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腦機接口初創公司Neurable與音頻廠商Master & Dynamic合作,推出了一款被命名為MW75 Neuro的耳機産品,并宣稱其是全球首款腦機接口音頻硬體。據了解,這款産品是借助内置在耳墊上的12通道腦電圖(EEG)傳感器,來實時捕捉使用者大腦的電信号,然後用App進行分析、并向使用者回報詳細的腦電波資料。
目前這款耳機已經在美國市場開啟預購,其售價為699美元、約合人民币4903元,明年将在歐洲和英國發售,價格分别729歐元和629英鎊。
如今在耳機市場中,産品之間的競争早已不再局限于音質、佩戴舒适度等相對表層的次元,而是向着更智能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MW75 Neuro作為一款新品,最大的亮點無疑就在于引入了腦機接口,這在同類産品中無疑是一種從新方向尋求突破的政策。
盡管目前腦機接口這一技術充滿了科幻色彩,但其就是一種通過技術手段讓人腦與外部裝置建立通訊連接配接。借助傳感器讀取神經元信号,并使用計算機和相關程式将其轉化為動作,進而實作人機之間的互動,這個技術的出現也為醫療健康、教育娛樂等多個領域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現階段腦機接口主要分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兩大方向,前者需要通過手術将電極陣列、晶片等裝置“連接配接”到大腦上,進而形成穩定的“接口”,來實作對神經元信号的收集。這種方式由于電極與大腦組織的直接接觸,是以也能夠提供更高品質、更高信噪比的信号,是以準确性相對較高,也能提供更為精準的大腦狀态回報。但這一技術也伴随着手術、人體排異反應、感染等安全風險,以及在倫理層面引發的争議。
相比之下,非侵入式腦機接口由于無需手術,僅用佩戴電極或頭帶式裝置即可采集大腦的電信号,在實作方式更為便捷,并且安全性、易用性和普及性上相對更有優勢。但受到顱骨屏蔽、電極布局、個體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導緻其所采集的信号品質相對較低,是以準确性方面還有提升空間。
從技術路線上來看,MW75 Neuro顯然是一款采用非侵入式腦機接口的耳機,其設計理念是通過實時監測、并分析腦電波信号,來為使用者提供大腦狀态的即時回報,如注意力水準、放松程度等,進而幫助使用者管理自身狀态、提升工作與學習的效率。
基于腦機接口,MW75 Neuro提供了兩項核心功能,其一是根據腦電波信号分析,來為使用者推薦增強專注力的個性化歌單,并随着使用的深入不斷優化歌單,使之更符合使用者的實際需求;其二則是根據監測結果,提示使用者适時休息。雖然這兩項功能看上去很美,但不難發現在實際使用中也面臨着諸多的挑戰。
MW75 Neuro要面對的第一重挑戰,就是聆聽音樂本質上是獲得愉悅的體驗,也是一種需要配置設定注意力的行為。這就意味着當使用者嘗試進入專注狀态時,聆聽音樂可能就會成為一種幹擾,進而削弱專注力。是以以腦機接口來監測“專注度”、并推薦歌單這一設計的出發點,本身就存在一定得邏輯沖突。
當然也有相關研究表明,部分音樂确實有減輕焦慮、放松心情,間接促進提升專注力的作用,但效果卻因人而異、且難以量化。相比之下,目前無論PC、還是手機,都已普遍提供了“專注模式”,是通過屏蔽通知、限制應用使用等方式,來幫助使用者營造更專注的工作環境。
健康提醒功能的局限性和可替代性,則是MW75 Neuro要面對的另一個挑戰。目前其提醒功能集中在監測疲勞度部分,并未展現出足夠的差異化,而諸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環等常見裝置則由于監測資料更為全面,是以在這一功能上也更為多樣化,不僅有久坐、飲水提醒,部分産品還可以根據生理資料的變化提供心理壓力監測,甚至高端産品還可給出健康風險的預警。
而且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環這類産品體型更為輕巧,即便長時間佩戴也不會帶來額外的負擔,但類似MW75 Neuro這樣的頭戴式耳機,在産品形态上就決定了佩戴後會持續對頭部、耳部帶來壓力,長時間佩戴可能會有不适感。此外,将EEG傳感器融入耳墊的設計,也要面臨清潔、耐用性等方面的局限性。
相比設計邏輯上的沖突以及功能的可替代性,資料準确性可能會是MW75 Neuro最大的一個緻命傷。無論是非侵入式腦機接口、相對較小的體型、數量有限的電極,還是佩戴方式,都意味着其所采集的資料在準确性上會存在不小的誤差。對比醫學領域的專業腦電圖儀,為了保障準确率不僅有數量衆多的電極,還會在佩戴時確定緊貼頭部,進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外界的幹擾。
對于MW75 Neuro而言,融合腦機接口技術更像是一種“探索”,但将其作為主要亮點似乎在方向上出現了一定得問題,使得其顯得噱頭有餘、實用性不足。如今對耳機這類産品來說,順應智能化趨勢,深度融合AI等技術明顯更為主流。事實上,MW75 Neuro在融合AI方面也有所探索,官方就透露其未來将內建ChatGPT,使得使用者能夠通過進階語音模式與耳機互動,而且由于其是與音頻廠商合作打造,是以在音質等基礎素質方面也有所保證。
目前在耳機市場,手機廠商的表現尤為亮眼,也呈現出高歌猛進的态勢,并憑借着耳機與手機的高度關聯性,已經取得了顯著的市場優勢。而在智能化趨勢的影響下,手機廠商也在不斷強化TWS耳機的相關功能,為使用者陸續帶來了智能降噪、便捷操控,以及諸如體溫監測、心率監測等功能。
此外包括科大訊飛在内的廠商,則在積極探索耳機與AI相關技術的融合,通過将大模型引入耳機産品,深入挖掘這類産品在B端市場的應用,不僅滿足了使用者對于高效溝通、遠端協作、會議記錄等方面的需求,也推動這類産品向着更智能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是以現階段對耳機産品來說,在當下的智能化趨勢下,融合新技術、專注于對使用者需求的挖掘,顯然才是更為主流的發展路徑。将腦機接口技術引入耳機,至少從目前的使用者需求來看還是噱頭大于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