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焕发新生。
为此,“微嘉州”特推出《守“忆”时光》镇(街)系列。通过以非遗传承人或民间手艺人为主线,挖掘传统技艺的前世今生,以及对传统技艺的保护 、传承与创新发展,形成全社会参与格局,让中国传统文化在赓续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
今天,和嘉妹儿一起解密
白马舞龙
嘉州灯舞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民间舞之一,于2023年成功申报市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主要在元宵节表演,“灯舞”源于灯节,是灯的制作工艺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彩灯作道具的舞蹈形式,因灯的造型不同而有各种名称,如:白马舞龙、牛儿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白马镇就是有名的龙灯之乡,其白马舞龙,俗称“耍龙灯”,是乐山白马人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重要仪式。《乐山县志》(民国)记载:“上九正月初九俗称为上九,从是日起至上元,用纸扎成龙形,名为龙灯。”
白马舞龙是由民间耕牛舞蹈表演“牛儿灯”发展而来。“牛儿灯”源于明清以来民间“打春牛”的习俗,以农耕为题材,用竹编牛头,黑麻布作身,麻绳染黑作尾,由两人合作披牛皮、戴牛头,以说、唱、走、跳为表演形式,由牧童相伴舞引起高难动作,如钻火圈、爬长凳、翻高台,以示喜庆和吉祥,这一传统舞蹈的表演象征着百姓对于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愿景。
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牛儿灯”表演配上民族乐器唢呐、竹笛的伴奏和自编的锣鼓打击乐,活跃在节日的大街小巷和田间地头,还与龙灯、狮灯、水族灯等共同登上了各大节日的表演舞台,并逐渐发展成为民间喜事、老百姓农闲时自娱自乐的白马舞龙。
白马舞龙有许多精彩的舞龙技艺,既有滚、盘、游、串等基本动作,也有跳、卧、跤、旋等难度动作。表演中,金龙追珠、蛟龙漫游、龙头潜水、神龙摆尾等表演方式令人眼花缭乱。十多米长的巨龙时而飞腾而起,时而入海破浪,形成了灵活、生动、健美、雄壮的表演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白马镇精华村有一支出了名的草龙,但早期由于掌握此项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嘉州灯舞曾一度陷入失传的境地。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白马舞龙重新兴盛于白马镇,1982年成立白马镇后,重组了龙灯队进行训练与磨合。1986年,舞龙逐渐出现在乐山人民视线。
1992年,白马镇从多支3人舞龙小队发展为30人的大龙表演,经老一辈传承给了一批30岁左右的年轻人,在农闲时,以“老带小”口传面授的形式,将龙灯表演艺术传承下去。1992年白马镇舞龙队跟随乐山市表演团参加国际椰子节表演。1994年在成都体育馆参加四川民间艺术节表演。发展至今,嘉州灯舞始终活跃在各种活动当中,深受人们的喜爱,存续状况良好。
来源:乐山市市中区融媒体中心 白马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