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央公德心建設辦公室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共同組織的“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網上推薦評議活動,經過群衆推薦、集中展示評議等環節,确定10位優秀醫務人員為2024年8月月度人物。現釋出如下:
2024年8月月度人物名單
(以姓氏筆畫為序)
王賢良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科主任醫師
田子強
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
劉志宏
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區血防站主管檢驗師
許 慧
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兒童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
李海燕
河南省安陽市人民醫院神經内科主任醫師
吳林珂
江蘇省南京市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護師
張曉雲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酒泉醫院婦産科主任醫師
張朝晖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醫院骨外科主任醫師
周 玮
四川省阿壩州金川縣人民醫院(挂職機關)主任醫師
徐健萍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陳溪鄉衛生院全科主任醫師
立足崗位 用專業诠釋仁心
2023年3月17日,12歲的悅悅突然發熱、頭痛,當夜就出現呼吸困難,心力衰竭,當悅悅轉運至湖北省婦幼保健院時已陷入昏迷,随時會出現心髒驟停等危險。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兒童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許慧根據患兒臨床表現診斷為“暴發性心肌炎”,立刻啟動體外膜肺氧合治療加入這場“生死營救”,在醫護人員的努力下,3天後悅悅轉危為安。
多年來,許慧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和臨床技能,努力做到“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護佑更多患兒。2004年,由許慧牽頭成立了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兒童重症醫學科。在許慧看來,重症監護室是個“隔離病區”,沒有家長的陪護,醫護人員是患兒唯一的陪伴。是以,許慧帶領團隊搶救危急重症的患兒時,還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态。為了讓更多的危急重症患兒得到更好更專業的救治,兒童重症醫學科在成立之初,許慧就組建了急救轉運團隊,這個轉運團隊不分寒暑晝夜疾馳,将一個個生命垂危的患兒轉運回來救治。
“護士不僅是打好針、發好藥,還應具備紮實的理論學識和實踐才能、溝通技能,讓患者在治好病的同時提高自護能力,讓病人真正受益。”作為團隊的“主心骨”,江蘇省南京市第一醫院呼吸内科副主任護師吳林珂始終以此要求自己。
一次下班剛到家,吳林珂就接到工作電話:“一例(患者)送管困難,請求支援!”吳林珂緊急傳回崗位。隻見患者屏氣懾息、沉默不語,吳林珂在了解情況後,與患者耐心溝通,随後打開音樂,輕聲安慰,患者的眉頭漸漸舒展。她一邊熟練拿起超聲探頭從穿刺點開始往上掃,一邊和患者唠起家常。她嘗試改變送管角度,快速推注生理鹽水後立即送管,配合患者呼吸運動,導管很快送達預置長度。置管成功後,她臉上露出安心的笑容。
在日常工作中,吳林珂帶領團隊全面實施優質服務工作方案,通過優化服務流程、完善健康宣教、健全責任制度等為患者創造更好的照護體驗。
作為科室的技術和學術帶頭人,多年來,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酒泉醫院婦産科主任醫師張曉雲把“最大限度地解決女性疾苦”作為奮鬥目标,帶領科室緊盯患者的疑難雜症,緊追婦産科技術的前沿,努力提升婦産科醫療救治能力。她在河西地區開展了婦科良惡性惡性良性腫瘤根治、高危妊娠風險管理、頭位難産産鉗助産等多項技術,填補了酒泉市此領域的技術空白,守護和挽救了大量急危重症婦女的健康與生命。
張曉雲時常下基層指導,定期對全市孕産婦疑難危重病例進行讨論,總結經驗及教訓,為提高酒泉市婦産科診療整體水準及降低孕産婦死亡作出了積極貢獻。近5年共收治3萬餘名孕産婦,搶救危重病人1246人次。
頭雁領航 用技術造福患者
“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是做醫生的根本。”從事神經内科臨床、科研及教學工作30餘年來,河南省安陽市人民醫院神經内科主任醫師李海燕不忘治病救人初心,用滿腔熱忱為每一名患者解除病痛。
