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CIRAC 2024分論壇預告——自動駕駛中的人機混合智能

第五屆中國智能機器人學術年會将于2024年9月20日-22日在遼甯大連召開。

CIRAC 2024分論壇預告——自動駕駛中的人機混合智能

2024年9月20日-22日

第五屆中國智能機器人學術年會将于2024年9月20日-22日在遼甯大連召開,中國智能機器人學術年會是智能機器人領域的國際性學術會議,今年将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辦的“2024年全國水下機器人大賽暨人工智能與水下機器人高峰論壇”同期舉辦,主題是“智能機器人與大模型賦能新質生産力”。本次大會将圍繞海、陸、空、天和工業機器人特别是水下機器人領域前沿技術和應用開展廣泛交流與探讨。

大會将邀請何友院士、于海斌院士、張建偉院士等院士和知名專家學者作大會特邀報告,并組織專題報告、分組報告、優秀論文展示、機器人展覽、企業展示等形式進行交流,參會院士、長江、傑青等國家級人才約100人,參會總人數約1000人,通過彙聚領域專家、學者、技術人才和産業界人士,深入開展戰略研讨和技術展示交流,共同推動中國智能機器人技術相關生态發展 歡迎廣大專家學者、科技工作者和學生踴躍參會!請關注會議網站:

https://conf.ccf.org.cn/cirac2024

會議詳細日程

2024年9月21日(星期六)

時間 日程
08:30-09:00 開幕式&合影
09:00-09:30 何友院士 人工智能安全問題研究
09:30-10:00 于海斌院士 新工業革命與智能機器人
10:00-10:30 張建偉院士:提升機器人系統的多模态大模型
10:30-11:00 茶歇
11:00-11:30 劉雲輝教授: 視覺驅動機器人:機器人技術的核心挑戰
11:30-12:00 孫立甯教授: 學科交叉促進智能機器人創新發展
12:00-12:30 胡德文教授:計算機幾何視覺在機器人自主導航中的應用
12:30-13:30 午餐
13:00-14:00 海報展
14:00-17:30

專題論壇:具身智能與三維互動

主席:史雪松(銀河通用機器人算法工程負責人)

王新年(大連海事大學教授)

秘書:馬濟通(大連海事大學副教授)

l 機器人操作基礎模型探索 (孔濤 位元組跳動研究部門機器人研究總監)

l 具身觸覺的感覺與互動操作(方斌 北京郵電大學“拔尖人才”教授)

l 具身智能與三維互動賦能智能交通(金一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

l 生成式仿真為具身智能釋放無限靈感(趙昊 清華大學智能産業研究院助理教授)

l 具身智能從“專”到“通”之路(張直政 北京銀河通用機器人有限公司合夥人)

l 金牌贊助分論壇宣講(今日頭條、銀河通用機器人、樂聚機器人)

14:00-17:30

專題論壇:特種機器人

主席:王軍(中國礦業大學科研院 副院長 教授)

樊鑫(大連理工大學教授)

秘書:張維維(大連海事大學副教授)

l 面向工業園區的無人物流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楊明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

l 礦山機器人實踐與思考(王雷 中煤科工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

l 面向惡劣成像環境的魯棒視覺智能感覺(李兵 中科院自動化所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 研究員)

l 傳統産業中的機器人研發與應用(高國華 北京工業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 院長)

l 聚類分析的理論方法及應用(劉新旺 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

l 具身智能下的人形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究(朱秋國 浙江大學控制學院 副教授)

l 金牌贊助分論壇宣講(華為昇騰)

14:00-17:30

專題論壇:智能機器人與多模态感覺

主席:安山(天津大學副教授)

曾明(天津大學副教授)

秘書:姚曉楠(大連海事大學)

l 具身視覺感覺與學習(鄭偉詩 中山大學教授/副院長)

l 多源多模态特征融合與多任務協同優化(陳俊穎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博導)

l 面向挑戰性場景的無人系統魯棒感覺技術(方正 東北大學教授、博導)

l 邊緣智能視覺感覺及其典型工程應用(符長虹 同濟大學副教授、博導)

l 從類人視覺感覺到機器人學習的探索與進展(宋然 山東大學教授、博導)

14:00-17:30

專題論壇:認知機器人和進化學習

主席:陸慧敏(東南大學自動化學院首席教授)

胡德文(國防科技大學智能科學學院教授、博導)

秘書:孫璐(大連海事大學副教授)

l 演化發育機器人學:機遇與挑戰(金耀初 西湖大學講席教授)

l 極限工況下汽車運動預測協調控制方法及應用(胡雲峰 吉林大學教授)

l 面向移動機器人的視覺目标跟蹤方法探索(王棟 大連理工大學 教授)

l 面向柔性物體抓取的人-機-物互動技術研究(高一星 吉林大學人工智能學院研究員)

l 工業協作機器人的環境智能感覺(陸慧敏 東南大學自動化學院首席教授)

