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随着技術不斷疊代,青少年的學習、生活、娛樂也同步遊弋于大語言模型、自适應學習平台、社交網站、數字教材與傳統課本之間,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的邊界開始變得模糊。
學生們正逐漸轉變為情景學習者、社會學習者,每個人都是互相交織的智能化學習生态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節點,甚至輻射中心。那麼,如何促進他們主動學習,進而更遊刃有餘地面對并駕馭未來?
用分數評價孩子能力,父母共情力隻會越來越弱
很多家長都發現,上國小前,自家孩子的性格特征、愛好特長、學習和行為風格都十分鮮明。不少家長都能對子女在體能、智力、社會情感能力方面的資源禀賦如數家珍,但進入基礎教育階段,孩子們這些思維或行為上的特征就開始變得模糊了。
并非孩子變了,而是我們成人透視孩子的角度發生了變化。孩子全面發展的水準往往被簡化為學科知識技能及其精熟度水準。特别是,孩子也開始被貼上各種學科的标簽。比如,國文、數學、外語三大核心科目全A是優等生;國文和英語A、數學B,大機率就是中等生;藝術A、實體A,其他科目B,大機率歸于偏科,小機率歸于英才……
久而久之,我們丢失了敏銳感覺孩子内在能力的尺度,尤其是當我們用學科的考試分數去評價孩子的能力,家長的共情力也會越來越弱,對孩子們的幫助越來越小。
要知道,在這個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甚至超級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時代,孩子獨特的資源禀賦特征更顯彌足珍貴。差別于機器人,人的非線性推理、容忍模糊性、靈活應變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都顯得更重要。而這些特征或能力,都是個性化、非标準且難以盡述的。換言之,我們呼喚的是人才的百花齊放和生态化湧現。
是以,陪伴孩子、進行有效的交流,父母和孩子的話題不僅隻交流學習,親子之間可以共同回憶一些大家都念念不忘的事物或場景,父母特别要關注,孩子對什麼東西異常敏感,在什麼環境下顯示出了獨特的觀察力、思考力和行動力。孩子的靈魂深處充斥着什麼樣的回響,意味着在與其資源禀賦遙相呼應的這個知識或專業領域,有可能潛藏着他們人生大放異彩的舞台,這也是由内在秉性、優勢智能、學習風格構成的資源禀賦圖譜。
這就是智能化學習時代的基準點,在陪伴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節點,我們都要時不時回過頭來,與這個參考系進行校準。并來一聲“靈魂拷問”:這是我的孩子内心所喜歡的嗎?與他/她的禀賦是否契合?
看似随意的交流,更能激發孩子内驅力
如何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觸發生動的想象,促進深入的思考?在我看來,作為非正式學習形式的親子對話,也能催生無限“可學的”契機。
家長不妨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出發,在各種合适的場合和孩子交流互動。如驅車出行時,結合科技公司的最新産品,與孩子聊一聊智慧城市、無人駕駛;去醫院或養老院看望老人時,與孩子讨論旅居康養、人工智能+醫療等新業态、新産品;結合相關新聞事件與孩子交流身心健康、未成年人保護等。
嵌入到适切的場景、看似随意的交流,其實反而能激發孩子深層次的内驅力,提升他們對相關話題的敏感度,并有效緩解正式學習與測評帶來的心理壓力。如果相關話題導向較為複雜的問題情境,并涉及到孩子自己關切的領域或個人,則更會産生真實性學習的良好效果。比如長輩的醫療保健,本街區的交通擁堵狀況,校園裡的資源能源浪費等等。此時,我們可以借勢引導孩子基于自己的知識儲備和認知層次,通過廣泛閱讀、實地參訪、職業體驗乃至參加相關的主題工作坊、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強化自己的了解,拓寬對相關話題的認知視野和研究深度。
科學安排時間,讓孩子嘗試“深度工作”
腦科學的研究表明,學習是認知負荷較重、由前額葉皮質主宰的高階心智活動,光靠耳聞目睹、情感觸動、參觀體驗或情境驅動的主題對話,無法完成資訊深度加工并整合進孩子知識體系的過程。
是以,在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的同時,我們還需要進行“縱深”處理。即遵從孩子的心智發育以及學習的規律,利用各種資源工具,為他們精心設計“深度工作”的多元模式。
學習科學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每天起床後的8小時之内,谷氨酸、多巴胺、腎上腺素這三味“學習雞尾酒”濃度較高,人的注意力因而易于集中,适合安排要求精确性和線性邏輯推理能力的學習任務,如數學運算、形式推理、鋼琴指法練習、文法詞彙訓練等。而到了下午,人的注意力開始渙散,血清素開始上升,昏昏欲睡之感、貪圖安逸之心油然而生,在寬松環境中适合安排開展創造性學習,如設計思維課等。
關于學習的時長,如果是聚焦性、邏輯性較強的任務,一般以90分鐘為一個循環;對于創造性強的任務,由于活動形式多樣、且資源較為豐富,便于孩子們在不同的感官體驗和學習模态之間進行切換。是以,用時比較靈活,1—3個小時都可以。
對于家長而言,在聚焦性任務時段,我們可以為孩子準備一些工具,比如計時工具等,以充分利用間歇記憶、交錯學習和多感官并用的學習科學規律。在創造性任務階段,則需要在布置學習環境、充實富媒體資源方面花費心力。比如帶孩子離開正常書桌,置身于挑高、多層次、布局錯落的空間,或者視野開闊的戶外,促使他們進入發散性思維的模式,有利于流體智力(在新穎情境中運用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的充分發揮。
基于優勢禀賦,引導孩子做有心的“認知學徒”
置身日趨複雜的知識經濟時代,家長還應當基于對孩子優勢禀賦的洞察,引導他們時時處處做一個有心的“認知學徒”,以便充分利用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的不同優勢,積累學習成果、強化領域優勢。
所謂“認知學徒”,是指在觀摩、體驗知識密集或專業性較強的工作、産品、技藝或流程時,不僅問是什麼(What)的問題,還要多問為什麼(Why)和怎麼樣(How)的問題,并尋找機會加以實踐。比較著名的例子就是英國實體學家、化學家法拉第,他曾在英國皇家學會一名著名科學家的實驗室當助手。在此之前,他沒有受過任何科學研究的正規訓練。但在謄寫、記錄著名科學家的經典實驗之餘,法拉第仔細觀摩并刻意模仿、學習他的實驗設計、工作流程與論證方法,久而久之,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法拉第的傳奇經曆隻是個案,但幸運的是,在這個智能技術層出不窮、學習資源供給充分的時代,我們也能為孩子創造這樣的“認知學徒”機會。
我們可以鼓勵孩子收看行業領域的深度訪談、專家演講、産品展示。還可以訂閱一些與孩子興趣密切相關的流媒體或播客節目,使他們親眼目睹并分步操作,完成相關産品或流程的設計與制作。
比如著名科技公司OpenAI的研發人員,就在網絡平台上釋出了“如何搭建大語言模型”的實戰教程。不僅親自示範每一個關鍵步驟,還帶領使用者逐一破解認知盲點或技術難點,成為這個智能化學習時代百萬學徒使用者當之無愧的“師傅”。
總之,在深刻了解孩子資源禀賦圖譜的基礎之上,我們可以在生活情境中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并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工具條件,引導孩子走向深度思考,并為他們創造條件進行“認知實習”,助力孩子适應并勝任未來全新的學習生态。
文:邢至晖(上海市黃浦區教育學院副院長)
圖:視覺中國
編輯: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