一次為了救治一位生命垂危的患者,李海燕認真查閱相關文獻,主持多次多學科會診,并和相關科室專家反複深入探讨、調整用藥。後來,患者的病情逐漸恢複,2個月後複查顱内病竈消失。她說:“生命之花的再次綻放便是對醫生辛苦付出最好的回報。”
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李海燕堅持學習,及時了解最新的醫學前沿知識,帶領團隊在省内開展神經肌肉病的病理診斷和神經遺傳病基因診斷,為千餘名神經系統疑難罕見病患者的精準診治提供了依據。
手握柳葉刀30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醫院骨外科主任醫師張朝晖緻力在創傷骨科、關節外科、斷肢再植等領域造福廣大患者。
張朝晖積累了骨科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等診斷治療的豐富經驗,完成大量嚴重創傷全身合并症和急危重症的綜合救治以及骨科疑難複雜高難度手術。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幫扶指導下,他帶領骨外科創傷救治團隊,牽頭成立三明市第一醫院嚴重肢體創傷救治中心,組建三明市嚴重肢體創傷醫防融合聯盟,兩年多來救治嚴重肢體創傷傷員210例。
“要時刻懷着一顆仁愛之心,用仁心對待每一位患者。”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科主任醫師王賢良經常這樣說。
他傳承全國名中醫毛靜遠教授學術思想及臨證經驗,挖掘整理名中醫經驗,并注重跟進現代診療技術進展,帶領團隊開展複雜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冠狀動脈旋磨術、心律失常射頻消融術等診療技術。除完成臨床工作外,王賢良還積極投身健康科普中,多次深入社群,進行醫療知識普及,為患者送去健康。
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田子強緻力于推動河北省胸外科的發展。從醫30年來,田子強幾乎走遍全省各地市,通過講座、手術示範交流等方式,将腔鏡治療食管癌的手術經驗進行推廣,為更多患者帶來生命的希望。
他還不斷創新技術方法,努力讓患者有更好的預後。曾有一名25歲的危重胸腺瘤女性患者,全身肌無力,田子強接診後争分奪秒研究患者病情和手術方案,并切除惡性良性腫瘤。患者說:“是田醫生給了我第二次生命。”田子強還開創性運用“L”型切口術式,為一名患縱隔惡性良性腫瘤的7歲患兒進行了高難度複雜手術。患兒說:“我以後一定要學醫,成為像田叔叔一樣的人。”
紮根基層 用堅守書寫奉獻
采集标本、檢驗、分析結果……這項工作,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區血防站主管檢驗師劉志宏一幹就是二十多年。
血吸蟲病嚴重危害群衆健康,提高寄生蟲識别與防治至關重要。劉志宏長期在防治一線工作,通過監測分析研究,提供了預防控制血吸蟲病的科學依據,及時有效地救治病人。寄生蟲流行病學調查非常艱苦,不僅要去偏遠農村,有時還需要采集糞便。她不怕苦不怕累,長年累月,背着顯微鏡,跟随專家跑遍了全省各地。不同的寄生蟲感染緻病,治療方法有别,顯微鏡下準确識别出來,才能對症下藥。劉志宏勤學好問、潛心鑽研,經常帶着片子請教資深專家。她說:“雖然我的工作在基層,很普通,可是我一直要求自己在崗位上把事情做到最好。”
奔赴基層的還有到四川省阿壩州金川縣人民醫院挂職幫扶的主任醫師周玮。2022年6月起,他将先進技術、細緻服務、有效管理經驗從浙江省湖州市帶到四川省阿壩州,開始3年醫療幫扶。
作為一名影像診斷專家,周玮和其他幫扶專家一同組建肺結節多學科協作團隊,填補了當地技術空白。“本來要去省醫院開刀的,現在周醫生在縣醫院就幫我解決了”。金川縣人民醫院首例肺結節術後出院患者激動地說。
與此同時,他在挂職醫院建立血液透析科,讓本地血透患者不用再遠赴他鄉治療,有效提升本地血透患者就醫體驗。為了給急救患者争取更多黃金搶救時間,周玮引進浙江省湖州市“上車即入院”急救理念,建成阿壩州首個“5G+院前急救”遠端排程會診平台,實作“資料搶跑、救治前移”。
31年如一日,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陳溪鄉衛生院全科醫生徐健萍紮根偏遠山區,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這裡。
過去,因為山區缺醫少藥,老百姓看病不便,年少的徐健萍就下定決心,要當一個好醫生,讓鄉親們不出村也能看上病。1992年從衛校畢業後,徐健萍如願回到了家鄉的衛生院成為一名醫生。徐健萍常去巡診,陳溪鄉的小村落散落在一個個山坳裡,最遠的要走兩個多小時,他從天蒙蒙亮就出發,到夜裡才回來,從不抱怨路途艱辛。這些年來,他不知背壞了多少個藥箱,穿破了多少雙鞋,他幾乎走遍了這裡每一座山,到過大多數農家,送醫送藥到患者床頭。
作為全科醫生,徐健萍承擔了一線坐診、門診值班、健康宣教等多項工作。哪家有人病了,隻要一個電話,徐健萍立即上門診療。不管刮風下雨、嚴寒酷暑,他一直是鄉親們随叫随到的“120”。
“我學醫,就是為了山區的百姓,我得留下來。”如今,徐健萍依然堅守着,成為山區百姓的“醫靠”。
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健康報
記者:何賢
編輯:馬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