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劉乃晏和戰友跟随26軍在膠東地區奮鬥幾十年的足迹,是一道閃耀光芒的雄偉壯麗的風景線。《和平年代父親的故事》,展示26軍部隊的前輩為保衛國家建設國家做出的重大貢獻。
16、一支具有光榮傳統的部隊
原屬11軍建制的33師(轄步兵97團、98團、99團、坦克團、炮兵團),從北韓回國于1954年9月調入26軍建制。
33師,是一支具有良好戰鬥作風和光榮傳統的部隊。其前身系抗日戰争時期太行軍區的幾支基幹武裝,曾參加過反“掃蕩”、反“蠶食”的抗日遊擊戰争,參加過百團大戰、白晉戰役、反九路圍攻、蟠龍戰鬥、墨水河戰鬥、夜襲觀台鎮、林南戰役等。抗日戰争勝利後,由太行6軍分區13團、1軍分區31團組成晉冀魯豫野戰軍3縱隊9旅(13團改為25團、31團改為26團),并臨時指揮山西決死3縱隊9團。1948年初,旅率兩個團轉戰中原戰場,為配合開封戰役和殲敵區壽年兵團,三次出擊西平,參加了淮海戰役。1949年2月,全軍統一編制序列,9旅改為33師,隸屬第2野戰軍3兵團11軍建制。25團、26團,依次改為97團、98團。同年4月參加渡江戰役。6月,以師直特務營為基礎擴編組建99團。之後,進軍大西南,參加了重慶、成都外作戰。1951年3月,33師出國抗美援朝,将99團留在川東軍區,同時12軍108團調歸該師改編為99團。1951年9月,33師于河北省安次縣整編改裝,師山炮營改編為炮兵團,建立坦克自行火炮團。1952年11月,全師(欠坦克團)入朝,1953年5月參加夏季反擊作戰。
中為劉乃晏
17、到33師98團工作
父親回憶:1955年4月,我從南京執行交接坦克團任務回來後,擔任26軍33師98團政委,在這個團工作了8年。
33師當時駐紮在文登,位于膠東半島東端。
我來到33師98團,這是一支來自燕趙大地的部隊,看到的是一副副完全陌生的面孔。和這些從河北來到山東的部隊完全融為一體,需要時間,需要耐心,需要胸襟。但我相信,我們都是共産黨上司的人民軍隊,無論是哪個部隊,其理想信念都是一緻的,其傳統作風都是一樣的,我一定能和98團幹部戰士搞好團結,共同完成保衛祖國東大門的任務。
在98團工作期間,由于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學習,努力工作,互相尊重,互相配合,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大家都很支援配合我的工作,我在98團工作得很愉快很順利。
1962年父親到33師任政治部副主任,他和33師戰友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一直保持不斷的聯系。90年代我在萊陽當兵時,26軍副參謀長郝廷曉時常讓我去他家吃飯。他和酒同文與父親同為98團,還有賀光明任副團長時,他從煙台帶車拉我去文登幾次。賀光明和酒同文後代和我是發小。1971年我去守備3師執行任務,師長酒同文邀我去家裡吃水餃。這是父親和33師戰友情的延續,三位前輩的音容笑貌至今在我記憶中。
18、26軍歸屬濟南軍區
1955年2月,國務院決定調整全國軍事區域劃分,将全國六大軍區改劃為十二大軍區。據此,原華東軍區撤銷,成立濟南軍區。5月,26軍正式隸屬濟南軍區上司。9月,26軍機關陸續由萊陽移駐煙台市,軍部設在煙台毓璜頂。
19、組建煙台和威海守備區
26軍1955年12月在煙台黃務地區,由華東軍區新兵訓練2團所屬4個營10個連為基礎,抽調76師5個編餘連隊和380名編餘人員,77師2個編餘連隊和190名編餘人員及33師230名編餘人員,組建了煙台守備區。
同時,26軍在萊陽營房,由華東軍區新兵訓練7團團部和從北韓回國的3個營為基礎,另調33師編餘人員80名,77師編餘3個連,組建了威海守備區。
兩個守備區由26軍代管,各轄4個營(每營步兵連3個、炮連1個),1個警通連,于1955年底分别進駐煙台,威海,擔負起海防守備任務。
26軍在萊陽還組建了軍屬152加農榴彈炮團和85高射炮兵團,以軍炮兵教導營為基礎,從33師抽調6個連,76師、77師各抽調1個連和244名技術骨幹。
20、參加了第一次授銜
1955年1月23日,中央軍委釋出《關于評定軍銜工作的訓示》。同年2月8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我軍決定實行軍銜制,将志願兵役制改為義務兵役制,軍官由供給制改為薪金制,同時頒發了獎章、勳章。
父親回憶:1955年第一次授銜,我們軍張铚秀、何志遠、陳忠梅被授予少将,大校8人,上校11人,中校43人,少校112人。我被授予少校軍銜,級别定為副團。
1955年12月底,上校以上到濟南軍區授銜。我們軍、師分别舉行授銜儀式,給校、尉軍官授銜,我到軍裡參加了授銜儀式。
同時,還對紅軍、抗日戰争、解放戰争時期入伍的同志分别頒發了“八一勳獎章”、“自由獨立勳獎章”和解放勳獎章”。
劉乃晏三級獨立自由勳章
我領到了“自由獨立勳獎章”和解放勳獎章”各一枚。
劉乃晏三級解放勳章
每次看到這些勳章,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的畫面就會浮現出來,戰争年代我五次負傷住院,每一次養好傷繼續回一線部隊投入戰鬥。我的戰友不知犧牲了多少人,我當指導員時,有時候一仗下來,活着的也就十個八個人了。能親眼見到建立了新中國,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感到我和戰友的鮮血沒有白流,也可以告慰那些犧牲戰友。黨和國家、人民沒有忘記我們,給我們又是授予軍銜又是頒發勳章,這是莫大的肯定和鼓舞。
授銜前,軍政治部主任找我談話,說從資曆和職務上,應定我為中校,但受名額限制,中校給資曆更老的團級上司。我給軍首長的答複是,和戰争年代犧牲戰友相比,我是幸運者,無論組織上給我授予什麼軍銜,無條件服從,決不背思想包袱,決不影響工作。由于工作努力,1965年取消軍銜前,1958年授予中校軍銜,1962授予上校軍銜,1960年級别定為正團。
21、召開了軍第二次黨代表大會
1956年3月23日至29日,26軍在煙台召開了第二次黨代表大會。軍政委何志遠作工作報告。大會選舉了出席濟南軍區第一次黨代表大會的代表73名;選出了由14人組成的軍第二屆黨委會,二屆一次全會選出了5名常委:何志遠、張铚秀、陳忠梅、曹普南、穆正身,何志遠任書記,張铚秀任副書記。大會選舉産生了軍監察委員會。
據26集團軍軍史記載:1956年初,26軍補入了首批義務兵,共10555名。當年複員戰士12743名,轉業幹部922名。
劉衛平
202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