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實體研究所納米實體與器件實驗室許楊團隊首次報道了對裡德堡莫爾激子的實驗觀測,系統地展示了對于裡德堡激子的可控調節以及空間束縛,為實作基于固态體系中的裡德堡态在量子科學和技術等方向上的應用提供了潛在途徑。6月30日,相關研究成果以《裡德堡莫爾激子的實驗發現》(Observation of Rydberg moiré excitons)為題,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
電影《綠巨人》假設,人受到強力輻射後,誘發身體裡的神秘力量,變為擁有超強力量的綠巨人。這種現實中很難實作的事情,在固體中卻可以通過構造精妙的材料來實作。
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微觀粒子。原子的電子具有分層排布的特性。當電子被激發到更外層的軌道上時,形成的原子稱為裡德堡原子。這種被激發的原子由于“體型”更為龐大,被形象地稱為原子界的巨人。半導體材料中由正電荷和負電荷互相吸引組成的粒子稱為激子,對應地,激子的激發态被稱為裡德堡激子,同樣是激子界的巨人。像“綠巨人”有超強力量一樣,裡德堡态的激子具有較多特性,如可以在半導體裡自由移動、能夠對周圍環境的改變産生較大的響應等。
在探讨“胖原子”即裡德堡原子與太極拳内修特性的哲學共鳴時,我們不禁跨越了科學與哲學的界限,尋找那些看似無關實則緊密相連的宇宙真理。裡德堡莫爾激子的實驗發現,作為現代實體學的前沿成果,不僅揭示了微觀世界中粒子行為的奇異之美,也為我們了解自然界的和諧共生、動态平衡提供了新的視角。而太極拳,這一源自中國的古老國術與養生之道,其内在的精神追求與修煉方法,與裡德堡激子所展現的微妙特性之間存在着深刻的哲學共鳴。
### 太極拳的内修:動靜相宜,無為而治
太極拳講究“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其核心在于内力的修煉與運用。在太極拳的練習中,習者通過緩慢而連貫的動作,體驗身體的内在力量,實作身心的和諧統一。這種和諧,不僅展現在動作的流暢與協調上,更在于心靈的平靜與專注。太極拳的“動”,是外在肢體的緩慢運動,而“靜”,則是内在精神的甯靜緻遠。這種動靜相宜的修煉方式,與裡德堡激子在固态體系中看似靜止實則充滿活力的狀态不謀而合。裡德堡激子雖被束縛于半導體材料之中,但其激發态的能量卻能在特定條件下自由釋放,展現出一種内在的張力與活力。
### 太極拳的“氣”與裡德堡激子的“場”
太極拳強調“氣”的運作與調控,認為“氣”是生命活力的源泉,也是國術力量的基礎。習者在練習過程中,通過調整呼吸、放松身心,使“氣”在體内順暢流通,進而達到增強體質、提高技擊能力的目的。而裡德堡激子,作為半導體材料中的一種特殊粒子,其存在本身就伴随着電子與空穴之間的互相作用,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場”。這種“場”不僅決定了裡德堡激子的行為特性,也影響着周圍環境的電子态分布。是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太極拳的“氣”與裡德堡激子的“場”,都是各自領域内能量流動與調控的關鍵因素,它們都以各自的方式展現着自然界的秩序與和諧。
### 太極拳的“意”與裡德堡激子的“調控”
太極拳還強調“用意不用力”,即在練習中要注重意念的引導與調控。習者通過意念的集中與分散,實作對身體動作的精細控制,使每一個動作都充滿力量與美感。這種“意”的運用,展現了太極拳的高超境界與智慧。而裡德堡激子的實驗觀測與調控,同樣需要科學家們運用高超的技術與智慧,通過精确的實驗設計與操作,實作對裡德堡激子行為的控制與調節。無論是太極拳中的“意”,還是裡德堡激子的“調控”,都是對自然界規律深刻了解與把握的展現,它們都以各自的方式展現着人類對自然界的探索與征服。
