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拒絕長期提心吊膽等待随訪!
持久戰!磨玻璃結節竟随訪14年
2006年,張女士在一次偶然的體檢中發現自己右肺上有個磨玻璃結節(GGO)。
由于之前因腎癌開過一刀,張女士内心極其排斥手術。于是在醫生的建議下,決定先進行年度随訪,等結節有變化了再做手術也不遲。
誰知道這一随訪就是14年。
2016年,結節開始變大變實,并出現纖維化,由幾個毫米增大到2公分以上。
而直到今年8月,結節才終于做微波消融打掉,并取到了滿意的病理:原位腺癌。
14年的随訪,對張女士的身體和精神來說,無疑都是一場持久戰。和伴随自己十幾年的結節終于告别後,她無比慶幸自己等到了微波消融微創治療手段,心裡的大石頭落了地,再也不用提心吊膽過日子了!
圖1 張女士随訪期間的檢查結果
圖2 張女士術前、消融中、消融後三個月複查結果
發現GGO,長期随訪壓力大,“不上心”後果更嚴重
随着低劑量胸部CT大規模用于健康體檢,以及高分辨率CT的應用,GGO的檢出率越來越高,GGO多發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
大部分GGO需要長期随訪,但長期随訪會造成患者極大的心理負擔,同時也可能導緻病竈失去根治的機會。
實際上,在臨床上碰到的GGO患者大多可以分為三類:
其中第一類患者情況較好,比如上文中的張女士。這類患者依從性好,醫生解釋後能放下大部分的心理負擔,但又能謹記醫囑堅持随訪,結節一旦發生變化就能及時幹預。是以結節就算有所發展也多在肺癌早期,預後一般都比較好。做完手術或者消融都不用再做輔助放化療,治愈率非常高。
第二類患者對GGO一知半解,認為這種結節惡變機率高,發現結節後心理壓力太大,心魔一樣吃不香睡不着,甚至會影響正常生活,這類患者不管結節的大小表現如何都會強烈要求進行幹預。
第三類患者則完全相反,聽說GGO發展緩慢惰性生長,并且結節穩定建議随訪時大多不會太放在心上,最開始一兩年還能定期來醫院随訪檢查,如果沒啥變化則會将其抛諸腦後,等到後面出現症狀再就診時結節多已發展到中晚期。
後面這兩類患者的心态都太極端,均不可取,但在臨床工作中是最常見的。
太過重視,則會因為長期的随訪和心理壓力過大而整日生活在恐懼與擔憂之中;不夠重視,則有可能錯過第一時間發現GGO惡變的時機,導緻不良預後;即使是第一類患者,也會長期承受着較大的身心壓力。
想知道GGO是不是遲早都會癌變?發現GGO後,是否可以立即外科切除或者消融打掉?
此外,現在多發GGO越來越常見了,如果單純手術或消融搞不定,該咋辦?
掃描下方二維碼,或點選文末閱讀原文,聽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惡性良性腫瘤介入科池嘉昌副教授進行詳細介紹!
參考資料[1]發現肺部磨玻璃結節怎麼辦?不怕,一根“針”搞定它!. 醫學界惡性良性腫瘤頻道.[2]胸外科和惡性良性腫瘤介入科創新“雜交手術”一舉解決5枚肺磨玻璃結節. 文彙報[3]上海仁濟醫院惡性良性腫瘤介入科提出肺部磨玻璃結節(GGO)消融後同步活檢的新模式. 上海仁濟醫院惡性良性腫瘤介入科
[4]【新技術】仁濟醫院開展肺部磨玻璃結節無損穿刺微波消融. 上海仁濟醫院惡性良性腫瘤介入科
專家簡介
池嘉昌副教授
池嘉昌,惡性良性腫瘤介入科,副主任醫師。中國抗癌協會惡性良性腫瘤微創委員會青年委員;中國抗癌協會惡性良性腫瘤介入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抗癌協會會員。2003年畢業于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同年進入仁濟醫院放射科從事臨床工作,并于2013進入仁濟醫院惡性良性腫瘤介入科,長期從事醫學影像引導的惡性良性腫瘤微創介入治療,奮鬥在導管室及CT室的一線臨床工作崗位,業已開展惡性良性腫瘤血管内介入治療、CT引導下肺部惡性良性腫瘤消融術、開放式磁共振引導下經皮穿刺肝癌等惡性良性腫瘤局部消融術及CT引導下惡性良性腫瘤粒子植入等微創介入治療技術,并常年參與急診DSA手術,年平均完成各類三級及以上手術超過1200台。參與研究所學生及進修醫生的臨床帶教工作,對多名研究所學生、進修醫生進行教學小講課和臨床指導,以第一作者發表SCI收錄論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篇。并獲得仁濟醫院2016年度“優秀仁濟人”稱号及2018年度“仁心仁術獎”。
■ ■ ■ ■
精彩資訊等你來
責任編輯:Sheep
*醫學界力求其發表内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内容的準确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