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許應鋒
通訊員 羅毅 顧珊
一座半島,一面靠山,三面環水。
這裡是十堰市丹江口庫區腹地龍山鎮最偏遠的村莊彭家溝村,距離丹江口市區50多公裡。
彭家溝國小僅有幼兒班、一年級、二年級、五年級4個班、17名學生,孩子們不僅能放飛航模飛機、遙控智能汽車,還會動手程式設計。
深山國小充滿“科技範”,與學校校長兼教師彭玉生密不可分。
堅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庫區28年,彭玉生在一屆又一屆學生心中播下了夢想的種子。
彭玉生(中)給孩子們上航空航模課程。(受訪者供圖)
在第40個教師節到來之際,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向全社會釋出2024年“最美教師”,彭玉生光榮入選。
“獲得這個榮譽,我深感榮幸和自豪。”彭玉生表示,自己将繼續紮根基層,用自己的力量點燃庫區孩子們的夢想,“帶着他們‘飛’出大山”。
村小開設機器人課程
航模飛機、蘿蔔頭機器人、智能汽車模型……初秋時節,走進彭家溝國小,教室裡擺放着各種教學裝置,滿滿的“科技範”。
“孩子天生喜歡機器人,對機器人充滿好奇。”彭玉生說。
彭玉生今年48歲,是彭家溝村人。1996年,彭玉生師範畢業時放棄進城機會,選擇回到村裡,“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改變更多山裡孩子的命運。”
此後,他再也沒有離開。
彭玉生(右二)給孩子們上科學校外課程。(受訪者供圖)
如何讓庫區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彭玉生首先想到網絡。2009年開始,他就注重利用網絡上的教學資源,幫助學生開拓視野。
他多方争取公益機構資助,在彭家溝國小逐漸建起電腦教室,募集智能刷臉識别書櫃、平闆和筆記本電腦等裝置,學校開起了網絡素養課,引導學生在網際網路裡探尋世界奧秘。
彭玉生還把“創客教育”引進學校。2017年,他聯系華中科技大學,募集了10套蘿蔔頭機器人,帶領老師們共同鑽研,開設了創客課程。
如今,學校開設的平闆程式設計、智能汽車、航空航模、機器人創客等特色課程,已成為孩子們的最愛。
課堂設在青山綠水間
雨後的山坡、學校旁邊的農田、村民的加工房,成了孩子們的課堂。
摸土壤、看蚯蚓、識植物,都是孩子們上課内容。
水稻、白雲、狗尾草,成為課堂“教具”。
“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要點燃孩子們夢想的火焰。”彭玉生探索“無邊界課程”,将課堂延伸至青山綠水間。
在“四季自然”課程上,彭玉生領着孩子們在山間田野認野菜、找草藥、看害蟲,拿着狗尾草做小兔子,摘下扁豆莢做口哨。
“知識來源于生活。直覺教學,印象更為深刻。”彭玉生說,幫助孩子們學會在生活中學習,可以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
彭玉生(中)和孩子們在山頂上誦讀兒童詩歌。(受訪者供圖)
彭玉生還獨具匠心地開設“看看我的家鄉”課程,引導孩子們用詩歌、繪畫、音樂展現對家鄉的喜愛。孩子們跟着國文老師走進大山,寫下蝴蝶、麥田的小詩;跟着數學老師從山這邊跑到那邊,體驗行程往返問題;跟着美術老師走進大自然,畫一畫豐收的金絲皇菊。
在學生評價方式上,彭玉生“不唯分數唯成長”。每個孩子都有一本“成長銀行存折”,“存款”是孩子的笑、孩子的畫、孩子的詩,記錄着孩子們的點滴進步。
“孩子們在校園裡不僅要學知識,更要學會做一個快樂的人。”彭玉生說。
用微薄工資資助40多名學生
近年來,随着村民陸續搬進城裡,彭家溝國小的學生越來越少。
“我在鄉村多堅持一下,就能多帶幾個孩子走出大山。”彭玉生曾有多次進城機會,但始終放心不下村裡的孩子。
彭玉生對1999年的一件事至今記憶猶新:
當年秋季開學,彭玉生發現班裡的學生小琴(化名)沒有到校。當天下午,他就找到小琴家了解情況。“不讀了,她到十堰‘抱娃子’(當保姆)去了。”小琴父親說。
第二天,彭玉生再次登門。這次,小琴父親道出實情——家裡經濟困難,不想供孩子上學了。
第三天,彭玉生又來了。看到小琴父女二人在地裡幹活,彭玉生啥話不說,拿起工具幫着幹。天快黑時,小琴父親說:“明天早上送她去學校。”返校途中,彭玉生不慎掉進荊棘叢裡,身上多處被刺破,腳也扭傷了,鞋也丢了一隻。
第四天,沒有見到小琴,彭玉生再次上門,對小琴父母說:“孩子的學費我來墊,不讓家裡拿一分錢。”這次,小琴終于回到學校。
彭玉生(中)和孩子們聊天。(受訪者供圖)
這件事已過去20多年,當年險些辍學的小琴,如今已走出大山,在城市紮根。
彭玖生也是彭玉生的學生之一。在彭玉生的幫助下,他得以順利完成學業。畢業後,彭玖生毅然選擇回到彭家溝國小當一名教師。他說:“是老師的幫助,讓我有了今天,我也要像老師一樣,幫助更多家鄉的孩子學到知識。”
28年來,彭玉生行程3萬多公裡,訪遍學校周邊每一戶學生家庭,用微薄的工資資助了40多名學生,成功勸返面臨失學的學生50多人,教過的學生有180多人考上大學。
“鄉村教育像一道微光,可以點亮孩子們的夢想。”彭玉生說。(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