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名将明瑞征緬。通過審問俘虜,明瑞得知緬軍主力正屯結于蠻結,于是當即率部挺進蠻結。
在蠻結,緬軍于各要隘建造木寨十六座,以此構成了十六座軍營。這些軍營中的木寨均以近七米高的濕木互動排列,然後用土砌築而成,木寨内外挖有深溝,溝旁插着銳利的竹簽。清軍初來乍到,實難馬上攻克,與此同時,由于敵營外暫時無險可據,他們還面臨着被對手攻擊乃至沖垮的危險。
緬軍把皇家衛隊稱為勝兵,土司兵稱為部兵,通常情況下,總是部兵在前,勝兵在後督戰。步騎兵也有講究,系以步兵居中,騎兵為兩翼,交戰時騎兵随時準備從兩翼“分繞而進”,實施包抄。如果把部兵看成是清軍的綠營,勝兵看成是清軍的八旗,這種排兵布陣的方式其實與清軍十分神似,明瑞久曆行伍,一路過來早就已經對此熟悉,他一面派兵掩護,一面在密林裡排列陣勢,使得緬軍無法順利實施騎兵抄襲戰術,步兵亦不敢貿然進入密林。
次日,明瑞居中策應,所部分别占據了敵營附近的東西山梁。緬軍見狀按捺不住,出兵首先對領隊大臣觀音保所據的西面山梁發動進攻,觀音保率部奮力沖殺,明瑞也從中路分兵接應,清緬雙方在野外展開了一場激戰。
在前兩次征緬戰争中,清緬已經屢次交手,但緬軍還從未與滿洲騎兵照過面,這次算見識了。平原之上,重甲騎兵如同急風驟雨一般地發起沖擊,緬軍的武器以火器、镖子、短刀為主,不配備甲胄、弓箭,根本抵擋不住這種沖擊。緬軍的身份階層很容易識别,頭目都穿紅衣,士兵穿青衣,滿洲騎兵的箭也就像長了眼睛一樣,愛落誰身上就先落誰身上,激戰至晚,緬軍被當場殲滅達兩百餘人。
這一戰給緬軍留下深刻印象,以緻于他們後來見到滿洲騎兵就肝顫,說:“天朝騎剖鼻子馬拿了箭的兵最利害,骁勇可怕。”緬軍内部甚至還傳說:“大兵(指清軍)所用火箭甚是利害,火箭來時,人走的快,箭也趕得快,人走的慢,箭也慢些。”聽到這些說法和傳言後,即便尚未與清軍交手的緬軍官兵也很是害怕。
緬軍吃了敗仗後,急忙以連環槍炮掩護撤退。連環槍炮又稱連環铳炮,是當時常用的一種火器打法,即槍炮兵一排排上,輪番接力,面對緬軍連續不斷的槍炮射擊,清軍為避免過大傷亡,隻得放緩追擊,及至硝煙散開,發現對方已鑽進了木栅之内。
緬軍長于防守,圍繞着木寨,在溝外二三十步處密密麻麻地豎立着無數高達兩米多的木栅,栅外又設木排,清軍的槍炮很難傷及緬軍,躲在裡面的緬軍卻能透過木栅的縫隙,用燧發槍對清軍進行射擊。
緬軍火器使用的技術熟練程度尚在清軍之上,士兵的槍法準,命中率奇高,連清軍中号稱最擅長火器的健銳營也不得不承認“此賊之長技也”,在這種情況下清軍發動進攻的效果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