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輪胎在全球遭到不公平對待——誰贊成,誰反對?

近日,在巴西衆議院交通運輸委員會的聽證會上,巴西國家運輸局(ANTT)明确反對将輪胎進口關稅從16%提高到35%。

ANTT表示,此舉将大幅提高巴西卡車司機經營成本,對行業可持續運作構成重大挑戰;而本輪加稅的申請方——巴西全國輪胎工業協會(ANIP)表示,本土輪胎制造業受到低價進口産品增長的沖擊,加稅是明智之舉。

很明顯,又是一場因中國輪胎“低價傾銷”引發的争議。

中國輪胎在全球遭到不公平對待——誰贊成,誰反對?

中國輪胎加稅,誰贊成,誰反對?

ANIP是誰?車轅車轍查詢得知,該協會成立于1960年,由巴西的11家公司和21家工廠組成。具體包括普利司通、大陸馬牌、鄧祿普、固特異等西方品牌。

中國輪胎在全球遭到不公平對待——誰贊成,誰反對?

代表廣大司機利益的ANTT表示,2018年巴西全國卡車司機大罷工的主要原因,是柴油價格上漲。中小企業對營運成本上漲極為敏感,目前在巴西登記注冊的74.7萬家運輸企業中,有高達94%的企業擁有不超過3輛卡車。這些小型企業難以将輪胎成本上漲轉嫁至貨運價格上。

另外,巴西聖保羅州自主貨運卡車司機聯合會代表發言稱,卡車司機之是以能夠負擔新輪胎的購買,主要得益于進口輪胎競争帶來的價格下降。然而,他警告稱,輪胎價格上升導緻的運輸成本增加,可能再次引發全國性的卡車司機罷工。

中國輪胎在全球遭到不公平對待——誰贊成,誰反對?

巴西輪胎分銷商和進口商協會(Abidip)代表也表達了擔憂,認為提進口稅将對巴西經濟産生重大負面影響,特别是運輸成本增加所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該措施或将導緻巴西乘用車輪胎終端售價上漲16%,卡車和公共汽車用輪胎售價上漲25%,最終對總體通脹可造成0.25%的負面影響,而對此後果買單的是普通消費者及公路運輸物流企業。

Abidip特别表示,巴西輪胎生産商聲稱他們因市場不正當競争而蒙受損失,這掩蓋了真相。在巴西的輪胎跨國公司,從全球采購部門購買原材料(SBR)是一種經常性的做法。這種做法包括高估原材料的價格,以便能夠将利潤轉移到國外。據該協會稱,固特異巴西子公司實際上被迫從美國固特異化學公司購買SBR,固特異巴西的利潤也是以被鎖定。

中國輪胎在全球遭到不公平對待——誰贊成,誰反對?

這解釋了,為什麼西方品牌甯願選擇向政府申請加稅,也不願意生産低價輪胎滿足消費者需求——利益使然。讓人不得不聯想起南非曾發生的類似事件。

中國輪胎在全球遭到不公平對待——誰贊成,誰反對?

申請制裁中國輪胎,自己卻在搞壟斷

2022年1月,南非輪胎制造商協會(SATMC)向南非國際貿易管理委員會送出了一項針對中國輪胎的反傾銷調查申請。

SATMC由普利司通、大陸集團、固特異和住友橡膠四家輪胎制造商組成,在當地經營着五個輪胎制造工廠。他們指責中國輪胎的傾銷行為,導緻當地輪胎制造商的銷售量、産量、産能使用率、市場佔有率和就業率下降。

然而,SATMC的指控遭到南非輪胎進口商協會(TIASA)的強烈反對。TIASA主席表示,該項申請“荒謬且誤導”,并指出,SATMC成員在南非銷售的約80%的輪胎都是進口的。即便關稅生效,他們也不會在南非生産輪胎,因為這四家公司已經享受了來自其歐盟工廠的優惠進口稅。

中國輪胎在全球遭到不公平對待——誰贊成,誰反對?

