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聲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75載栉風沐雨,砥砺奮進。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譜寫了恢弘壯麗的史詩,鑄就了人民共和國彪炳史冊的偉業。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統戰新語”開設新中國成立75周年“心聲”專欄,以黨外人士親曆者、見證者的視角,講述新時代統一戰線成員奮進新征程的動人故事,表達廣大統一戰線成員愛國奮鬥的真摯情感,在堅定不移朝着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宏偉目标奮勇前進的新征程上貢獻智慧和力量。
在廣袤的華夏大地上,鄉村,這片承載着億萬農民希望與夢想的沃土,經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曆史性變革。
泥濘的灰土路變成了順暢的“村村通”;連片的田野上空飛起了無人機;一棟棟坐落于美景之間的村落裝扮着鄉村畫卷……從2002年任吉林省通化市東昌區副區長開始,此後的20餘年裡,我曆經4座城市,深耕“三農”戰線,作為中國民主建國會的一員,随着農業強國建設,在一次次探索實踐、一次次建言獻策中親曆、見證了這場“三農”巨變的波瀾壯闊。從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帶我初窺門徑,到糧食安全的穩固基石;從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到鄉村振興的蓬勃生機,發生在鄉村中的每一處變化彙聚成了建設農業強國的铿锵步伐。鄉村聚變,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曆史的必然。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 農民變富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鮮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别是在貧困地區”,承諾“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衆”,吹響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的沖鋒号,開啟了極具中國特色的偉大實踐。作為“三農”基層親曆者,我先後任通化市、四平市副市長,深切感受到中國共産黨為人民謀幸福的不懈努力。各級各地錨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标,聚力攻克貧困堡壘,聚焦“兩不愁三保障”,解決了行路難、吃水難、用電難、通信難、上學難、就醫難等一系列曆史性問題。再次走進曾經的貧困村,危房換上了新裝,幹淨的自來水引入了室内,家門口建起了休閑廣場,貧困家庭的孩子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資源,農村老百姓真正能夠看得上病、看得起病,更高水準的公共服務形成了舒适的“生活服務圈”……一座座鄉村舊貌換新顔。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大陸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迹!”現行标準下全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一場脫貧攻堅戰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決心與實力。脫貧攻堅的陽光照耀到每一個角落,圍繞産業、生态、人才、文化、組織五大方面的鄉村振興戰略拉開了帷幕。貧困的陰霾逐漸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張張幸福的笑臉和一處處繁榮的景象,曾經被貧困壓垮的家庭終于挺直了生活的脊梁。從脫貧攻堅戰到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不僅是一場物質上的勝利,更是一場精神上的洗禮,它讓我們更加堅信,隻要心中有民,腳下就有路。扛起穩産保供“壓艙石” 農業更強了在廣袤的田野上,金黃的稻浪翻滾,翠綠的麥苗搖曳,這是大自然對勤勞農人的饋贈,是鄉村聚變的基礎,也是我們“三農”幹部心中最為堅實的依靠。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是國家安全的基石,中共中央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習近平總書記講“當好國家糧食穩産保供‘壓艙石’,是東北的首要擔當”。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省四平市,強調“吉林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産,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上創造更多經驗”,“要認真總結和推廣梨樹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作為大國糧倉,吉林省牢記總書記囑托,全力以赴抓糧食生産,在“土、特、産”上做文章,榆樹、農安、德惠常年位居全國産糧大縣前三位,吉林大米、吉林玉米成了糧食品質的代名詞,通化釀出了世界飄香的葡萄酒,“小木耳”也做成了“大産業”。2023年,吉林省糧食産量達到837.3億斤,再創曆史新高,比20多年前的440億斤,将近翻了一番。大陸糧食實作了“二十連豐”,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資源,生産了全球近25%的糧食,養活了全球近20%的人口,實作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更是實作了由“吃不飽”到“吃得飽”,并且“吃得好”的曆史性轉變。以和美為筆繪就宜居宜業 農村變美了2017年,吉浙兩省對口合作,在省委的組織和号召下,我有幸到浙江省金華市挂職副市長,看到了浙江實施“千萬工程”,造就萬千美麗鄉村的景象。浙江上下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20餘年久久為功,沿着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親自謀劃、部署推動的“八八戰略”,一張藍圖繪到底,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深刻改變了農村面貌。通過“五水共治”,浙江鐵腕治污,蕩滌浦江縣“牛奶河”,煥回了水清岸秀;安吉縣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突破口,從粉塵漫天到竹海連綿,催生了綠水經濟,也成功探索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鄉村路徑。和全國各地一道,吉林省也在深入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2021年到長春市政府任職後,我也參與和見證了長春和美鄉村“蝶變”的過程。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入手,由點及面、疊代更新,昔日的垃圾成山變成了綠化帶,昔日的舊平房變成了“美麗庭院”“幹淨人家”,農村公共基礎設施不斷健全,農村環境治理水準不斷提升,村容村貌顯著提升,也使“鄉村旅遊”成為了新風尚。如今再走進鄉村已是另一幅景象,藍天白雲下,村路筆直潔淨,其間點綴着錯落有緻的庭院,空中飄蕩着濃濃的“鄉愁”,放眼望去,一幅幅産業興、農民富、農村美的壯美畫卷已徐徐鋪展。矢志不渝跟黨走 攜手奮進新時代作為民建長春市委會主委,在一次次參政履職中,我深切感受着民建堅持傳承與黨同心、愛國為民、精誠合作、敬業奉獻的多黨合作優良傳統,也越來越深刻認識到,民建的曆史是一部與中國共産黨風雨同舟、和衷共濟,充滿奮鬥和奉獻的曆史。1945年7月發生在延安的“窯洞對”,黃炎培與毛澤東推心置腹交談,探讨如何跳出人亡政息的曆史周期率,這段傳世佳話不僅是中國共産黨領袖與民建老一輩上司人親密合作的見證,更是我們當代民建會員不忘合作初心、繼續攜手前進的不竭動力。中共十八大以來,民建中央按照“四新”“三好”要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持續提升建言品質,積極開展民主監督,盡銳出戰決勝脫貧攻堅,續寫了多黨合作的嶄新篇章。在中國共産黨和民建組織的培養下,從地方政協委員到全國政協委員,從基層幹部到副省級城市副市長,我逐漸走上了更高的履職平台。在積極反映基層呼聲、回應群眾關切的同時,也感受到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民主協商、傾聽基層心聲、解決基層難題。更多“民生實事”的小切口,轉化為黨和國家的大戰略,人民群衆幸福感的成色更足了。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并發表重要講話。作為民建界别的全國政協委員,我們有幸近距離聆聽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這更是莫大鼓舞和鞭策,必将激勵我們每一位民建會員牢記囑托,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用心用情用力在參政議政中聚衆智、在民主監督中建诤言、在政黨協商中獻良策,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貢獻智慧和力量。(作者:曹武,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民建吉林省委會副主委,吉林省長春市副市長)
統戰嬗變
新聞自強
微信号:tongzhanxin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