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7日,随着中美兩國在全球經濟領域的競争加劇,雙方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壓力。美國正面臨通貨膨脹加劇、國家用電量下降以及企業破産率上升的局面,而中國則在應對房地産市場的不确定性以及股市的波動風險。美元世界流通占比47%多,人民币不到4%;即使美國美債達到400萬億,美國也可以“印鈔”還債,美國永遠不會“違約”,也永遠不會“賴賬”。網友:赢者從此坐在餐桌前點菜,輸者上了菜單成為盤中餐。
中美經濟戰:争奪全球上司地位的終極較量
2024年8月7日
随着中美兩國在全球經濟領域的競争加劇,雙方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壓力。美國正面臨通貨膨脹加劇、國家用電量下降以及企業破産率上升的局面,而中國則在應對房地産市場的不确定性以及股市的波動風險。盡管如此,兩國仍堅定不移地推進各自的政策,意在迫使對手先一步崩潰或妥協,進而在博弈中占據有利位置。
美國的戰略考量
美國目前面臨的挑戰主要源于其全球運轉體系的問題,尤其是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币的地位受到威脅。為應對這些問題,美國希望通過加息來抑制通貨膨脹,并試圖找到一種方法來消化市場上過剩的美元供應。其中一個政策是通過促使中國經濟陷入困境,進而在降息周期到來時,利用美元購買力購買中國的企業和資産,進而恢複美元的價值并填補其債務缺口。
中國的戰略意圖
中國的目标在于取代美元成為新的世界貨币,并在國際經濟體系中取得主導地位。通過不斷推動産業更新和建構自主内循環,中國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不敗之地。然而,為了進一步發展,中國需要獲得更大的國際市場佔有率,并確定其貨币在全球範圍内得到廣泛接受。是以,中國正等待美國因壓力而妥協,以便通過某種形式的交易獲得美國在國際金融秩序中的主導權。
中美對決的核心
目前中美之間的經濟戰可被形象地比喻為中國高血壓與美國低血糖的較量。中國雖面臨着經濟增長放緩的壓力,但總體而言能夠維持現狀;而美國則迫切需要實質性的資金注入來穩定其經濟體系。在這種背景下,雙方都在尋求對方的弱點,并試圖利用這些弱點迫使對方讓步。
未來的發展将取決于美國如何選擇應對中國的挑戰。無論是在科技領域、經濟領域還是其他方面采取進一步措施,美國都需要制定出能夠有效平衡國内經濟需求與國際競争态勢的政策。對于中國而言,保持經濟穩定的同時逐漸擴大其在全球經濟秩序中的影響力将是關鍵。
随着雙方博弈的繼續,中美之間的經濟對決不僅是兩國之間力量對比的變化,也将深刻影響全球的經濟格局。
美元世界流通占比47%多,人民币不到4%;即使美國美債達到400萬億,美國也可以“印鈔”還債,美國永遠不會“違約”,也永遠不會“賴賬”。
此觀點強調了美元在全球流通中的主導地位以及人民币相對較低的國際使用比例。同時,指出美國有能力通過印鈔來償還債務,這反映了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币的獨特地位。以下是幾個關鍵因素解釋了這一現象及其背後的邏輯:
1.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币地位:
- 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币,被廣泛用于國際貿易結算、外匯存底以及跨境投資。這種地位使得各國願意持有美元資産,包括美國國債。
- 美國政府債券被認為是安全的投資工具之一,尤其是在經濟不确定時期,這增強了美元的吸引力。
2.美元的流動性與穩定性:
- 美元市場具有高度的流動性和深度,這意味着大量的交易可以在短時間内完成,且不會對匯率造成顯著影響。
- 美國經濟規模龐大且相對穩定,加上美聯儲的貨币政策架構,使得美元能夠保持相對穩定的匯率水準。
3.人民币國際化進展:
- 人民币的國際化程序相對較晚,雖然近年來中國在推動人民币國際化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與美元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 人民币的國際使用受限于資本賬戶管制、匯率機制的靈活性以及金融市場開放度等因素。
4.美國财政政策與貨币政策的靈活性:
- 美國政府擁有通過增發貨币(即“印鈔”)來應對債務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基于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币的地位。
- 美聯儲的獨立性以及其貨币政策的透明度也是維持美元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5.市場信心與信譽:
- 美國的信譽和市場信心是美元地位的基石。投資者普遍認為美國是一個可靠的債務發行者,即使面對高額債務,市場依然相信美國有能力償還。
- 這種信任部分源自美國曆史上從未發生過主權債務違約的情況。
6.經濟實力與地緣政治因素:美國的經濟實力和地緣政治地位為美元提供了堅實的支撐。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之一,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廣泛的國際聯盟。
7.國際支付系統:
- 美元在全球支付系統中占據主導地位,如SWIFT系統,這有助于維持美元作為主要交易貨币的地位。
- 雖然存在替代支付系統的嘗試,但美元的主導地位短期内難以動搖。
綜上所述,美元的世界流通占比遠高于人民币,主要是由于美元長期以來作為國際儲備貨币的地位穩固,而人民币的國際化程序仍在發展中。美國能夠通過增發貨币來償還債務的能力,則基于其經濟實力、信譽以及美元的特殊地位。盡管存在挑戰,但美元的地位在可預見的未來仍然難以撼動。
赢者從此坐在餐桌前點菜,輸者上了菜單成為盤中餐。
“赢者從此坐在餐桌旁點菜,輸者上了菜單成為盤中餐。”這一比喻強調了在目前的經濟較量中,勝利的一方将掌握全球經濟秩序的話語權和主導權,而失敗的一方可能會失去重要的經濟利益甚至主權資産。
1.赢家的收益:
- 全球經濟秩序的主導權:勝利的一方将能夠在國際經濟規則制定中發揮更大作用,包括貿易規則、金融标準和貨币體系等方面。
- 貨币地位的鞏固:如果美國獲勝,美元将繼續保持其作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币的地位;若中國獲勝,則人民币可能獲得更高的國際認可度。
- 資産和資源的擷取:勝利者有機會以較低的成本擷取對手的資産和資源,比如企業股權、基礎設施和技術專利等。
2.輸家的代價:
- 經濟主權受損:失敗一方可能被迫開放金融市場,允許外國資本進入,進而喪失對本國經濟的控制權。
- 資産流失:可能需要出售重要資産來償還債務或作為妥協的一部分,這些資産可能包括企業股權、自然資源開采權等。
- 國際地位下降: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減弱,可能喪失在多邊機構中的發言權。
- 貨币地位削弱:貨币可能會貶值,導緻通貨膨脹加劇,影響群眾的生活水準和購買力。
這場經濟戰的結果将深遠影響未來的全球經濟秩序。赢家将擁有更多的決策權和控制權,而輸家則可能面臨經濟主權的削弱以及資産流失的風險。盡管這種極端結果可能是理論上的推測,但它突顯了目前中美經濟較量的重要性及其可能産生的深遠影響。
#夏日生活打卡季#
作品聲明: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