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之間是鬥是和?印度方面貌似已經給出了答案,這邊還沒等到中資回流,那邊印度政府就下新指令,“挑戰書”已經發往中國,那印度的“挑戰書”具體是什麼呢?
9月10号當天,印度财政部釋出了一項最新指令,将對從中國和越南進口的部分鋼鐵産品征收12%到30%的關稅,“以保護和促進當地産業”。事實上,在此之前,印度鋼鐵生産商就曾一直呼籲莫迪政府提高對華鋼鐵産品關稅。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這邊印度政府剛向中國下“挑戰書”,宣布要對從中國進口的部分鋼鐵産品征收關稅的時候,那邊印方卻又在頻頻放風,希望中國對印投資回流,為此,還不忘炒作相關擔憂。有印度經濟學家就指出,今年4月至6月,私營部門在印投資疲軟,降至20年來季度低點。截至今年3月,2023/24财年外商直接投資總額連續第二年下滑。對此,印度國内輿論紛紛呼籲,解決上述困境的方案是允許更多中國投資進入印度。
由于中印兩國于2020年發生邊境沖突後,印度就加大了針對中國企業的審查力度,擾亂了中國大型公司的投資計劃,這其中就包括嚴格限制對華簽證發放、封禁數百款中國手機應用程式,推遲準許中國投資等。在這期間,尤其是印度對中國小米的打壓,可以說鬧的是人盡皆知。在這之後,莫迪政府又對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vivo印度分公司出手,以涉嫌洗錢為由逮捕多位企業高管。莫迪政府這種打壓中企的行徑,也讓其他外資企業對印度國内的營商環境充滿了擔憂,一些外資企業紛紛選擇加速逃離印度。由于擔心遭到印度政府逮捕,許多中國人員也不願前往印度。而在過去的4年時間裡,與中國日漸緊張的關系導緻印度電子制造商損失了150億美元,并造成超過10萬個工作崗位流失。可以說,莫迪政府的這一系列做法進一步坐實了印度“外企墳場”的稱号,完全就是害人害己。
現在,莫迪政府眼見“印度制造”計劃道阻且長,于是又開始尋求中國企業投資了。今年7月中旬,印度财政部釋出的年度經濟調查報告顯示,為了促進印度制造業的發展,莫迪政府目前隻有兩個選擇:第一,多從中國進口,融入中國的供應鍊;第二,吸引更多來自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就連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近日也開始改口聲稱,印度政府“并未拒絕來自中國的商業活動”,問題在于中國在哪些行業領域以及以何種條件開展業務,不過,他并沒有對他後面這句話作出詳細說明。
說到這裡,那中印之間到底是鬥還是和呢?就印方目前的态度來看,莫迪政府顯然心裡是想“鬥”的,畢竟,長期以來,印度都有一個所謂的“大國夢”,并且一直都拿中國作為“假想敵”,凡事都要跟中國一争高下,但現實情況是,就目前來看,印度“鬥”肯定是“鬥”不過中國的,不然也不會希望中國對印投資回流了。從某種程度上看,這也說明了印度已經認識到中國制造業以及産業鍊在全球的主導地位,意識到要發展“印度制造”,沒有中國參與是無法實作的。總而言之就是,印度想“鬥”,但沒有那個實力,是以隻能一邊尋求中國投資回流,一邊又對從中國進口的鋼鐵征收關稅,這叫“死要面子活受罪”。倘若印方真心想拉到中企的投資,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對在印中資企業在投資、經營、投标等方面制定的諸多不合理、歧視性政策,并給予公平、公正、非歧視性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