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已經步入白露時節,正是仲秋飄桂的美好季節,但是,最近“心煩失眠,大便不暢”的人卻多了起來,有的還會伴随有口幹舌燥、咽喉不爽等症狀。上海市瑞金康複醫院針灸推拿科副主任醫師王文禮說,這是因為在炎暑之後,天氣轉涼,早晚溫差逐漸變大,空氣中的水分會減少而變得幹燥,燥性幹澀,易傷津液。
中醫理論認為,季節對應人體五髒,其中秋季對應人體的“肺髒”,肺為嬌髒,喜潤惡燥,秋季空氣幹燥,燥邪内生,助熱生煩,擾亂心神而心中煩悶、睡眠不安。
另外,燥邪傷津耗氣,陰液不足而津虧腸燥,且肺與大腸互為髒腑表裡關系,燥邪傷肺,氣機郁滞,引發咽喉不爽,甚至幹咳症狀,同時,也會間接影響到大腸氣機不暢,是以導緻大便秘結不暢。八脈交會穴中的照海、列缺配合使用,按摩這兩個穴位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穴位按摩方法
穴位按摩的手法主要包括:按、揉、點、推、捏等,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選擇舒适的手法,另外也可以結合兩種以上的手法對穴位進行配合按摩。穴位按摩基本操作方法:将拇指(或食指、中指)指腹按在要操作的穴位上,做順時針或逆時針點揉按壓,每分鐘120—160次/分鐘,每個穴位操作約1—2分鐘。要求按揉時手指要有一定的力度和深透,每天早、晚各按摩1次。
選擇穴位
照海穴:屬足少陰腎經。位于踝區,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緣邊際凹陷中。正坐垂足取穴。照海滋陰清熱,可治療失眠、便秘和咽喉不利。快速取穴:坐位垂足,由内踝尖垂直向下推,至下緣凹陷處,按壓有酸痛感處即是照海穴。
列缺穴:兩手虎口交叉,用一手食指壓在另一手的桡骨莖突上,當食指尖端盡處陷中。列缺宣肺祛風,可治熱病煩心、咽喉不利。快速取穴:兩手虎口相交,一手食指壓另一手桡骨莖突上,食指指尖到達處即是。
輔助穴位:比如魚際、支溝、神門、間使、太溪等穴位。
魚際穴:為手太陰肺經的荥穴,魚際穴清肺熱,可治療燥邪傷肺引起的症狀。在手外側,第一掌骨桡側中點赤白肉際處。快速取穴:一手輕握另手手背,彎曲拇指,指尖垂直下按第1掌骨中點肉際處即是。
支溝穴:屬手少陽三焦經,位于前臂後區,腕背側遠端橫紋上3寸,尺骨與桡骨間隙中點。快速取穴:拾臂俯掌,掌腕背橫紋中點直上4橫指,前臂兩骨頭之間的凹陷處即是支溝穴,是治療便秘的常用穴位。
神門穴:屬手少陰心經,在腕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桡側緣。神門穴甯心安神,可治療心煩失眠。快速取穴:微握掌,另手四指握住手腕,屈拇指,指甲尖所到凹陷處即是神門穴。
間使穴:屬手厥陰心包經,位于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桡側腕屈肌腱之間。間使穴養心安神,治療心悸失眠。快速取穴:微屈腕握拳,從腕橫紋向上量4橫指,兩條索狀筋之間即是間使穴。
太溪穴:屬足少陰腎經,在足内側,内踝後方,當内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太溪穴滋陰清熱、益腎安神,可治療熱病煩心、失眠和咽喉不利。快速取穴:坐位垂足,由足内踝向後推至與跟腱之間凹陷處即是太溪穴。
作者介紹:
王文禮,副主任醫師,醫學碩士,海派中醫楊氏針灸流派第四代傳承弟子,黃浦區政協委員。(上海市針灸學會芒針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中醫藥學會治未病分會、針刀醫學分會常務委員;中國針灸學會刺絡與拔罐專委會委員、灸療分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針刀醫學分會委員;中國康複醫學會針灸技術與康複專委會委員。)
擅長治療頸腰椎病、膝骨關節病、腦卒中、失眠、偏頭痛、面癱、急慢性胃炎、痛經及月經不調、橋本甲狀腺炎等疾病的治療,對于亞健康調理及甲狀腺癌術後康複、新冠病毒感染後“長新冠”針灸康複亦頗有心得。主持及參與科研課題十餘項,人才項目2項,發表論文30餘篇,主編及參編著作6部。
專家門診:周二、周四上午,周五下午
記者 / 張益
編輯 / 孫沖
資料 / 上海市瑞金康複醫院
通訊員 / 王文禮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