14:00-17:30

專題論壇:水下智能機器人

主席:張福民(香港科技大學鄭家純機器人研究院院長、教授)

付先平 (大連海事大學資訊科學技術學院院長)

秘書:王輝兵(大連海事大學副教授)

l 新概念變結構海洋機器人技術(俞建成 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

l 水下機器人智能動态對接技術研究進展(向先波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

l 深淵原位科學實驗站技術挑戰與試驗 (張奇峰 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水下機器人研究室副主任)

l 水下機器人的視覺檢測與懸停控制方法研究(王昕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機電與自動化學院教授)

l 無人艇叢集協同包圍和攔截控制:理論與實踐(彭周華 大連海事大學教授)

14:00-17:30 智能機器人專委會博碩激勵計劃入選者論壇
14:00-17:30 論文口頭報告
18:00-20:00 第五屆中國智能機器人學術年會晚宴&頒獎典禮

2024年9月22日(星期日)

時間 日程 地點
08:00-12:00

人工智能與水下機器人高峰論壇開幕式

包為民院士、樊邦奎院士等院士主旨報告

水下機器人大賽頒獎典禮

大連理工大學學生文化中心B座劇場廳
12:00-14:00 午餐 大連理工大學
14:00-17:30

專題論壇:大模型與通用機器人

主席:張文強(複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研究員)

史雪松(銀河通用機器人算法工程負責人)

秘書:劉曉凱(大連海事大學副教授)

l 大模型與機器人具身智能(王東林,西湖大學人工智能領域主任)

l 大語言模型是實作AGI的必由之路嗎?(張奇 複旦大學教授)

l 世界模型角度下知識增強大模型的融合創新與展望(王昊奮 同濟大學特聘研究員)

l 面向通用機器人的具身多模态大模型系統(王鶴 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前沿計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l Pannel主題:機器人大模型落地應用前景(彭俊傑 上海大學教授、劉斐 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高校合作總監)

大學生活動中心610
14:00-17:30

專題論壇:智能機器人與SLAM

主席:宋霄罡(西安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

黑新宏(西安理工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秘書:王洋洋(大連海事大學)

l 具身視覺與SLAM:線上學習的途徑(查紅彬 北京大學教授)

l 複雜動态場景三維建圖與定位(戴玉超 西北工業大學教授)

l 複雜環境下多機器人分布式協同規劃與控制(缪志強 湖南大學副教授)

l 基于深度學習的視覺SLAM(章國鋒 浙江大學教授)

l 通用機器人中SLAM技術面臨的挑戰與機遇(高翔 智元機器人首席技術專家)

大學生活動中心501
14:00-17:30

專題論壇:受限環境下機器人智能導航與控制

主席:莊嚴(大連理工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王潔(大連海事大學 教授)

秘書:張鑫博(大連海事大學)

l 特種智能機器人應用與挑戰(何玉慶 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

l Global Consistency: To be or not to be?(王越 浙江大學教授)

l 多機器人協同規劃與控制(劉哲 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

l 機器人具身感覺與導航(王超群 山東大學教授)

l 未知環境下空中機器人自主探索 (張雪濤 大連理工大學副教授)

大學生活動中心308
14:00-17:30

專題論壇:機器人情感計算

主席:姚俊峰(廈門大學教授)

趙玉良(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秘書:張吉慶(大連海事大學)

l 智能體驅動的社會行為模拟(魏忠钰 複旦大學大資料學院副教授)

l 機器人情感倫理(王繼平 誠邁科技(南京)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l 機器人的感覺與認知(趙玉良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教授、博導)

l 跨領域情感分析方法研究與應用(蔡毅 華南理工大學軟體學院院長)

l 面向對話場景的多模态情感計算(夏睿 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導)

l 陪護機器人情感互動技術(劉小峰 河海大學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學院院長)

大學生活動中心611
14:00-17:30

專題論壇:自動駕駛中人機混合智能

主席:馬楠(北京工業大學教授)

劉永進(清華大學計算機系長聘教授)

秘書:王羽佳(大連海事大學)

l 人在回路混合增強智能的技術路徑探索與實踐(薛建儒 西安交通大學教授)

l 多模态視覺結構學習(李玺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

l 開放混合車流環境下的全域情境了解、預測與控制(方浩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

l 自動駕駛仿真關鍵技術(楊子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l 無人駕駛具身互動智能(馬楠 北京工業大學教授)

大學生活動中心404

分論壇:自動駕駛中的人機混合智能

時間:2024年9月22日 14:00-17:30

組織人:

主席:劉永進(清華大學計算機系長聘教授) 馬楠(北京工業大學教授)

秘書:王羽佳(大連海事大學)

