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
随着迷你劇《我的阿勒泰》的熱播
阿勒泰的風吹遍了大江南北
廣大網友都想來到阿勒泰
看看廣袤的天空 雄偉的群山
奔騰的河流 茂密的森林
還有成群的牛羊駝馬
新疆的最北之地
亦是心之向往的遠方
今天
小編帶您一起了解一下
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族鄉
有哪些讓您心之所往的地方吧
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族鄉位于市境東部,地處中蒙邊界,在中國最美公路G331的經過點。蒙語“汗德尕特”意為駝鹿出沒的地方,汗德尕特河沿岸林深草茂,水草豐盛,時常有麋鹿和其他動物出沒其間,因而得名。汗德尕特蒙古族鄉距市區32公裡,是阿勒泰市唯一的蒙古民族鄉,總面積900平方公裡,是“自治區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也是具有曆史論證的“人類滑雪起源地”。
墩德布拉克洞穴彩繪岩畫
墩德布拉克洞穴彩繪岩畫位于汗德尕特蒙古族鄉東北方向約6.5公裡處一巨石洞穴裡,2005年,由一位偶然路過的牧民看到了這些古老的岩畫。岩畫的内容包括古人滑雪狩獵的場景,繪制時間大約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1.2萬年前或更早。
2006年1月16日,國内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召開了研讨會,證明了這一帶早在1.2萬年前就開始了滑雪活動。同年12月1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新聞釋出會上,中國滑雪協會等部門向世人鄭重宣布,這裡是世界“人類滑雪起源地”。
此後,墩德布拉克洞穴岩畫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考古和旅遊遺址,吸引了衆多專家和遊客前來參觀。通過這些岩畫,人們可以感受到古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同時也為研究人類滑雪的起源提供了寶貴的資訊。
五指泉
五指泉是由獨具特色的石頭山、五指石和五指石下面淙淙流淌的泉水、奇石及成片的白桦林樹、楊樹林形成的一派誘人的天然景色。沿汗德尕特河一路迤逦而行,青山碧水,林木峥嵘,百鳥争鳴,其景美不勝收!在五指泉附近的石頭奇形怪狀,似蛙、似龜、似牛、似馬,據說是冰川、人力、風力經過幾千萬年的刻蝕而成,五指泉的水含有鉀、鈉、鈣等20多種人體必需元素,這裡不但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也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
喇嘛廟
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族鄉阿爾西喬龍廟(吉祥大法寺)始建于1754年,屬藏傳佛教,為綠度母道場,供奉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和綠度母,本寺護法神是吉祥天母,馬頭明王,為當地阿爾泰山七旗(27個蘇木)烏梁海蒙古族祭祀拜佛聖地,曆經劫難,幾度遷址重建。
2010年,阿爾西喬龍廟(喇嘛廟)在阿勒泰市委市政府、汗德尕特蒙古族鄉政府和社會愛心人士的全力配合下,全面修建,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汗德尕特人的視野裡,取名吉祥大法寺(阿爾西喬龍廟)。經過數年的發展,從移動的寺廟到金番耀目的古阿爾西喬龍廟,再到今天建設牢固的吉祥大法寺,對美好生活的祈福都從未停止過。
鹿角灣
汗德尕特蒙古族鄉是駝鹿之鄉,在古代,鹿被歌頌為神獸,象征着幸福和長壽。而今,我們将這段古老的傳說與駝鹿之鄉相連接配接,阿爾恰特村鹿角灣鹿園引進了阿爾泰馬鹿和梅花鹿,鹿園裡現有四十多頭鹿,在這裡認養一隻梅花鹿無需自己準備圈舍、無需飼養知識,隻需為小鹿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就能與“鹿”同行。
口袋公園
汗德尕特蒙古族鄉依托生态資源和本土文化資源優勢,融入滑雪文化、特色鹿文化、知青文化等元素,在駐鄉三個村主要路段打造口袋公園三處,為遊客提供休閑休憩場所。
民俗文化陳列館
汗德尕特蒙古族鄉民俗文化陳列館是阿勒泰市第一家鄉村民俗文化陳列館,在2015年被評為市級民族團結教育基地,主要展示汗德尕特蒙古族鄉悠久曆史、民俗文化、風俗習慣和汗德尕特蒙古族鄉各項産業等内容。館内陳列了老一輩生産生活中使用過的器具、生活用品、狩獵工具和民族服飾等物件,包括印證最早“人類滑雪起源地”的毛皮滑雪闆、墩德布拉克岩彩繪畫人造模型。館内陳列着1954年康布鐵堡蒙古族自治鄉至1985年更名為汗德尕特蒙古族鄉的曆史演變及圖檔資料。
時間印記紅色文化展廳
時間印記紅色文化展廳分為東方紅知青館和憶峥嵘軍史館。知青館為了傳承發揚知青與當地農牧民群衆同甘共苦的故事,用圖文的形式展現原東方紅公社54名知青與各族群衆一同戰天鬥地、揮灑熱血與淚水的青春記憶,這是憶苦思甜的活教科書,是石榴籽精神的典範,是特殊年代留下的生動見證。軍史館是由知青楊振宇老師捐贈,共有解放軍發展史、軍服演變史、軍銜發展史等10個版塊,涉及從紅軍時期到現代軍品350餘件。
“駝鹿之鄉”的遊玩結束後,還可以帶走具有當地特色文化内涵、符号的汗德尕文創産品,皮薄瓣勻的紫皮大蒜,鮮甜軟糯的黃洋芋,還有具有很高藥用價值和保健功能的鹿産品,讓您盡興而來,滿意而歸。(阿勒泰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狄文琦 通訊員 沙亞·塔布斯)
責任編輯: 李新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