用者的共識的。
比如平台上大量女律師的入駐,其實是幾位女律師主動發現了這個平台,免費為女性提供法律援助。像前段時間有個在蘇州獨居的女孩,和擾民的鄰居爆發了肢體沖突。報警後兩個人去了派出所的調解室。她在那兒待了21個小時,不想接受調解,也不知道怎麼處理更好。這個時候,她在平台找到女律師們。有幾位律師半夜接了她的電話,分析了她的情況,給了她一些建議。慢慢地,更多使用者和女律師在平台上達成了正式的商業委托。
這個平台目前更像我生活中的一項興趣愛好,但做一個女性互助的社群平台,難免會面臨各種挑戰。首先是資金來源和持續運轉的問題,平台創立至今,購買伺服器、開發設計等費用全部是我個人支付,半年大約花掉了6萬元。
如何保證可持續性并且把業務營運起來,是我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如今團隊的主要收入來自于打開小程式時的開屏廣告,這僅能覆寫掉每日營運的伺服器成本。
作為獨居女性,我認為獨居是一種主動的選擇,既能讓我們活得更舒适,避免在無效社交中消耗精力,現在又有了相應的平台和技術支援,讓我們在需要和人交流的時候,可以便捷地與附近的同伴建立聯系、互相照應。
獨居女性,并不是一座孤島。
文中配圖除标注外均來自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