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美术馆“国庆档”将迎来自英国泰特美术馆的重磅双展,分别为将于10月1日启幕的“对话透纳:崇高的回响”和将于9月30日启幕的“艾尔·阿纳祖:红月之后”,展现经典艺术与当代艺术迷人的交汇。 目前,布展正在紧张进行中,浦东美术馆宣布从9月10日至9月14日临时闭馆五天。今天,文汇记者有幸在闭馆日来到忙碌的布展现场,一探究竟。
目前正启动布展的,是“红月之后”展。这将成为浦东美术馆开馆以来举办规模最大的装置展。亮相的“现代委托:艾尔·阿纳祖:红月背后”,本是泰特现代美术馆“现代委托”项目,于2023年在伦敦展出。此次展览将标志该作品首次开启全球巡展之旅。这是一件观众可以走进的装置作品,将分三幕呈现,依次为《浪》《世界》和《墙》。
文汇记者看到,前两幕正在美术馆入口的大厅空间搭建,雏形初显,如交响乐般悬挂在一层大堂及其上方的空中,既似漂浮,又宛若正在下落。 这是美术馆入口的大厅空间首次变身展览空间。
其中第一幕《浪》如一道道红色的瀑布,竟然是由成千上万被重新利用的瓶盖和金属碎片构成的。它们经过手工揉捏、碾压,并用铜线巧妙串联,形成兼具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独特组合,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
第二幕《世界》由多层网状材料编织而成,似乎暗示了一组松散的人类形象,在二楼获得了最佳视角。这些形象悬浮于空中,呈现出动态。当从二层长窗的特定位置观察时,它们汇聚成一个地球的圆形,呼应着作为地球卫星的月亮这一反复出现的意象。这些独立而躁动的人形元素,又或许象征着全球范围内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当被整体观察,破碎零落的圆形暗示着新集体身份和经验的形成。阿纳祖还巧妙地利用了透明与不透明之间的张力,通过将条状瓶盖封条彼此交织,创造出一种半透明的网状材料,从而实现作品外观的飘逸感。金属网在不同角度下捕捉光线,形成金色的薄纱,随着视角的变化而变幻。
第三幕《墙》接下来将重塑浦东美术馆独一无二的展览空间——中央展厅。
最终,中央展厅与入口大厅这两个空间相互呼应,将带来前所未有的观展体验,邀请观众步入自由流动的幕间,踏上一段充满移动与互动的旅程。
“对话透纳”展目前仍保持神秘,首批展品即将抵沪。基于展览的首批文创产品率先揭面,其中一款运用杜邦纸制作的台灯就极见透纳的“朦胧”与“氤氲”的特点。
浦东美术馆董事长李旻坤透露,展览名称中的“崇高的回响”是与泰特方反复商定的。这是因为,这里的“崇高”是一个美学概念,有着非常高的造诣,也影响了后世的很多的艺术家。策划这次策展,不仅汇聚透纳的80多幅真迹,也特别展现多位现代艺术家对于这种崇高美学的发扬。
浦东美术馆是大展“对话透纳:崇高的回响”的亚洲首站,按创作主题划分为8个单元,贯穿透纳创作生涯,从壮丽的风景画到对光影和氛围的基础探索,将他的旅行轨迹与艺术题材蕴藏在单元之间。馆内专门打造沉浸式空间,呈现泰特美术馆为浦东美术馆特别制作的透纳纪录片,让观众与透纳同行,共赏旅途中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