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史中,有這麼一種說法,說乾隆帝不是雍正帝的親生兒子,而是海甯“陳閣老”之子。話說當年,雍親王的福晉生下了女孩,而陳閣老的夫人生下了男孩,于是雙方進行了“交換”。後來,這個男孩就成為清朝的皇帝,即乾隆帝。還說乾隆多次下江南,就是為了尋訪自己的親生父母。那麼,曆史上的“陳閣老”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一、出身名門
乾隆帝的這位野史中的“父親”名叫陳世倌,字秉之,是浙江海甯人。陳世倌的家族十分顯赫,他的父親名叫陳诜,在康熙年間曆任貴州巡撫、工部尚書、禮部尚書之職。另外同是海甯的陳元龍更厲害,此人以榜眼的身份入仕,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康熙十九年(1680年),陳世倌出生,比雍正帝小兩歲。
在前輩們的影響下,陳世倌也走上了科舉的道路,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考中了進士,成績還不錯,名列二甲第九名(相當于全國第十二)。接着,陳世倌以庶吉士的身份進入翰林院培養、學習,曆任翰林編修、侍讀學士、順天學政。後為父丁憂,并拒絕了江西學政的任命。雍正二年(1724年),陳世倌服喪期滿,才重新出來做官,被任命為内閣學士。
二、漸遭冷落
不久後,陳世倌被任命為山東巡撫。當時山東的情況非常不好,境内不僅爆發了旱災、蝗災,運河還出現堵塞的情況。陳世倌輕裝簡從,悄悄地調查了各地的情況,“密察災輕重、吏能否”,然後才正式上任,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并得到了雍正帝的嘉獎。不過,陳世倌後因“治江南水利,坐遲誤奪職”,奉命去修孔廟。
之後的一段時間,陳世倌幾乎淡出了官場。直到乾隆帝即位,他才重新得到任命,出任左副都禦史。乾隆二年(1737年),陳世倌又得到了提升,“授倉場侍郎,再遷工部尚書”。到了乾隆六年(1741年),陳世倌升任文淵閣大學士。有人可能覺得,乾隆帝對陳世倌非常照顧,其實不然,陳世绾經常遭到乾隆帝的斥責。
三、愛哭聞名
有一次,陳世倌在票拟時出錯,這本屬正常情況,因為陳世倌的年紀已經很大了。可是乾隆帝卻小題大做,将陳世倌一撸到底,還把他說的一文不值,“自補授大學士以來,無參贊之能,多卑瑣之節,綸扉重地,實不稱職”。乾隆帝聽說陳世倌在兖州營建房屋,當即給山東巡撫下令,不許陳世倌在兖州居住。
在乾隆帝的印象中,陳世倌是個愛哭的人,此人“廉儉純笃”,關心民生疾苦,每次在陳奏災情時都會“反覆具陳”,流下眼淚。是以乾隆帝常說:“陳世倌又來為百姓哭矣!” 乾隆十五年(1750年),陳世倌被恢複了官職,并在第二年入閣辦事,兼管禮部事務。乾隆二十三年,陳世倌“退休”回家。可是還發出發就病死了,終年七十九歲,谥号文勤。其實,乾隆帝根本不是陳世倌的兒子,這不過是稗官野史的說法罷了。
參考資料:1.《清實錄》;2.《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