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美術館“國慶檔”将迎來自英國泰特美術館的重磅雙展,分别為将于10月1日啟幕的“對話透納:崇高的回響”和将于9月30日啟幕的“艾爾·阿納祖:紅月之後”,展現經典藝術與當代藝術迷人的交彙。 目前,布展正在緊張進行中,浦東美術館宣布從9月10日至9月14日臨時閉館五天。今天,文彙記者有幸在閉館日來到忙碌的布展現場,一探究竟。
目前正啟動布展的,是“紅月之後”展。這将成為浦東美術館開館以來舉辦規模最大的裝置展。亮相的“現代委托:艾爾·阿納祖:紅月背後”,本是泰特現代美術館“現代委托”項目,于2023年在倫敦展出。此次展覽将标志該作品首次開啟全球巡展之旅。這是一件觀衆可以走進的裝置作品,将分三幕呈現,依次為《浪》《世界》和《牆》。
文彙記者看到,前兩幕正在美術館入口的大廳空間搭建,雛形初顯,如交響樂般懸挂在一層大堂及其上方的空中,既似漂浮,又宛若正在下落。 這是美術館入口的大廳空間首次變身展覽空間。
其中第一幕《浪》如一道道紅色的瀑布,竟然是由成千上萬被重新利用的瓶蓋和金屬碎片構成的。它們經過手工揉捏、碾壓,并用銅線巧妙串聯,形成兼具靈活性和适應性的獨特組合,帶來巨大的視覺沖擊。
第二幕《世界》由多層網狀材料編織而成,似乎暗示了一組松散的人類形象,在二樓獲得了最佳視角。這些形象懸浮于空中,呈現出動态。當從二層長窗的特定位置觀察時,它們彙聚成一個地球的圓形,呼應着作為地球衛星的月亮這一反複出現的意象。這些獨立而躁動的人形元素,又或許象征着全球範圍内的人口遷移和流動,當被整體觀察,破碎零落的圓形暗示着新集體身份和經驗的形成。阿納祖還巧妙地利用了透明與不透明之間的張力,通過将條狀瓶蓋封條彼此交織,創造出一種半透明的網狀材料,進而實作作品外觀的飄逸感。金屬網在不同角度下捕捉光線,形成金色的薄紗,随着視角的變化而變幻。
第三幕《牆》接下來将重塑浦東美術館獨一無二的展覽空間——中央展廳。
最終,中央展廳與入口大廳這兩個空間互相呼應,将帶來前所未有的觀展體驗,邀請觀衆步入自由流動的幕間,踏上一段充滿移動與互動的旅程。
“對話透納”展目前仍保持神秘,首批展品即将抵滬。基于展覽的首批文創産品率先揭面,其中一款運用杜邦紙制作的台燈就極見透納的“朦胧”與“氤氲”的特點。
浦東美術館董事長李旻坤透露,展覽名稱中的“崇高的回響”是與泰特方反複商定的。這是因為,這裡的“崇高”是一個美學概念,有着非常高的造詣,也影響了後世的很多的藝術家。策劃這次策展,不僅彙聚透納的80多幅真迹,也特别展現多位現代藝術家對于這種崇高美學的發揚。
浦東美術館是大展“對話透納:崇高的回響”的亞洲首站,按創作主題劃分為8個單元,貫穿透納創作生涯,從壯麗的風景畫到對光影和氛圍的基礎探索,将他的旅行軌迹與藝術題材蘊藏在單元之間。館内專門打造沉浸式空間,呈現泰特美術館為浦東美術館特别制作的透納紀錄片,讓觀衆與透納同行,共賞旅途中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