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守“憶”時光 | 白馬舞龍——來自龍燈之鄉的嘉州非遺

守“憶”時光 | 白馬舞龍——來自龍燈之鄉的嘉州非遺
守“憶”時光 | 白馬舞龍——來自龍燈之鄉的嘉州非遺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種文明都延續着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擺在突出位置,推動包含非物質文化遺産在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煥發新生。

為此,“微嘉州”特推出《守“憶”時光》鎮(街)系列。通過以非遺傳承人或民間手藝人為主線,挖掘傳統技藝的前世今生,以及對傳統技藝的保護 、傳承與創新發展,形成全社會參與格局,讓中國傳統文化在赓續傳承中不斷發揚光大。

今天,和嘉妹兒一起解密

白馬舞龍

嘉州燈舞是曆史悠久的中國民間舞之一,于2023年成功申報市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主要在元宵節表演,“燈舞”源于燈節,是燈的制作工藝發展到一定水準,以彩燈作道具的舞蹈形式,因燈的造型不同而有各種名稱,如:白馬舞龍、牛兒燈。

守“憶”時光 | 白馬舞龍——來自龍燈之鄉的嘉州非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白馬鎮就是有名的龍燈之鄉,其白馬舞龍,俗稱“耍龍燈”,是樂山白馬人民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重要儀式。《樂山縣志》(民國)記載:“上九正月初九俗稱為上九,從是日起至上元,用紙紮成龍形,名為龍燈。”

守“憶”時光 | 白馬舞龍——來自龍燈之鄉的嘉州非遺

白馬舞龍是由民間耕牛舞蹈表演“牛兒燈”發展而來。“牛兒燈”源于明清以來民間“打春牛”的習俗,以農耕為題材,用竹編牛頭,黑麻布作身,麻繩染黑作尾,由兩人合作披牛皮、戴牛頭,以說、唱、走、跳為表演形式,由牧童相伴舞引起高難動作,如鑽火圈、爬長凳、翻高台,以示喜慶和吉祥,這一傳統舞蹈的表演象征着百姓對于五谷豐登、風調雨順的願景。

守“憶”時光 | 白馬舞龍——來自龍燈之鄉的嘉州非遺

到了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牛兒燈”表演配上民族樂器唢呐、竹笛的伴奏和自編的鑼鼓打擊樂,活躍在節日的大街小巷和田間地頭,還與龍燈、獅燈、水族燈等共同登上了各大節日的表演舞台,并逐漸發展成為民間喜事、老百姓農閑時自娛自樂的白馬舞龍。

守“憶”時光 | 白馬舞龍——來自龍燈之鄉的嘉州非遺

白馬舞龍有許多精彩的舞龍技藝,既有滾、盤、遊、串等基本動作,也有跳、卧、跤、旋等難度動作。表演中,金龍追珠、蛟龍漫遊、龍頭潛水、神龍擺尾等表演方式令人眼花缭亂。十多米長的巨龍時而飛騰而起,時而入海破浪,形成了靈活、生動、健美、雄壯的表演特點。

守“憶”時光 | 白馬舞龍——來自龍燈之鄉的嘉州非遺
守“憶”時光 | 白馬舞龍——來自龍燈之鄉的嘉州非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白馬鎮精華村有一支出了名的草龍,但早期由于掌握此項技藝的人越來越少,嘉州燈舞曾一度陷入失傳的境地。随着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白馬舞龍重新興盛于白馬鎮,1982年成立白馬鎮後,重組了龍燈隊進行訓練與磨合。1986年,舞龍逐漸出現在樂山人民視線。

守“憶”時光 | 白馬舞龍——來自龍燈之鄉的嘉州非遺

1992年,白馬鎮從多支3人舞龍小隊發展為30人的大龍表演,經老一輩傳承給了一批30歲左右的年輕人,在農閑時,以“老帶小”口傳面授的形式,将龍燈表演藝術傳承下去。1992年白馬鎮舞龍隊跟随樂山市表演團參加國際椰子節表演。1994年在成都體育館參加四川民間藝術節表演。發展至今,嘉州燈舞始終活躍在各種活動當中,深受人們的喜愛,存續狀況良好。

守“憶”時光 | 白馬舞龍——來自龍燈之鄉的嘉州非遺

來源:樂山市市中區融媒體中心 白馬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