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傅抱石先生誕辰120周年。因為筆者是《林散之年譜》作者,是以特别關注林散之與傅抱石,下面來談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林散之為傅抱石作挽聯
在今年剛剛出版的《林散之全集》“文獻卷·年譜”中,記載了1985年9月20日,南京舉辦“紀念著名美術家傅抱石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會議”,林散之先生在家拟了一副“挽傅抱石二十周年紀念會”的鉛筆挽聯,聯雲:“侃侃五十年,畫院上司君第一;塵塵兩萬裡,藝林學步我居三。”
此聯由林散之孫子林小同提供,同時筆者在孔夫子舊書網上購買了一本《傅抱石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紀念集》,該集由紀念傅抱石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籌備委員會編,并于1985年9月20日在南京舉辦“紀念著名美術家傅抱石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會議”。本想林老應該參加這個紀念會的,結果當筆者打開《紀念集》時,未發現有文字記錄林老參加會議,更沒有林老的題詞,但是林老還是為傅抱石作了挽聯。
後來,林老外孫女李不殊從揚州也給筆者發來一紙林老鉛筆挽傅抱石聯,聯雲:“侃侃六十年,畫院上司君第一;茫茫兩萬裡,麻鞋獨步我居三。”從以上兩聯來看,意為傅抱石院長排名第一,錢松岩副院長排名第二,林老自己排名第三。麻鞋是指林老曾腳穿麻鞋獨步作萬裡遠遊。
再後來筆者又在林散之孫女林麗青家發現了林老用鉛筆寫在紙條上的挽傅抱石聯:“畫院上司君第一,江南藝術自千秋。傅抱石挽對”,而這副挽聯林老就沒有把自己寫進去了,突出傅抱石個人藝術成就。
最近筆者讀到一篇《人民藝術家傳抱石,人們懷念您》,這篇文章是發表在1985年9月21日的《新華日報》上的。現節選一段:“昨天上午,在南京人民劇場舉行的‘紀念傅抱石先生逝世二十周年’大會,揭開了整個紀念活動的序幕。紀念活動是由省人民政府主辦的。來自全國的一些畫家、學者;傅抱石先生的生前友好、同僚、學生、親屬;南師大、南藝的部分師生和香港、日本文化界的朋友參加了這個活動。下午,‘傅抱石畫展’在南京博物院開幕。大會結束後,代表們來到南京漢口西路一百三十二号‘傅抱石紀念館’。參加昨天紀念會和紀念館揭幕儀式的省市負責同志還有儲江、洪沛霖、宮維桢、王昭铨、沃丁柱等,知名人士有宋之光、林散之、呂蒙等。……(江錫民)”從這篇報道來看,林老還是參加了紀念活動,林老挽傅抱石聯未能入編《紀念集》,是一憾事。
今年元月,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了日本友人著的《書壇回想錄》(西島慎一著,堀川英嗣、王亞峰譯),在這本書裡有一章節《純淨的藝術家-林散之》,文章中寫道:“1985年9月,适逢傅抱石紀念館開館之際,杉雨老先生與林老又一次歡聚。”
因為《新華日報》9月21日在《人民藝術家傳抱石,人們懷念您》報道中提到:“日本文化界的朋友參加了這個活動”,這個日本文化界的朋友,就是青山杉雨先生,他與林老又一次相聚于紀念傅抱石的活動中。
二、林散之為傅抱石寫墓碑
1965年9月29日,著名國畫家、金石家、美術理論家、美術教育家傅抱石先生因腦溢血在南京家中逝世,享年62歲。傅抱石去世後林老用隸書筆法題寫了“傅抱石院長之墓”和碑陰的傅抱石藝術簡介。
這個在傅益瑤著的《我的父親傅抱石》(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8月)第42頁刊有一幀舊照片,照片下方注有一行文字“父親去世後第二年我們去掃墓”,照片左邊為傅先生之墓,墓碑上刻有一行隸書“傅抱石院長之墓”。其中“之墓”二字被鮮花遮擋住了。從隸書的風格來看,應是林老所書。而墓碑背面(碑陰)刻有上百字的隸書簡介,工整精嚴,古樸厚重,與林老當時臨寫的《張遷碑》《乙瑛碑》書風一緻,也是出于林老之手。關于林老為傅老題寫墓碑的事,我曾與錢振一先生交流過,他對我說:“還真有這事,我曾經收藏一張林老在毛邊紙上用隸書寫的‘傅抱石院長之墓’,後來我送給傅二石了。”現在傅二石先生已去世了,不知道林老的題書還在不在傅家。
三、林散之調入江蘇省國畫院的時間
《傅抱石》(照片):“1960年,傅抱石(左二)與林散之(左四)、陳之佛(左五),亞明(右三)等同仁在江蘇省國畫院内(原總統府西花園)合影。”(故宮博物院編,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8月)
章品鎮《自己的嫁衣》(照片):“一九六〇年,章品鎮、傅抱石、陳玉生、林散之、陳之佛、李進(左起)攝于煦園石舫左橋上(時似為陳玉生陪林散之來江蘇省國畫院報到)。”(嶽麓書社2005年3月第1版)
黃鴻儀《回憶江蘇省國畫院成立前後》:“1961年江蘇省文化局又宣布增任錢松喦為副院長。與此前後,畫院又接納一批新的畫家:林散之、房虎卿、黃養輝、陳達、李畹、何樂之、金志遠、徐奷、李山、李亞等先後調入畫院。此時,江蘇省國畫院已是大陸一所彙集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與寫意、工筆、兼工帶寫及書法篆刻藝術家的高層次書畫藝術創作與研究的機構。”
1960年3月,江蘇省人民委員會準許江蘇省國畫院正式成立。3月16日江蘇省國畫院成立大會在南京市湖南路72号舉行,傅抱石被任命為院長,亞明為副院長。1960年9月15日,時任江蘇省國畫院院長的傅抱石先生,率領江蘇省國畫寫生工作團一行13人,曆經六省十幾個城市,為期3個月的寫生活動,行程23000裡,于12月中旬才回到南京。
從以上兩張照片和黃鴻儀《回憶江蘇省國畫院成立前後》來看,似為1961年冬陳玉生(時為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副秘書長)陪同林散之來江蘇省國畫院報到。
1962年春,林散之在畫院作了一幅《岷江山水》圖。款識:“畫忌甜邪俗賴,此黃子久示人金針。邪之病,人或知曉;甜之病,人易誤入,此石谷一生堕之而不能悟也。公元一九六二年春日,散耳寫于畫院。”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傅抱石》(照片)“1960年”,和章品鎮《自己的嫁衣》(照片)“一九六〇年”,均為1961年冬。其次林散之是1961年冬調入江蘇省國畫院的;并于1962年春在畫院創作了這幅《岷江山水》圖(藏林散之紀念館);1963年1月11日,林散之偕夫人遷居南京中央路117号一幢歐式的兩層樓房内,一位是從無錫來的國畫家錢松喦住樓上,林散之住樓下。
傅益瑤在南京“文保會”期間(前排右三傅益瑤),後排右五為林散之(1975年秋)
以上是筆者的分析,不正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二〇二四年十月五日于秦淮瓜廬
林散之與傅益瑤(上世紀八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