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錢前院士:在長遠的未來,讓種子在宇宙中生根發芽

科學是一個知識體系、一系列思維方式、一套研究方法。它如同一把神奇的鑰匙,打開了無數未知之門,讓我們得以深入了解自然的奧秘、拓展認知的邊界。科學的影響無處不在,它不僅給予我們解決現實問題的力量,更賦予我們對未來的無限憧憬與想象。

院士可謂科學征程上的燈塔,他們深厚的學識和豐富的經驗引領科學前行的方向。從創新思維到人工智能,從探月工程到太陽觀測,從原子能應用到高鐵發展,院士們以追求卓越中曲折的科研經曆,以通俗易懂、風趣的科普語言,在青少年心中撒播科學的種子,發揮科學家在“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有科學家潛質、願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中的标杆作用。

在新近出版的《我為什麼愛科學:院士講給孩子的故事》一書中,院士的故事中充滿了堅韌、智慧與勇氣,不僅僅具有教育意義,更猶如一盞盞明燈,具有極大的啟發性和激勵作用。

“太陽常常在微笑,但偶爾也會煩悶、暴躁甚至狂怒。”“火星上看日落是什麼樣的?”“大家看到的極光一般是扭曲的各種顔色,為什麼會這樣?”……這些本身是嚴肅的科學問題,又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在院士的娓娓道來中,兼具學術性與故事性,讀來引人入勝、欲罷不能。

作為一位在水稻遺傳種質資源研究領域具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錢前長期從事作物種質遺傳資源學研究,尤其在水稻遺傳種質資源發掘創新、重要農藝性狀解析與分子育種等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從微觀的基因,到宏觀的宇宙,錢前的水稻研究無所不至。那麼,種子有什麼用呢?種子的進化是如何進行的?人類為什麼要花這麼多的力氣去儲存種子?錢前從水稻育種的成就開始,講述了一個種子的故事。

以下選自《我為什麼愛科學:院士講給孩子的故事》,較原文有删節修改。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錢前院士:在長遠的未來,讓種子在宇宙中生根發芽

《我為什麼愛科學:院士講給孩子的故事》,新京報社 編著,趙峥 主編,人民日報出版社2024年6月版。

探索那些藏在曆史中的農耕智慧

1962年,錢前出生于安徽安慶,少年時曾對遺傳育種産生興趣,1979年考入南開大學生物系遺傳專業。1983年畢業後,曾報考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小麥育種專家的研究所學生未果,進入中國水稻研究所工作,成為水稻育種的一名年輕科研人員,踏入育種領域。從那時起,每年帶着種子南下北上,參加南繁育種,冬天在海南三亞,夏天在浙江杭州,在40多攝氏度的高溫下做雜交、做調查,40年未改其志。

1989年,錢前獲日本北海道大學遺傳育種專業碩士學位,1995年獲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所學生院遺傳育種專業博士學位。此後,錢前長期從事作物種質資源研究,尤其是水稻種質資源發掘創新、重要農藝性狀解析與分子育種等,研究成果先後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二等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等。

研究水稻,一半在實驗室,一半在田間,對錢前來說,還要在鄉間田野尋找野生稻,在野生稻中發掘那些優異的基因和性狀,把它們應用到育種中。

傳統的雜交選育,需要人工在田間尋找那些表現優異的植株,再加以培育和選擇。在衆人都選擇更加強壯的植株時,錢前常常反其道行之,選擇那些看似“瘦弱”的植株。有人和他開玩笑,說人家都去研究又高又壯的水稻,怎麼他淨挑這些奇形怪狀的稻子?但錢前認為,基因是不會說假話的,它們的不同等位,決定了水稻的高、矮、胖、瘦,甚至是口感和品質。換句話說,一個品種高産或低産、口感好與壞、分蘖多與少,是由其内部基因序列的差異和表達調控的變化決定的。隻有通過水稻性狀,甚至是極端性狀了解這些基因功能和作用方式,才能預測它們對水稻農藝性狀的影響,進而培育最佳生長狀态的水稻新品種。

随着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對基因的了解越來越深入,育種也變得越來越精準,這給錢前的研究帶來了更大的便利。在衆多的野生稻中,錢前和其團隊利用基因鑒定等技術,獲得了水稻中的明星“小薇”以及它的姊妹材料,這是一種隻有20厘米左右高的超矮稈水稻,适合工廠化生産,也适合未來的太空農場。2016年9月15日,“小薇”搭乘“天宮二号”空間實驗室進入太空,探索太空植物培養的可行性。2023年7月25日,“小薇”再一次搭乘“問天”太空艙,一起在太空中,探索太空種植水稻的可能性。

錢前院士:在長遠的未來,讓種子在宇宙中生根發芽

20世紀70年代,錢前(右一)在江西省東鄉縣(今東鄉區)尋找野生稻。(《我為什麼愛科學:院士講給孩子的故事》插圖)

