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歲今朝又重陽。“阿姨爺叔,節日快樂!”10月11日,住在楊浦區定海路街道的高齡老人、獨居老人,不約而同收到了來自街道“老小孩”服務隊的祝福。
“同祝你們節日快樂!”老人們知道,為自己送上祝福的“老小孩”們,同樣也是一群老人。
上海老齡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資料顯示,截至去年,上海戶籍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568萬大關。而在楊浦,老年人口總數長期位于上海中心城區首位,全區戶籍60歲以上老人有42.34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41.03%。
成為生活主角的老年人主動思考: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我們能做什麼?由助理關愛員、老夥伴志願者凝聚而成的定海路街道“老小孩”服務隊,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在互助中探索晚年價值,助力社群共建共治共享。
六次上門,終于敲開獨居老人家門
“重陽節到了,我來看看您。” 10月11日,和樂苑小區的助理關愛員陳龍妹熟門熟路敲開了一戶獨居老人的家門。
拜訪結束,陳龍妹打開筆記本,在老人的名字後面打了一個勾。她把每位關愛對象的名字都記錄在本子上,每去一次,就記下時間和聯絡情況。
在楊浦,為確定獨居老人關愛服務全覆寫,各街鎮居委會招募了一批助理關愛員,通過結對、探訪、陪伴,為高齡老人提供生活幫助和精神慰藉。而在有着千餘戶家庭的大型小區和樂苑,助理關愛員每周上門,了解高齡老人生活所需。
另一邊,老夥伴志願者們也在聯絡各自的關愛對象。定海路街道老年協會會長王秀華告訴晨報記者,“老夥伴計劃”是一項政府實事項目,由社群低齡老年志願者結對關愛困難獨居老人以及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
“每個志願者每周填一張關愛表,一個月填四次,哪天去了誰家,一目了然。”志願者陳根娣、毛慧琴主動承擔了收取關愛表的工作,在與填表志願者交流時,關愛對象的狀況、工作中的困惑,都能及時掌握。
在關愛對象眼中,這些志願者是活躍在身邊的“敲門人”。然而,并非每一家的門都能順利敲開。“拿到居委會給的結對名單後,第一次上門如果沒碰到人,還要再來。幾次都碰不上,再打電話去溝通情況,預約上門時間。我一般喊,阿姨爺叔,居委會讓我過來看看您。大多數人會說,謝謝你的關心!但也有不肯開門的。”陳龍妹分享自己的經曆。
有位獨居老人,幾次敲門,都隻把門拉開一道縫,不說話。五個回合下來,陳龍妹覺得不對,到居委會了解情況,“她是不願意和人接觸,還是有特殊原因?後來知道是心理因素,那我也了解。”
第六次上門,陳龍妹格外留神。對着門縫,她笑臉盈盈:“阿姨,侬沒看到我,我先看到侬了!把門開開好伐?”終于,她走進了老人的家門。“現在我們已經熟了,她有什麼需要,會和我說。和老人打交道,就要耐心嘛。”
換着方言和不同老人溝通,瞬間拉近距離
跟老人打交道多了,每個“敲門人”都會展示出自己的“看家本領”。
比如,在與97歲吳老伯的溝通過程中,吳老伯和家人、鄰居發現,來敲門的助理關愛員陸建華竟然會說許多種不同的方言。
年近期頤的吳老伯,身體很好,精神爽朗,唯一的“弱點”是耳背。陸建華每次上門都要大聲問候:“您這兩天都好吧?”老人答得很爽快:“很好,謝謝你!”從家屬口中,陸建華得知,老人生性要強,不輕易找人幫忙,也不與人多搭話。
注意到吳老伯說的是蘇北方言,陸建華馬上切換語言頻道,用蘇北方言和他接着聊。這一招引起了老人的注意,主動問:“你也是那裡的人嗎?”
