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是由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來的,通俗來講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内心自信程度的展現。
班杜拉認為,除了結果期望外,還有一種效能期望。結果期望指的是人對自己某種行為會導緻某一結果的推測。如果人預測到某一特定行為将會導緻特定的結果,那麼這一行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選擇。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打個比方,一個人很喜歡玩遊戲,通過玩遊戲找到了自己的興趣,他突然萌發出想要通過玩遊戲達到賺錢、養活自己的目标。
現在很多遊戲玩家都會搞直播,開UP主,能夠賺點錢。于是有的人就會很心動,希望自己某一天能夠玩遊戲玩得很厲害,然後獲得預期的結果。
然而在這過程中,人也是會有判斷力的,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估。比如我有沒有天賦,玩遊戲厲不厲害,反應有沒有比别人快等等,諸如此類的想法。
當人能夠準确知道自己不夠天賦,覺得這東西無法賺錢,那麼就會停止行動,原先的想法就會放棄。
相反,如果知道自己能有天賦,能賺錢,人的話就會很有動力,思想和行為一緻,會朝着玩遊戲賺錢的目标為之奮鬥。
像這種現象,它就是心理學“自我效能感”的外在表現,展現了自身的心理特征。
而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要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才能應對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阻礙和不公,走向成功。自我效能越高,也就是個體認為自己做好某方面工作的可能性越大,越會努力積極地去做這件事。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有些人自我效能感比較低,很缺乏自信,他們通常都會表達怯弱的态度。例如“别人寫小說能賺錢,不過這事情好難,我肯定是做不好的,我沒這個自信”。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他就不會這麼想,他會這麼思考:“寫小說難嗎?管他呢。我先寫幾個月試一試,做了再說。成不成功誰知道呢?我先幹了。幹得好有信心就堅持下去,幹得不好我再考慮換别的事情去做。”
通常自我效能好的群體,人的主動性會比較強,不會考慮太多外在的因素。他們會充滿能量,行動比思想先進一步,當别人還在考慮要不要做時,他就已經先幹了,也從不考慮失敗和成功的後果。
他們的信念向來是“行動主義”。先行動,做了不斷改進點,邊做邊提升自己,直到達到成功的境界。
這個心理,決定了你敢不敢去付出努力,通過行動來回報你的思想,變得知行合一。
通常人要事業成功,工作順利,是需要自我效能感的,這項能力非常關鍵。假如你發現自己的自我效能感比較低,無法鼓起勇氣去做事情時,不妨從增強自我效能感的狀态入手,行動起來。
就像一個人要踢球,踢得厲害,他得怎麼做呢?肯定不是看比賽錄像不停分析,從理論研究,而是你親自去足球場去體會,親自感受踢球到底有多難。
不會的馬上改進技術,會的進一步加強,這樣你的球技才能提升。
人在工作還有生活裡面,也得具備這樣的心态。不管三七二十一,别先考慮錯誤,先幹了再說。邊幹邊改,人也能獲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