主席介紹:

CIRAC 2024分論壇預告——自動駕駛中的人機混合智能

馬楠

北京工業大學 教授

馬楠,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國家級一流大學課程負責人,北京工業大學資訊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智能感覺與自主要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秘書長,CCF傑出會員,北京市智能制造與機器人創新專項負責人,研究方向為互動認知、機器視覺、無人駕駛與移動機器人。以第一完成人先後獲得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技術發明類】二等獎,主持多項國家、省部級項目。已在IEEE TIP、IEEE TNNLS、ICRA、中國科學.資訊科學等國内外學術期刊、會議發表論文80餘篇。人才培養方面,主編教材《智能互動技術與應用》獲得北京市優質大學教材;先後獲得第六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和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等。

CIRAC 2024分論壇預告——自動駕駛中的人機混合智能

劉永進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長聘教授

劉永進,清華大學計算機系長聘教授,人機互動與媒體內建研究所所長,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智能圖形專委會主任,科技部某重點專項總體專家組專家, 全國資訊技術标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18-2022)、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014-2016),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2011)。近五年在PAMI/TOG/SIGGRAPH/TIP/TAFFC/TVCG/CVPR/AAAI/ CVPR等權威期刊會議上發表近百篇,其中SCI論文六十餘篇,7篇論文入選ESI高被引及熱點論文。獲得兩次世界華人數學家聯盟年度最佳論文獎(2017、2018)在内的十餘項國内外知名期刊會議的最佳論文/優秀論文,六項專利技術作價1100萬進行了成果轉化。培養多名博士生和碩士生獲得清華大學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以及北京市和全國一級學會(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中國圖學學會)的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CSIG石青雲科學家獎和瑞士Chorafas青年研究獎。兩名博士畢業生入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計劃。劉永進教授兩次獲得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吳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學獎(2018、2021),兩次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獎(2021,2023),2022年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以及2011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演講嘉賓

嘉賓介紹

CIRAC 2024分論壇預告——自動駕駛中的人機混合智能

薛建儒

西安交通大學

薛建儒,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自動化學會會士和中國圖形圖象學會會士,主要研究領域為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無人駕駛與混合增強智能等,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5年)、國家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計劃。科研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6)、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07),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015)、陝西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023),主要學術兼職有中國自動化學會混合智能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自動化學報》、《機器人》等多個期刊編委。

報告題目:人在回路混合增強智能的技術路徑探索與實踐

摘要:人在回路的混合增強智能是将人的作用引入到智能系統的計算回路中,實作智能水準更高的智能形态建構。這是大陸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的重點方向,也是人工智能賦能目前無人自主系統的最主要途徑之一。本報告主要讨論人在回路混合增強智能發展的三條主要技術路徑:共享自治、拟人化互動和互動政策學習,并分析這些路徑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性前沿問題及發展方向,最後介紹團隊近期的主要工作進展。

CIRAC 2024分論壇預告——自動駕駛中的人機混合智能

李玺

浙江大學

李玺,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IET Fellow,IEEE Senior Member,國家傑青,國家青年特聘專家,浙江省特聘專家,杭州錢江特聘專家,科技部科技創新 2030 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負責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基金重點項目負責人,教育部重點規劃研究項目負責人,主要從事人工智能領域研究,提出了多因子耦合模型學習新理論,探索了知識引導的模型結構設計與搜尋新方法,開拓了複雜異構圖像結構語義了解的新技術。擔任國際權威期刊的編委(如TNNLS和TMM)和頂級會議的Area Chair(如ICCV、CVPR、ECCV),兩項最佳國際會議論文獎(ACCV 2010 和 DICTA 2012),一項最佳學生論文獎(ACML 2017),2019 年和 2020 年中國圖象圖形學報最佳封面文章和年度優秀論文,ICIP 2015 Top 10%論文獎。獲得2021 年中國圖象圖形學會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21 年中國電子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2021 年中國産學研合作促進會産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2021 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 SAIL 獎,2022 年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2022 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23 年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創業獎創新獎一等獎,2023年陸增镛CAD&CG高科技獎一等獎,兩項中國北京市自然科學技術獎(包括一等獎和二等獎),以及一項中國專利優秀獎。榮獲四項最佳學術論文獎、騰訊好專利、華為優秀合作成果獎和火花價值獎,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昇思 MindSpore 學術基金優秀項目獲得者。成果應用于華為、阿裡、海康等企業。指導學生團隊獲得ECCV 2018自動駕駛Workshop競賽的第2名和CVPR 2023 AI City Challenge Workshop競賽的第2名,指導實驗室博士生秦澤群獲得中國圖象圖形學會優博論文獎,博士生秦澤群和碩士生張芃怡分别獲得浙江省優秀博士畢業生和優秀碩士畢業生稱号,碩士生曾家建、孫鵬、馮君逸獲得浙江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獎。