陸建華笑了:“對,我爸爸也是江蘇人。”其實他祖籍蘇南,母親是上海本地人。“除了上海話、蘇北話,我還會說江陰話、甯波話、紹興話……都是跟着周圍人學來的。小區裡,上了年紀的老人,講話都用方言。我用他們的家鄉話和他們聊天,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
與陸建華同小區的助理關愛員蔡小萍很注意體察老人們的情緒。她告訴記者:“有個阿姨年紀不大,看着很精神。但有段時間,總感覺她有心事。她告訴我,想在家裡淋浴間裝個拉手,但她的年齡不符合适老化改造标準。她還想申請長護險,評估人員來了幾次,都沒評上。”
對方告訴蔡小萍:“别看我樣子挺好,身上都是傷。”說着拉開衣服,給蔡小萍看四次手術的刀口。長長的疤痕劃過身體,蔡小萍很是心疼,幫着去找居委、街道,反映這位阿姨的實際困難。她還相幫着出主意:“你讓孩子陪你再去找一次評估人員,把手術痕迹給人家看。”經過街道、居委、“老小孩”的多重助力,老人的長護險評審通過了,加裝淋浴間扶手的願望也達成了。
還有的志願者會用一技之長,幫助老人解決實際困難。“這樣的例子更多,比如台風天,老夥伴志願者朱二路彙總完志願者們的聯絡資訊,冒雨趕到一戶下水道堵塞的老人家裡,連夜疏通管道。老人看到他一身汗一身泥,連連道謝,“你幫了我大忙,我要去街道、居委表揚你。”
即使動遷搬走,也要每周一次回來看老人
在和樂苑小區,16位“老小孩”是服務隊的日常縮影。整個定海路街道裡,“老小孩”服務隊已經聚集了189名隊員,平均年齡65歲。街道從業人員介紹,後續如果關愛對象數量有明顯增加,還會擴大招募隊員,為社群增加居家為老服務力量,助力楊浦民政“幸福養老”品牌建設。
面對老人,“老小孩”服務隊的成員總是這樣解說結對的好處,“阿姨爺叔,你們認識我們,我們也認識你們,你們有啥事和我們講,能解決的我們給你解決,不能解決的我們找居委會、街道幫忙。”
“老小孩”是王秀華為團隊起的名字,指代關愛“老老人”的“小老人”。在隊員們看來,退休老人的價值并不僅僅在于退回家中照料父母、照看孫輩。一次就近上門,一張現場照片,就能讓關愛對象的子女掌握老人的最新情況,也讓隊員感受到志願服務的價值。“走訪中,我們發現,有些要強、能幹的老人,還真不願和子女住在一起,總覺得自己能行。”陳龍妹憶起一位關愛對象,“她把家裡收拾的一塵不染,連身上衣服都是自己做的。不過,人總有需要幫忙的時候。有時她要吊鹽水,子女在上班,就請志願者、關愛員陪同。”
關愛對象們也有自己的感謝方式。“有的老人,你幫過他以後,他在微信群裡交清掃費都是第一名。” 王秀華記得,社群合唱隊老隊長萬阿姨和夫妻都是街道首批老夥伴志願者。“他們總說,這支隊伍能堅持20多年,不容易。”前段時間,萬阿姨把曾經學過的手勢歌《感恩》重新錄了一遍,說要在社群表達感謝,帶動新人接班關心老人。志願服務代代相傳,已經成為“老小孩”服務隊的習慣。
“人心都是肉長的,和老人們打交道多了,我們也舍不得他們。”已經動遷搬離定海的林祥雲、沈荷英、胡紅娣等老夥伴志願者,每周都要回來一次看老人。有人勸他們:“路遠,你們就别來了。”他們擺擺手說“不行”,“老人要想我們的,突然換人,他們會不習慣。再說,定海路街道就是我們的娘家,在‘老小孩’服務隊裡,我們有歸屬感。等我們哪天走不動了,再讓更年輕的人接棒吧。”
秋高氣爽的日子,走在小區裡,每看到一位關愛對象,“老小孩”的隊員們都要停下來和他們打招呼。
“天再冷一點,老人們就會聚在院子裡曬太陽。每次看到他們出來活動,我們心裡也是很高興的,說明老人們都好。”采訪結束時,蔡小萍用簡單的一句話,道出“老小孩”們共同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