對中國輪胎征收關稅,将導緻輪胎更多地從歐洲和日本進口,這些産品品質相似,但價格更高。征稅後,南非計程車輪胎的成本可能上漲41%;小型乘用車輪胎的成本可能上漲38%至40%;卡車和公共汽車輪胎的成本平均上漲17%。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2月,南非阿波羅、南非固特異、南非大陸輪胎、南非普利司通,曾卷入一起價格操縱指控案。

中國輪胎在全球遭到不公平對待——誰贊成,誰反對?

據稱,該價格操縱案是通過SATMC在1999年至2007年的幫助完成的,除阿波羅輪胎外,其他三者都是SATMC的成員。

2008年,帕森斯運輸有限公司提出投訴,聲稱當地輪胎制造商操縱輪胎價格。委員會調查了SATMC和上述四家輪胎制造商,發現他們存在讨論并操控乘用車、輕型卡車、公共汽車、越野、農業和工程輪胎的價格。

中國輪胎在全球遭到不公平對待——誰贊成,誰反對?

2010年9月,普利司通根據委員會的寬大政策申請并獲得了有條件的起訴豁免權。普利司通在寬大處理申請中承認,公司在1999年至2007年期間與競争對手電話溝通并召開會議,各輪胎制造商的銷售和營銷代表參加會議,以協調輪胎漲價時間和平均價格上漲百分比。

中國輪胎在全球遭到不公平對待——誰贊成,誰反對?

中國輪胎面臨全球不公平待遇

結合兩起事件來看,相同點有:1、中國輪胎撼動西方品牌市場地位;2、西方品牌申請制裁中國輪胎;3、征稅遭到行業協會反對;4、西方品牌不正當市場競争行為曝光。

事實上,美西方一些國家以“中國産能過剩沖擊世界市場”為托詞和借口,對中國出口商采取加征關稅、加大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力度等保護主義措施。這些做法本質上是将産能過剩這一經濟概念政治化、标簽化、工具化、武器化,以霸淩思維和做派維護自身發展優勢、打壓遏制新興國家。

中國輪胎在全球遭到不公平對待——誰贊成,誰反對?

然而,西方品牌憑借發展先機,湧入全球資本市場,在各地開設工廠,成立協會,并暗地裡對市場進行壟斷。

今年年初,一項在紐約提起的訴訟表示,六家輪胎制造商(均在美國營運)互相串通,提高替換輪胎的價格:2021年至2023年間,美國輪胎價格上漲了21.4%,漲幅比核心通脹率高出70%以上。盡管通脹有所緩解,新冠疫情的影響也有所消散,但輪胎價格仍然居高不下。

歐盟委員會也正在對歐洲輪胎行業展開反壟斷突擊調查,被調查的公司可能互相協調,以控制在歐洲經濟區銷售的乘用車、貨車、卡車和公共汽車新的替換輪胎的價格。

至于西方品牌所謂的中國輪胎造成工業損害,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發現,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輪胎加征關稅後,雖然挽救了美國輪胎制造業約1200個工作崗位,但卻以價格上漲的形式讓美國人付出了11億美元的代價。

中國輪胎在全球遭到不公平對待——誰贊成,誰反對?

面對如此不公平的市場環境,中國輪胎用銷量狠狠打了所有人的臉——連續多年全球産量第一、出口量第一,同時國内企業正不斷加速全球化程序,頭部企業将建廠目光轉向歐亞非......

結語:對于一些制造業相對落後的國家,征稅無疑加重了消費者的購胎成本;而不征稅,政府吸引不到外商投資,自己又沒有制造輪胎的能力,無法推動經濟發展。是以,中國輪胎被制裁的背後,是資本和群衆利益的博弈。

要想富,先修路,輪胎作為促進交通運輸經濟的重要生産資料,對開發中國家來說,高成本效益才是第一選擇。這也解釋了,即便中國輪胎遭受太多不公待遇,卻依然受到全球消費者的喜愛的原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