從微觀的基因,到宏觀的宇宙,錢前的水稻研究無所不至。如今,他又開始循着時間的腳步,探索那些藏在曆史中的農耕智慧。

就在2023年11月,錢前倡議建立了全國梯田科技聯盟,緻力于保護和開發傳統梯田。梯田是傳統時代農耕智慧的結晶,人們在高山上建成梯田,利用自然的流水,在梯田中種植水稻,千年不絕,至今猶在。錢前覺得,這些人們千百年建成的良田,不應該被淹沒在曆史中,而是需要以科技的力量,幫助梯田和梯田上耕作的人們,轉型為現代農業,讓古老的梯田重新發揮作用。

這可能正是錢前的科研之路,從微觀到宏觀,從空間到時間,但他做的事情,卻隻有一件,那就是發掘和利用水稻資源,育成更多更好的水稻。“科學總是在進步的,人對科學的認知也是沒有止境的。科研人員唯有日複一日、不畏艱苦地把一件事做到極緻,才能在自己的領域有所收獲。”他說。

農業發展中,種子一直都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種子大家都不陌生,花的種子、樹的種子、糧食的種子,即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多少也都接觸過。

從科學的角度講,種子是遺傳物質的載體,和它對應的一個說法,是種質資源。種質資源可以了解為生物留給下一代的遺傳物質,種子是其中主要的載體。目前,全球儲存着740多萬份種質資源,90%是種子,其他的還有花粉、莖葉、DNA等形态。

錢前院士:在長遠的未來,讓種子在宇宙中生根發芽

國家作物種質庫展示的種子。(《我為什麼愛科學:院士講給孩子的故事》插圖)

種子有什麼用呢?當然是用來繁衍,種子的繁衍能力非常強,一粒種子,可以結出數十倍、上百倍的糧食,人類正是利用了這一點來生産食物。

中國有悠久的農耕曆史,漫長的時間裡,形成了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同時也為世界農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世界上的五大作物,有三大作物是中國人的祖先從野草馴化而來。比如,禾大學的水稻、谷子,豆科的大豆。在大約1萬年前到5000年前的時間裡,我們的祖先,把雜草一樣的野生稻,馴化成了優質的水稻,把狗尾草馴化成了谷子,把同樣像雜草一樣的大豆祖先,馴化成了大豆。

錢前院士:在長遠的未來,讓種子在宇宙中生根發芽

水稻馴化史:從野生稻到未來水稻。(《我為什麼愛科學:院士講給孩子的故事》插圖)

這些作物的馴化,使得人類的食物得以保障,這就是我們的祖先為世界做出的貢獻。

種子如此重要,儲存種子的工作自然也非常重要,全球各國都在花費巨資進行儲存。大陸也是如此。

大陸建有全球容量最大的農作物種質庫,這是一座長期庫,就是長期儲存種質資源的地方。有人說它是種子銀行,有人說是種子的挪亞方舟,都是一個意思。

這裡儲存着目前能夠收集到的所有種子,有許多在田間和野外已經消失了,但在這個庫裡還有。

這座長期庫中,儲存着53萬多份種質資源,其中大部分是種子的形态。這些種質資源先後經過了三個時期的收集:第一個時期是1955年到1958年,當時在全國征集地方品種,收集了21萬份不同作物的種質資源;第二個是時期是1975年到1985年,又補充收集了19萬份;第三個時期是2015年至2023年,也就是剛剛收官的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這一次收集了大約13.9萬份特色地方品種及野生資源。

錢前院士:在長遠的未來,讓種子在宇宙中生根發芽

國家作物種質庫外觀。(《我為什麼愛科學:院士講給孩子的故事》插圖)

種子的儲存中,國家庫是核心,也是長期戰略儲存庫。相對應的,還有衆多的中期庫、種質圃等。我們有15個中期庫,分布在全國各地,主要功能是為各地科研提供種質資源。種質圃主要儲存那些活體作物。人類為什麼要花這麼多的力氣去儲存種子?種子裡蘊藏着可以改變世界的力量。

水、空氣、食物,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要素,其中,隻有食物是人類自己可以生産的。而在農業的發展中,種子一直都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第一次農業綠色革命開始,主要表現就是作物的矮稈化。以水稻為例,原本水稻的高度和一個成年人差不多,矮稈化之後,株高降低了一半多,産量反而提升了一倍。

中國是最早實作水稻的第一次綠色革命的,1956年,廣東省農科院的科學家黃耀祥,以矮仔占4号和廣場13号雜交,并在1959年育成了廣場矮品種,随即開始大面積推廣。同樣在1956年,廣東省潮陽縣(今潮陽區)有兩位農民,叫洪群英、洪春利,他們也選育出了一個矮稈品種。

水稻從高稈變成矮稈,在國際上直到1966年才正式育成,水稻變矮了,産量卻實作了倍增,是以當時被稱為奇迹水稻。到20世紀80年代末,水稻年産量比之前十年,平均增長了6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在亞洲,90%的人口以大米為主糧。同時,綠色革命也在小麥等作物上先後實作,這意味着,這一粒種子的進化,解決了全世界的溫飽問題。要談種子的力量,就不能不談雜交水稻。

