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
近年來,國内衆多企業深陷價格戰,不得不開辟新的成長空間,掀起新一輪出海熱潮。
2024上半年在5348家上市公司中,有2812家披露了上半年出海收入,合計高達3.76萬億元,同比增長9.99%。
3.76萬億是什麼概念?接近貴州茅台、五糧液、泸州老窖等整個白酒行業的總市值;全國14億人來分,每人還能分大約2700元。
不過,雖然出海已成燎原之勢,但對不同企業的意義卻大不相同。
對光伏企業來講,出海是“救命稻草”。因為中國光伏供給市場實在太大。2023年,大陸每年矽料産能143萬噸、矽片産能622GW,均居全球第一。2024年産能預計仍将大幅上升。
2023年國内光伏元件産能甚至超過全球的80%,但新增裝機量卻隻有全球的50%,供需嚴重錯配。
是以隆基綠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等光伏龍頭紛紛布局中東等海外地區,在沙漠中尋找藍海。
而對于半導體晶片公司來說,出海則更多意味着競争力的增強。
2024上半年聞泰科技、環旭電子、長電科技的境外營收都超過100億元,德明利、北京君正、長電科技、兆易創新等境外營收占比大約80%。
其中,聞泰科技是手機ODM(設計+生産)代工三巨頭之一,兆易創新是全球第二的存儲晶片企業。
北京君正的汽車存儲晶片堪比三星電子、德明利2024上半年淨利潤增速近600%。
而長電科技不論境外營收金額,還是占比均在行業中名列前茅。
那麼,長電科技都有什麼優勢呢?
- 份額優勢。
我們知道生,産晶片包括晶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三個環節。
行業中存在海光資訊、瀾起科技等單獨的設計公司和中芯國際、華虹公司那樣專門的晶圓代工廠,自然也有獨立的封測公司。
長電科技是國内首家封測上市公司,如今成長為全球晶片封測大廠,市占率中國大陸第一,全球第三,僅次于安靠科技和日月光。
2023年公司市占率10.27%,超過國内通富微電、華天科技等。
不過,長電能有現在的規模,不全是内生增長的功勞,外延并購同樣助力極大。例如,公司曾在大基金的配合下拿下全球第四大封裝廠商星科金朋。
- 技術優勢。
而并購除了公司規模擴張,還能直接獲得先進技術。
2024年9月長電科技宣布以超20億元收購晟碟半導體80%的股權。晟碟原是西部資料的子公司,主營先進存儲産品的封裝和測試。
此前,公司的封測技術已經比較全面,覆寫傳統封裝和先進封裝,如晶圓級封裝、2.5D/3D封裝、系統級封裝等。
晶片産品可廣泛應用在通訊、移動終端、高性能計算、汽車電子、大資料存儲、物聯網等領域。
尤其是在高性能計算,也就是AI領域,公司能滿足客戶主要的封裝類型要求,并且産能充足、交期短、良率可以達到99.9%以上。
而這次收購表明公司進一步完善存儲封測技術,同時與存儲晶片龍頭西部資料的合作也将更加密切。
- 客戶優勢。
客戶資源方面,長電科技也是豐富且優質的。目前,全球前二十大半導體公司中有85%都已經與公司達成合作關系,包括中芯國際、華為海思、蘋果等。
那麼接下來,長電科技的看點在哪裡?
首先,半導體去庫存完成。
半導體行業基本3-4年為一個周期,上一輪到2023下半年基本結束。
封測廠業績與行業周期高度一緻,比上遊半導體材料、裝置公司更加敏感。2023年由于半導體行業周期下行,長電科技營收和淨利潤均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
随着行業回暖,2024年上半年長電科技業績同步改善,實作營收154.9億元,同比增長27.22%,實作淨利潤6.19億元,同比增長24.96%。
其次,下遊需求旺盛。
去庫存主要展現供給端的情況,下面我們着重關注需求端。
需求端的核心驅動力是AI。
一方面,AI晶片需求旺盛,先進封裝供不應求。台積電的CoWoS技術和HBM(高帶寬記憶體)都是先進封裝的典型代表。
英偉達、AMD等的AI晶片都采用台積電的先進封裝方案,三星電子、SK海力士以及美光科技2025年的HBM産能也都飽和。
據估計,全球先進封裝市場規模有望從2022年的443億美元增長到2028年的800億美元。
長電科技的先進封裝技術日益成熟,2023年公司的Chiplet(芯粒)高密度多元工藝穩定量産,有望從中獲益。
另一方面,AI還衍生出智能汽車以及AI手機、AIPC等在消費電子中的應用。而目前無人駕駛汽車和AI手機等都處于高速增長階段。
2023年公司成立汽車晶片封測基地,并與甯德時代簽訂協定。并且消費電子是公司第二大收入來源,2024年上半年營收占比27.2%,同比增長超30%。
最後,再來看一下公司的訂單情況。
公司沒有披露具體的訂單金額,但合同負債是合同定金數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訂單情況。
2024年上半年公司合同負債上升到2.6億元,雖不及2021年4.58億元的曆史峰值,但遠超其他年份,可見公司訂單量有所增長,業績确定性較強。
總之,長電科技不缺競争力,現如今半導體行業回暖疊加下遊需求高漲,公司訂單充足,業績彈性十足。
截至2024年6月,公司吸引到767家機構持倉,其中大基金持倉金額超過80億元(2024年10月6日)。
以上僅作為上市公司分析使用,不構成具體投資建議。
關注飛鲸投研(id:Feijingtouyan),立即領取最有價值的《成長20:2024年最具有成長潛力的20家公司》投資報告!
來源:飛鲸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