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視拍攝基地走走逛逛,能在小吃店買碗馄饨、在茶鋪喝上茶。經三個多月準備,中心城區影視基地虹口區乍浦路曆史風貌影視街有了新動作:以老上海風貌打造的小吃店“椿方圓”和茶飲店“對印茶局”今天正式開業。
以影視文化撬動城市更新,探索“場景商業”——這一城市更新路徑下的全新文商旅融合模式,吸引不少市民遊客前來打卡,聚人氣,更升騰起煙火氣。
既是取景地又是消費
嵌入影視街區内的店鋪,氛圍感最需要拿捏。90後“上海小囡”張浩傑坐在“椿方圓”中,思緒一下子被拉回兒時:濃油赤醬的本幫面、一群人圍坐的八仙桌、牆面上貼着的電影海報……窗外是“老底子的”老式電車、電影院、弄堂、店招,“有一種‘隻穿越,不穿幫’的獨特體驗”。
乍浦路曆史風貌影視街主理人沈斌介紹,将利用這條曆史風貌影視街的“稀缺性”,打造與片區生态相吻合的“場景商業”:“這裡的建築是真的、街道是老的,曆史和發展是看得見的”。
去年4月電影《醬園弄》籌拍期間,導演陳可辛找到多年好友沈斌推薦場地,意外發現還是舊改地塊的乍浦路北段街區風貌儲存完好。在虹口區委區政府大力支援下,攝制組依托原有的建築和肌理搭建片場。電影所涉時間跨度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至本世紀初,這處街區裡既有老樓老街,又看到建立築新風貌,最終影片60%的取景都在此完成。
在《醬園弄》拍攝之後的近半年中,這裡成為新晉打卡地,100多米長的小路上,日均客流量最高可達四五萬人次。各方努力下,勝利電影院拿到了“上海影視拍攝推薦取景地”授牌,成為全國首個中心城區影視基地。
路過乍浦路曆史風貌影視街的王小姐,和朋友約在了“對印茶局”。她說,随着短劇、網劇的盛産,影視劇跟現實的融合度越來越高,在這條街上形成了“閉環”。而且,商鋪既是取景地,又是消費點,有利于街區的可持續發展。
用心做好“文化+”
一碗馄饨20元,個大飽滿,味道鮮美,餡裡混了豬油渣,年近七旬的蔡阿婆直誇店家“用心”。
在沈斌看來,“用心”是挑選商鋪合作夥伴的第一要義。他透露,一個多月後,這裡還會開出售賣黃豆豬腳湯、菜飯、排骨年糕等上海傳統小吃的店鋪,在西式建築中将推出法國餐,老建築中還會開出提供服裝道具的街拍館等等。“作為曆史風貌影視街,這裡的餐飲、休閑、觀光等,都可被視為文化消費。”
中午時分,“椿方圓”主理人虞健忙得不可開交。這名在崇明做了30多年本幫菜的資深餐飲人,對這家“打卡點裡的店”不敢馬虎。在過去10天的試營業期間,他們根據消費者,特别是老上海食客的意見,菜品增加了醬排骨,荷包蛋的做法也用上了煎熟後再紅燒的老法,“每個菜裡都有文化底蘊”。
入夜,“對印茶局”二樓小舞台上演了一場民謠詩歌會,這裡擺着的古琴、高腳凳等讓人對多元文藝演出充滿期待。在“對印茶局”主理人單國太看來,文化融于店鋪經營的方方面面。店鋪的裝修設計頗用心考究,耗時兩個多月查閱曆史資料而成,展現老上海風情。服務上,這裡配合二樓雅座、三樓包廂的設計,首次推出“自泡茶”選項,讓人們感受茶文化,也更貼合當下追求私密性的消費體驗。産品上,這裡的茶點,選用了品牌發源地蘇州的蘇式非遺點心。
從事設計工作的陳先生在“對印茶局”待了一下午,他感到這些“文化+”的營造,最終将其轉化為“舒适度”。他看到,這裡的陽台都是小小窄窄的,像極了兒時隻夠放個小闆凳的上海弄堂陽台,讓人更感親切。二樓靠窗的卡座旁都設定了推門,可步入陽台,而正對影視街的兩扇推門旁卻沒有安放桌椅,為友善人們觀景、拍照讓渡了坪效。
有着多年招商營運經驗的王小姐認為,“文化+”的經營模式在未來能有更多玩法。譬如,對店鋪來說,每拍完一部劇,就增加了這些店的“文化厚度”,由此吸引不同客群。而與影視作品推出聯名産品,也将帶動店鋪品牌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