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作物,一朵花上有雄蕊也有雌蕊,開花之後,非常短的時間裡就會完成授粉。在當時,水稻的雜交一直是世界難題,甚至有不少國外的科學家認為,水稻并不具有雜種優勢。

解開這一難題的,是一株偶然發現的野生稻。1970年11月,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海南找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的野生稻,這成為打開水稻雜交大門最重要的一步。到1973年,袁隆平成功實作了水稻雜交的三系配套,開啟了雜交稻的新紀元。此後,雜交水稻的技術不斷進步,産量、品質也都在不斷提升,但一切的開端,都在那個冬天三亞農場裡發現的那一株野生稻那裡。

錢前院士:在長遠的未來,讓種子在宇宙中生根發芽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是保障糧食生産的重要基礎。(《我為什麼愛科學:院士講給孩子的故事》插圖)

什麼是創新?就是别人想不到或做不到的事情,你可以想到或者可以做到,就是創新。袁隆平一生追求創新,晚年也在不斷超越自己,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

中國是第一個突破水稻雜交技術的國家,在這個領域,我們也一直領先于世界。1973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南優2号。同年,湖北的農技人員石明松發現了第一株自然光敏雄性不育水稻,為兩系法的實作提供了基礎。

水稻雜交技術中,最初是三系配套,包括不育系、恢複系和保持系,不育系是雜交的基礎,恢複系和不育系雜交後,即為雜交水稻,而保持系則是用于保持不育系不育特征的。不育系水稻用完了怎麼辦?必須有一個保持系,和不育系雜交後,産生的後代,仍然保持不育的特點。

自然光敏雄性不育為雜交技術的突破提供了基礎,這種水稻在夏季光熱強度高時雄性不育,秋季光熱較低時又可育,是以不需要保持系,隻用不育系和恢複系即可。

1986年,袁隆平先生提出了三系法、兩系法到一系法的育種政策,這是一個由繁到簡的過程。在袁隆平生前,就已經實作了兩系法雜交育種。

随着科技的進步,科學家們的育種手段也越來越高超。尤其是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等現代學科的發展,給育種家帶來了很多遠超以往想象的工具。

比如,基因剪刀,當人們越來越深入地認識基因之後,基因編輯就成了可能。科學家可以精準鑒定到某一個功能基因,并将其進行敲除或者複制擴大,發揮不同的功能。由此可以獲得高産、美味、健康等各種不同特點的品種。

同時,這些新的技術和工具,也使得袁隆平先生提出的一系法成了可能。所謂一系法,其實就是把雜交水稻的雜種優勢固定下來,這樣就不用年年制種了。

過去常有人說,現在的雜交品種不能留種,這和雜交本身的特點有關,雜交的後代可能會表現出許多優異的性狀,但這些性狀不穩定,很容易再次分離,簡單來說就是不會遺傳給後代。現在有一批年輕的科學家,正在攻克這個難關,就是把第一代雜交種的雜種優勢固定下來,使它們可以遺傳給後代,這個工作也被中國科協評選為“2020十大前沿科學問題”之一。

一粒種子的進化,凝聚了中國科學家幾代人、數十年的努力、希望和智慧的結晶。雜種優勢利用中,科學家結合了多種不同特性的種質資源,使品種不斷完善,逐漸形成了中國農業科技創新最具有代表性的學科。

還是以水稻為例,袁隆平先生做的是野敗型雜交水稻,同時期,還有紅蓮型雜交水稻、岡型雜交水稻、滇型雜交水稻等,在這個領域中,真正是群星璀璨。

而且,自1979年起,雜交水稻遠播五大洲近70個國家和地區,為糧食生産和農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為解決開發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在今天,水稻育種的技術仍然在不斷提升,力量也在不斷壯大。我們在袁隆平先生當年發現雄性不育野生稻的三亞,建立了國家野生稻種質資源圃,可以活體儲存4萬份野生稻,這些野生稻都是珍貴的資源,可以為育種科學家提供許許多多創新的素材。

20世紀90年代,有美國專家提出,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他認為到2030年,中國人口将會達到16億,糧食缺口達到50%以上。

某種程度上,我們要感謝他,他提醒我們,糧食安全要依靠自給。到今天,我們的口糧完全可以自給,小麥、水稻的種源也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這是保障14億多人口大國的基石之一。

種子的進化還在進行,或者說,随着科技的進步,種子的進化也變得更快了,從以前的老農育種,到雜交育種,再到利用現代生物學、基因編輯技術乃至數字技術等,進行智慧育種,能更精準、更高效地獲得我們想要的品種。在長遠的未來,種子還将跟随人類的腳步,踏入星辰大海,走向廣袤的宇宙,而人們也将在太空中建成農場,讓種子在宇宙中生根發芽。

錢前院士:在長遠的未來,讓種子在宇宙中生根發芽

來源丨新京報 周懷宗編輯丨農财君聯系農财君丨18565265490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