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學習一篇寒号鳥課文記憶猶新,以童話的方式深刻闡述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别的鳥忙着搭窩過冬,自己偷懶曬太陽,而不去想寒冷的夜晚,待到了夜晚被凍得瑟瑟發抖而後悔,發誓要明天搭窩,但在天亮後仍然因為惰性,享受眼前的陽光,然後晚上繼續後悔,周而複始,直至凍斃。
懶和笨永遠不分家,這樣的人,往往更容易躲避眼前需要克服的困難,而選擇進入舒适圈躲避,并無長遠的憂患意識,在不斷躲避中,最終無從躲避,而不得不吃生活上的苦。
這個時候他們會發現,當初學習上的辛苦,與生活上的辛苦相比,如此的微不足道,就會後悔自己當初為何沉迷電子産品,如何不開竅知道學習。
但時光真的流轉,他們能夠預見到少時不努力,老大徒悲傷,他們回到學生時代,仍然會大機率的不會努力,仍然會沉迷于學習以外的娛樂,就如同快凍斃的寒号鳥,再回到晴空萬裡的白天,仍然不會選擇搭窩,而選擇曬太陽。
在可以通過學習改變未來的年紀,相比于努力受制于天賦的人,鍊努力都做不到的人更為愚鈍,避難就易沒有長線思維的人,才是最大的愚鈍,如同那些上一天班玩三天的人,在躲避中道路越走越窄,越走越累、
越是愚鈍而不如意的人,越喜歡在自己的世界裡坐井觀天,選擇自己所願意看到的,他們的差距不在于開竅早晚,而在于被惰性的本能充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