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有千難萬險,也未阻擋騰勢成功的腳步。
當《黑神話》火遍全球,一位又一位天命人再度踏上西行之路,暢懷激情與熱血,卻也在低喃吟語中訴說着道途的坎坷。造車,亦如是。
在過去的數年裡,我們可以看到,即便是有着種種政策紅利的加持,有着被視為“彎道超車”的新能源汽車的興起,卻仍有種種因素仿若攔路虎,讓諸多企業在造車這條路上敗北而歸。
造車難嗎?難!可如何打造成功一個豪華汽車品牌,更可謂是難上加難。不可否認,中國汽車産業對高端化的向往與熱忱,恰恰恍若西行路,萬般艱險,奔赴者卻又久久不絕。
而騰勢汽車,它做到了。
【啟:不同凡響】
時間回到2009年,這一年,大陸汽車産銷量超過1,350萬輛,首次超越美國,并成為世界汽車産銷第一大國,伴随于此的,是世界将目光投向了中國汽車産業。
也是在這一年,大陸頒布了《汽車産業調整和産業規劃》,旨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産業。該規劃指出,“在2012年之前,要形成50萬輛純電動、充電式混合動力和普通型混合動力等新能源汽車産能,而新能源汽車銷量要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5%左右。”
彼時,盡管汽車産銷總量步入穩步增長階段,但從品牌整體市場表現來看,固有的“低端”的形象仍照映在消費者眼中,品牌向上成了必行之路,比如吉利的英倫和帝豪、奇瑞的瑞麒和威麟等均在此列。
從全球視野看,中國汽車産業發展起步較晚,内燃機技術與海外有着明顯的技術差距,追平技術将是曠日持久之舉;相比之下,各國車企在新能源技術方面則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上,如此一來,基于規劃的提出與政策扶持逐漸落地,中國汽車産業迎來了“彎道超車”的機遇。
在上述背景下,比亞迪與戴姆勒(奔馳)一拍即合,在2010年3月宣布成立合作公司,合作生産新能源品牌電動車型;同年5月,雙方在北京簽署合資協定,成立深圳比亞迪戴姆勒新技術有限公司;至7月底,該公司正式挂牌亮相。
在當時,比亞迪在電動汽車制造上的優勢,已經得到了汽車行業的肯定,旗下已有F3DM和E6等成熟的産品,其中E6作為國内首款量産純電動汽車,采用了比亞迪自主研發的“ET-POWER”鐵動力電池,以超300km的續航領先市場,更是出口美國,備受各方青睐。
作為合作的另一方,戴姆勒是奔馳、邁巴赫等知名豪華品牌的母公司,其在電動汽車架構方面也有着先進的經驗。對于新一代電動汽車的研發,比亞迪汽車的電池、電控與電機技術,與戴姆勒在電動汽車結構與安全領域的專有技術将得到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與過往中國車企以本土市場換技術的合資之路有所不同,在這一合作中,比亞迪與戴姆勒處于平等合作的地位,雙方各持有50%的股份。當時有分析指出,“此舉(合資合作)将突出合作的互補性,全面促進比亞迪與奔馳汽車的技術交流與市場研發,比亞迪将借勢此次機遇,突破品牌障礙,與奔馳實作互惠共赢。”
在2012年騰勢品牌釋出會上,比亞迪汽車董事長王傳福的話語也對此做出印證:”比亞迪提供電池和驅動技術,奔馳有整車技術,比亞迪可以學到戴姆勒的經驗、造車理念,戴姆勒則可以從比亞迪處獲得活力。”
在騰勢品牌釋出的同年,大陸汽車市場産銷仍保持着平穩增長态勢。
相關資料披露,該年全年,列入《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的628款車型共生産2.48萬輛,産量同比增長94%,其中乘用車1.47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1.33萬輛,正常混合動力汽車1.04萬輛,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千餘輛。
雖然可以看到,2012年新能源汽車産銷與早年規劃相差甚遠,但也不可否認,産業布局已進入起步階段;此外,該年6月《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的釋出,也為後續發展指明了方向。
值得關注的是,2012年也是比亞迪彼時三年調整期的最後一年。
自2010年起開啟戰略調整,比亞迪将工作重心從過去的重視發展速度,逐漸向品牌、管道、品質建設等轉變——更加精益求精的網點數量、更加開放的宣傳模式,以及更加嚴苛的品質管理,為企業奠定了向上發展的根基。
而在這三年調整期之後,便是比亞迪試圖實作二次騰飛的全新布局。興許是一種巧合,騰勢之名,同樣有着“騰飛而起”的意蘊,這與比亞迪的發展期許不謀而合。
毋庸置疑,在比亞迪向上發展的道路上,騰勢汽車任重而道遠。
《騰勢汽車|鬥罷艱險,浴火重生(下)》将在近期釋出,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