報告題目:多模态視覺結構學習

摘要:網際網路和物聯網時代催生了海量多模态大資料,從這些海量資料中有效提取知識迫切需要各種人工智能的技術和手段。是以,如何進行人工智能驅動的多模态計算已經成為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亟待解決的核心技術問題。本報告主要圍繞資料驅動的人工智能學習方法,進行大規模圖像/視訊資料的視覺特征學習,從目标視覺感覺特性、視覺特征表達、深度學習器建構機制、高層語義了解等多元度視角進行了深入剖析,并引入了大規模多模态特征學習所涉及的主要研究問題和技術方法。然後系統地回顧了多模态特征表達和學習領域的不同發展階段,介紹了近年來我們利用特征學習進行視覺語義分析和了解所做的一系列代表性的研究工作及其實際應用。報告的最後将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涉及多模态特征學習所面臨的一些開放性問題和難題。

CIRAC 2024分論壇預告——自動駕駛中的人機混合智能

方浩

北京理工大學 教授

方浩,1995年畢業于西安理工大學,獲學士學位;1998年、2002年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分獲碩士、博士學位。2002年至2003年在法國國立資訊與自動化研究院從事博士後研究;2003年至2004年在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2005年起就職于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現為該校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主要為多智能體控制,智能移動機器人,分布式協同SLAM。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面上項目2項,973項目課題1項。2014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三),2022年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三),2020年獲部級一等獎(排名第三),2013年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二)。

報告題目:開放混合車流環境下的全域情境了解、預測與控制

摘要:自動駕駛技術不斷發展,正在向智能化邁進,人機共駕是汽車智能化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現實環境下,單個人機共駕車輛缺乏多車協同感覺與全域情境了解能力,在開放混合車流環境下适應性差、安全性弱,導緻通行效率下降甚至出現交通事故。近年來,團隊在交通駕駛環境下情境了解、預測與車輛控制方面開展一系列研究,建立了開放環境中基于多模态感覺的情境了解模型,提出了典型場景下周車意圖了解與預測方法,提出了可信可解釋的車輛駕駛行為決策控制方法,推動智能駕駛領域的創新發展。

CIRAC 2024分論壇預告——自動駕駛中的人機混合智能

楊子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楊子江,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萊斯大學碩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及深信科創創始人。深信科創為姚期智院士孵化企業。之前為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美國西密歇根大學教授及密歇根大學通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自動駕駛系統測試,高可信軟體。發表論文一百餘篇及二十餘項中、美專利。出版專著《自動駕駛系統開發》。獲得ACM SIGSOFT傑出論文獎,ACM TODAES最佳期刊論文獎,谷歌計算機科學Engagement獎等。學術兼職包括IEEE國際電動與自動駕駛技術委員會共同主席、IEEE自動駕駛國際标準工作組副主席、2020-2024年IEEE國際自動駕駛軟體會議共同主席、2019年IEEE國際軟體測試及驗證大會共同主席、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等。

報告題目:動駕駛仿真關鍵技術

摘要:自動駕駛将改變社會出行方式,提升安全的同時帶來巨大經濟效益。但是由于其系統複雜性及場景多樣性,如果保證自動駕駛的安全可靠一直是懸而未決的問題。本報告闡述如何通過仿真測試來低成本高效率的提升自動駕駛的安全可靠性。

CIRAC 2024分論壇預告——自動駕駛中的人機混合智能

馬楠

北京工業大學

馬楠,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國家級一流大學課程負責人,北京工業大學資訊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智能感覺與自主要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秘書長,CCF傑出會員,北京市智能制造與機器人創新專項負責人,研究方向為互動認知、機器視覺、無人駕駛與移動機器人。以第一完成人先後獲得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技術發明類】二等獎,主持多項國家、省部級項目。已在IEEE TIP、IEEE TNNLS、ICRA、中國科學.資訊科學等國内外學術期刊、會議發表論文80餘篇。人才培養方面,主編教材《智能互動技術與應用》獲得北京市優質大學教材;先後獲得第六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和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等。

報告題目:無人駕駛具身互動智能

摘要:無人駕駛離不開車與車、車與路、車與人之間的智能互動,應具有良好的具身智能。然而實際場景中,人們往往對無人駕駛行為不清楚、對它做出的決策不了解,尤其針對複雜、不确定環境下,無人車也很難和人的意圖達成協同一緻。近年來團隊先後提出一系列人車路協同的無人車智能互動方法,開展多通道跨模态感覺和行為了解研究。可互動、會學習、自成長是新一代智能機器的硬核,“自主駕駛+互動認知”将使無人車成為可互動的輪式機器人,更好地服務于人類。

CIRAC 2024分論壇預告——自動駕駛中的人機混合智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