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長江商報記者 沈右榮
從親密夥伴,到反目成仇,再到握手言和,華菱精工(603356.SH)上演的精彩劇情,總算落下了帷幕。
9月6日下午,華菱精工臨時股東大會表決結果出爐,實際控制人黃業華方面控制了7個董事會席位中的6席,重新控制了董事會。
2023年5月,華菱精工經營陷入困境,黃業華通過轉讓股權方式引入捷登零碳(江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捷登零碳”),并通過系列安排将公司控制權也委托給捷登零碳,資本大佬馬偉借此入主。
然而,後來的發展沒有按照預定軌道前行,黃業華方試圖奪回華菱精工控制權,但遭到馬偉反對,雙方由此反目成仇,由此展開一場針對華菱精工的控制權争奪戰。隔空罵戰、舉報、二級市場上增持股份,沒想到,最終的結果是,雙方握手言和。
備受關注的是,雖然兩大股東握手言和了,黃業華方面重新收回了控制權,但華菱精工的基本面未見改善。
今年上半年,華菱精工營業收入、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以下簡稱“淨利潤”)繼續雙降,虧損擴大。而過去三年,公司主業持續虧損。
公司該如何脫困?
黃業華家族拿回控制權
鏖戰數月,黃業華家族如願以償,重新獲得了華菱精工的控制權。
根據最新公告,9月6日下午,華菱精工召開了臨時股東大會。這是公司控制權争奪的決戰。
據披露,本次會議主要審議罷免部分董事、監事并重新選舉新任成員等相關議案。
黃業華提議罷免的董事為賀德勇、淩雲志、賀加瑞;捷登零碳提議罷免的董事為劉煜。
無論是會議過程還是結果,都有些出人意料。根據公開資訊,會議現場并無劍拔弩張的“火藥味”。罷免董事的表決頗為平靜,捷登零碳一方對所有董事罷免議案均投出了棄權票。
最終的結果為,捷登零碳方面董事被全部罷免,黃業華方面董事劉煜繼續留任。新任董事方面,黃業華方面提名的王迪、向小華、李輝、趙伯銳等四人當選;捷登零碳方提名的李正球同步當選。
最終的結果是,華菱精工董事會7席,黃業華方面獲得了6席(含在任董事黃超),捷登零碳方面僅獲得1席。黃業華重新取得了董事會控制權。
在本次股東大會前,捷登零碳方面曾占據了5個董事會席位。按照相關規定,黃業華方面若想讓自己方提名的董事進入董事會,必須以罷免捷登零碳方董事為前提。
意外的是,在股東大會召開前夕,捷登零碳方兩位董事主動提出辭職,直接騰出了新的董事席位。
公告顯示,今年8月,羅旭辭去董事長一職、茅劍剛辭去董事職務,辭職後均不在公司擔任任何職務。
此外,來自捷登零碳的總裁生敏,副總裁、首席财務官張根紅在今年8月27日宣布辭職。
目前,黃業華之子黃超已被選舉為新任董事長,并被聘任為公司總裁,黃業華舊部、華菱精工發起人之一、前财務總監張永林獲聘首席财務官。
至此,華菱精工的控制權争奪戰正式落幕。
回溯公告,2023年5月,黃業華家族啟動控制權轉讓計劃,拟先行以22.5元/股将所持公司9.5%轉讓給捷登零碳,并将名下剩餘20.41%股份表決權委托給後者。前述股權轉讓總價款為2.85億元,溢價率超70%。同時,捷登零碳拟在後續以10.43元/股追加認購上市公司不超過4000.2萬股定增股份,成為控股股東。
第一步股權轉讓完成,捷登零碳改組了董事會,取得了華菱精工控制權。
但是,第二步,捷登零碳沒有實施。受資本市場情況變化、公司發展規劃等因素影響,華菱精工終止了定增。
定增失敗,進一步受讓黃業華家族股權終止,相應的表決權委托也宣告終止。
然而,黃業華方面想改組董事會拿回控制權卻未能如願,雙方的沖突由此激發。
近兩個月來,雙方輪番交戰,包括互相指控對方涉嫌侵害上市公司及中小股東利益等。
未來如何怎樣脫困仍是未知
華菱精工的控制權戰已宣告結束,但公司未來何去何從,仍然令人茫然。
華菱精工主營電梯配重及钣金件業務,受房地産市場下行等因素影響,近年來,公司經營業績欠佳。
2021年至2023年,華菱精工實作的營業收入分别為22.34億元、17.53億元、15.53億元,同比變動分别為16.84%、-21.53%、-11.41%;淨利潤分别為202.87萬元、-947.62萬元、-1.04億元,2021年的淨利潤同比下降97.25%,2022年、2023年則為連續虧損。
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以下簡稱“扣非淨利潤”)方面,2021年至2023年分别虧損398.79萬元、1337.04萬元、1.23億元,連續三年虧損。
今年上半年,華菱精工實作的營業收入為5.59億元,同比下降26.08%;淨利潤、扣非淨利潤分别為虧損3927.72萬元、3847.27萬元,均為虧損。
面對經營頹勢,華菱精工早就謀劃産業轉型,尋求新的業績增長點。
2020年,華菱精工出資5325.32萬元收購三斯風電55%股權,涉足風力發電裝置配套的制動器和通風裝置領域。不過,2022年、2023年,三斯風電連續兩年虧損。
2021年,華菱精工投資設立華菱新能源,布局光伏支架配套業務。2023年,華菱新能源實作盈利,營業收入為7609.94萬元,淨利潤為114.88萬元。但在今年上半年,其虧損35.61萬元。
2022年5月,華菱精工啟動定增計劃,拟定增募資不超5億元,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車高壓連接配接系統零部件項目。不過,當年12月,定增事項宣告終止。
此外,華菱精工還設立了安徽華菱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從事電池研發制造相關業務,目前,尚未見其産生效益。
前期布局的新能源産業轉型均未見到成效,接下來,華菱精工該何去何從?
華菱精工的資金并不充足。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貨币資金約為8500萬元,而其有息負債為6.03億元。
資金不足,華菱精工未來如何繼續推動産業轉型?公司未來如何脫困,仍然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