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乾隆集結2萬6千精兵,誓要征服緬甸叢林

乾隆集結2萬6千精兵,誓要征服緬甸叢林

在乾隆朝名将明瑞所參加的平準平回戰争中,從其部将兆惠、富德開始,包括明瑞本人在内,将領們個個沖鋒陷陣,身先士卒,乃至與敵人短兵相接,打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肉搏戰。征緬戰争則鮮有這樣的例子,綠營将領通常都是督令士兵在前面施放槍炮,自己在後面遠遠地觀望,一旦緬軍騎兵發動沖鋒,将領們便驚慌失措,士兵的情緒是以受到影響,以至棄械潰散,無法抵禦。

所有相關報告都彙總到乾隆手上,促使乾隆決定改變征緬部隊的結構,不但從量而且從質上集結兵力,同時加大軍需、軍饷的供應,一場大規模的戰争動員開始了。

健銳營作為清軍王牌部隊,在平準平回戰争中戰功卓著,平時輕易不會動用,乾隆從中撥出一千,其規格已與當初的平回戰争相同,之後又續撥滿洲兵兩千,使八旗勁旅的數量達到三千,另抽調四川綠營八千,貴州綠營一萬,雲南綠營也沒有全然抛到一邊,而是從中精選了五千人作為輔助部隊,這樣一共調遣兩萬六千人參加南征。

在冷熱兵器并用的時代,馬匹仍是不可或缺的戰争資源,乾隆從兩廣川黔湘五省抽調一萬五千六百匹馬,用于軍用物資運輸和騎兵作戰所需,使以騎射見長的八旗兵每人都得以配馬三匹。糧饷方面,也集中全國力量,給予最大程度的支援,其中通過從各省及戶部籌集,先期便投入軍饷白銀六百萬兩,又從雲南的大理、永昌等六座府城就近進行劃撥和購買,為軍隊提供糧食九萬石。

乾隆集結2萬6千精兵,誓要征服緬甸叢林

由于緬甸北部叢林密布,地形氣候極為複雜,不便運送糧草辎重,是以士兵行軍時仍需自帶配置設定的口糧,且規定每個士兵都需帶糧六鬥,不過吸取之前的教訓,這些口糧主要都由配備給士兵的馬匹馱載。除了馬之外,還有相當數量的牛随隊而行,這是因為馬匹本身不夠用,相當大一部分糧食隻能靠牛馱載,而且根據平準平回戰争的經驗,萬一到軍糧匮乏,必須宰殺牲畜以食的時候,殺馬不如宰牛——若是殺了馬,部隊的行動能力會急劇下降,若是宰牛,則可以把這種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出征的具體時間也經過了再三斟酌。明瑞到任之前,緬軍曾出動一千餘人,渡江再次侵擾中國邊境,乾隆為此特意下旨給新任雲南提督譚五格,讓他隻要擊退緬軍以及加強防禦即可,暫時不能帶兵深入,等明瑞到任,“于九月以後,克期大舉”。

南征緬甸,乾隆主要擔心的是瘴氣,據了解,緬甸瘴氣從陰曆四月開始,以七八九三月為最盛,到九月方止。有大臣建議在十一月至次年三月間進兵,但當年的七月逢閏,也就說是有兩個七月,乾隆一算,當年的九月若放在往年,就相當于十月了,他估計到時天氣涼得快,瘴氣應該也消散得差不多了,再說自古兵貴神速,如果一定要等到秋冬進兵,緬軍察覺後将可能加強防禦,進而使戰争形成曠日持久之勢。

九月出師就這樣定了下來,因為要等待由京城出發的八旗兵,遂一直推至九月二十四日(1767年11月15日)。當天,明瑞按計劃自永昌發兵,他的原計劃是“一主兩輔”,即将部隊分成三路出擊,至正式出師前,他又臨時修訂計劃,将三路變成南北兩路,其中南路主力一萬七千人,由明瑞本人親率,從陸路行進,北路輔軍九千人,由參贊大臣額爾景額、雲南提督譚五格率領,從水路行進,大家約定,兩路一旦得手,便會攻緬甸都城阿瓦。

乾隆集結2萬6千精兵,誓要征服緬甸叢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