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連線】
光明日報記者 付志剛
奧地利是一個以山地自然風光著稱的中歐國家。除衆所周知的滑雪等冬季運動外,奧地利的自行車運動同樣有着悠久的曆史和深厚的文化傳統。本屆巴黎奧運會,奧地利代表團共有70餘人參賽,其中9人将參加自行車項目,是參賽人數最多的項目之一。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附近的騎行者和自行車道。付志剛攝/光明圖檔
自行車運動由來已久
奧地利的自行車運動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期。當時,自行車作為一種新興交通工具和運動方式在歐洲大陸迅速普及。1893年,奧地利首個自行車俱樂部“奧地利自行車聯盟”成立,标志着奧地利自行車運動正式起步。1896年,在首屆奧運會上,奧地利人阿道夫·施雷德就在12小時場地競逐自行車項目中獲得了冠軍。更值得一提的是,這是雅典奧運會的最後一個比賽項目,此前施雷德已獲得兩枚銅牌。施雷德取得的成績不僅是奧地利在奧運會自行車項目上的早期成功,也是奧地利自行車運動發展的重要裡程碑。
受此鼓舞,奧地利各地紛紛建立自行車俱樂部,各種賽事頻繁舉辦,進一步推動了自行車運動的普及和發展。20世紀初期,奧地利多次舉辦國際自行車比賽,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自行車運動員。
二戰後,自行車運動重新在奧地利興起。1978年,首屆“奧地利環遊賽”舉行,這一賽事成為歐洲著名的職業自行車賽事之一,吸引了衆多國際頂級車隊和選手參賽。
長期以來,奧地利自行車運動員在各類自行車比賽中都有不俗的成績和影響力。尤其是在公路自行車和山地自行車領域,奧地利選手展現了強大的競争力和技術水準。2005年,奧地利著名公路自行車選手喬治·托奇在環法自行車賽第14賽段中取得了勝利;艾娃·瑪利亞·穆勒多次在世界場地自行車錦标賽上獲得獎牌,特别是在短距離項目上展現了極強的競争力;阿爾伯特·格拉弗納在山地自行車領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多次世界杯賽事中獲得獎牌,尤其在速降項目中表現突出。
創造奇迹的業餘選手
然而,在首屆奧運會之後,奧地利自行車運動員在奧運會上的表現一直不溫不火。直到2021年東京奧運會上,奧地利自行車女選手安娜·凱森霍夫一鳴驚人。在全程137公裡的公路比賽中,憑借戰術智慧和非凡的耐力,凱森霍夫在比賽早期便突破重圍保持領先,并最終以領先第二名75秒的顯著優勢,毫無懸念地赢得了金牌。
這一勝利意義非凡,不僅是奧地利自2004年以來赢得的首枚夏季奧運金牌,也是自1896年以來赢得的第一枚自行車金牌。更為傳奇的是,凱森霍夫是一名業餘選手,沒有教練,沒有團隊。在凱森霍夫的個人網站上,一張手繪的畫像充分展示了她的個人特點:凱森霍夫一身行頭,騎着心愛的自行車昂首前行,背景則是密密麻麻的數學公式。原來,凱森霍夫的本職工作是一名大學數學老師。她是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員和講師,擁有劍橋大學數學碩士、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數學博士學位,專業領域涉及數學模組化和優化問題。這一數學背景不僅為她在自行車比賽中的戰術制定提供了獨特的優勢,也展示了她在學術和運動兩個領域平衡發展的卓越能力。作為一名業餘選手,她的成功激勵了無數自行車愛好者,證明了憑借個人努力和智慧可以在頂級賽場上創造奇迹。她的輝煌成就不僅為奧地利赢得了榮耀,也在全球自行車運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騎行因何廣受歡迎
作為一名業餘選手,凱森霍夫在自行車項目上取得巨大成功不是偶然的。奧地利社會對自行車運動有着廣泛的支援和認可。在奧地利,自行車不僅是一種運動方式,更是一種重要的交通工具和休閑活動。奧地利政府在國家和地方層面都大力支援自行車運動發展,出台了多項政策和措施,鼓勵公衆騎行。例如,政府投資建設自行車道、制定自行車交通法規、提供經濟補貼等。
在教育方面,奧地利的學校普遍開設了與自行車相關的課程和活動,旨在培養青少年的騎行興趣和技能。此外,各種自行車俱樂部和協會也積極組織教育訓練和比賽,推廣自行車文化,增強公衆的參與感和認同感。
此外,奧地利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也為自行車運動的發展提供了極佳的環境。奧地利擁有衆多山脈、湖泊、森林和河谷,這些自然景觀為自行車運動,特别是山地自行車和公路自行車運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在奧地利官方旅遊網站“暢快騎行”闆塊,人們可以發現豐富多彩的騎行選擇。阿爾卑斯山脈橫貫奧地利,為山地自行車愛好者提供了極具挑戰性和觀賞性的騎行路線。蒂羅爾、薩爾茨堡等地擁有大量的山地自行車道,這些線路穿越山峰、森林和草甸,風景優美,難度各異,适合不同水準的騎行者;多瑙河谷地、瓦豪河谷和瓦爾特湖等地的公路騎行線路因其平緩的地形和美麗的景色而聞名。在赴世界文化遺産瓦豪河谷旅行時,記者曾多次遇到沿多瑙河騎行的自行車隊。矯健的身軀、飛動的車輪、五彩的騎行服,與美麗的多瑙河互相映襯,構成一道流動的風景線。
奧地利自行車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擁有分布廣泛的自行車道網絡,總長度超過2萬公裡,覆寫城市和鄉村。這些自行車道大多與汽車道分離,辨別清晰,確定了騎行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此外,停車設施齊全,公共場所普遍設有自行車停車架和停車場,友善騎行者停放。租賃和維修服務友善,各地都有租賃和維修點,為遊客和當地居民提供便利。更為重要的是,在奧地利許多道路上,自行車擁有和汽車同樣的路權,這一理念深入人心。初到維也納時,記者曾多次無意識侵犯自行車路權,遭遇自行車鳴鈴警告的尴尬。後來,記者也入鄉随俗,了解并自覺尊重當地自行車的路權。
奧地利的電視台、電台、報紙和網絡媒體也經常報道自行車運動的新聞和賽事,增強了公衆的關注度和參與度。比如,凱森霍夫東京奧運奪冠的傳奇故事激起越來越多的奧地利年輕人投入自行車運動。
本屆巴黎奧運會,33歲的老将凱森霍夫再次披挂出征,但遺憾的是,在7月27日參加的首個比賽項目公路自行車女子個人計時賽中,她因道路濕滑摔倒,導緻肘部受傷,最終堅持完成比賽并獲得第33名的成績。8月4日,凱森霍夫帶傷出戰女子公路賽,奧地利的自行車迷們紛紛祝福她再創佳績。不管最終成績如何,在奧地利自行車運動史上,凱森霍夫都已成為傳奇。
(光明日報維也納8月4日電)
《光明日報》(2024年08月05日 12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