### 哲學共鳴:和諧共生,動态平衡
将胖原子(裡德堡原子)與太極拳的内修特性相聯系,我們可以發現它們之間存在的深刻哲學共鳴。裡德堡激子作為微觀世界的巨人,其存在與行為特性揭示了自然界中粒子之間的互相作用與和諧共生;而太極拳則通過内修的方式,實作了人體内部各系統之間的協調與平衡。兩者雖處于不同的領域與尺度,但都展現了自然界追求和諧共生、動态平衡的内在規律。這種哲學共鳴,不僅讓我們對自然界的奧秘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為我們探索未知、追求真理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綜上所述,胖原子與太極拳的内修特性之間的哲學共鳴,是科學與哲學交融的典範。它們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展現了自然界的和諧之美與動态平衡之道。在未來的探索之路上,或許會有更多這樣的跨界發現與思考,引領我們走向更加廣闊的知識與智慧之海。
下面是我本人的案例
2024,7.30,大概是近來幾天的轉化和收獲。我們打拳是從打不動到打得動,從打不松到大松大軟,再從打拳到拳在身體内運作起來。從身體松,松到哪了,沉到哪了,沉到大地,拳怎麼起來,于是,我這幾天經曆了有一次自我改造。
1、兩個艱難選擇
松沉勁下打拳就好比旱地行舟,這樣學會了聽着勁體會太極拳的松與力的轉換——很多人就停在這個階段打拳,似乎太極拳就是利用大地引力鍛煉自己的筋骨和靈敏性,于是,很多人制造了許多“空話”——意念了、活樁了、大松大軟了,我也經過這個階段,我知道這肯定不對,輕輕松松——天下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
太極拳的貌似随心,實則功夫;所說松軟,脫胎換骨:太極拳要從身體進展說起。
首先,先要說大松大軟。從松到沉,一沉下去,又打不動拳了,慢下來尋求身體的從松到拳:
既然我們是在這個階段,就由此說——大松大軟在大椎穴精氣神,這句話要明白的第一層意思是大松大軟是煉精化氣的内勁,煉氣的人才會從抻筋拔骨一下子松軟了,但是,太極拳的用力,包括打拳本身耗用的力氣,一定需要消耗自己,不用肌肉,不用筋骨,那麼,我們的消耗是什麼——這一問說明太極拳的一切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基礎來自固精化氣,這才是符合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千萬不要技術不需要力氣;精就是我們的基礎物質。
真正的松是:當精氣順着脊椎到達大椎穴時,脊椎開始真正地節節脫開,仿佛每一個骨節都被重新激活,重新組合成一個更加完美的整體。這種松軟的境界是太極拳修煉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标志,也是修煉者身心得到改造的重要展現。否則,就需要繼續盤架子。煉精化氣大松大軟需要盤架子,楊澄甫太極拳十要很清楚了,既然我們太極拳要用精氣,這個階段依舊是精氣沖擊大椎穴,後面會有什麼不同呢,除了眼睛可以明眸四面。耳聽八方。那麼,内勁如何變成拳的架子呢,變成拳的反應呢,變成拳的功夫呢——太極拳除了大地吸引力之外,在這個階段身體沒有變化嗎?盤架子還是要的。
第二層意思是精氣轉為神。
随着修煉的深入,修煉者的脊椎會逐漸變得堅硬有力,如同蒼穹利劍一般支撐起整個身體。這時,玉枕穴和百會穴也會被充分激活,使得整個頭部更加輕盈、靈活。在這種狀态下,修煉者會感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輕松與自在,仿佛整個世界都變得清晰明亮起來——眼睛開始明眸善睐。這個要說清楚,沒有精氣轉為神的人,眼睛是低眉内視的,打拳脖子大椎穴是彎曲趴着,就是直不起來,眼睛瞪不起來——+楊澄甫打太極拳發人怒目圓睜就把人發出去了。
2、盤架子過渡到内功的具體描述:
打拳達到松沉很不容易——太極拳也是打拳。如果說前期打拳是打不動,到固精化氣打得起架子、脊椎節節貫通,大椎穴也提起來了,突然,大松大軟又不知道如何打拳,太極拳的松,從裆下與腳下趟步,到肩圈松下放在腰胯的沉,在趟步的過程中,修煉者需要保持身體與大地的平衡與穩定,同時又要能夠靈活地應對各種變化。這種松沉趟步的技巧需要修煉者長期的練習與積累,隻有經過長時間的修煉,才能夠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
大松大軟,李雅軒大師就打了撐傘的沉勁,而鄭曼青似乎真是輕靈轉化,我看了黃性賢的身法,那麼的身體像個門闆,因為,背脊一下豎直起來,原來眼睛是内含着,這個時候,眼睛突然亮了,睜開了——我知道精氣開始進入玉枕和前庭。這個時候,我的知識儲備不夠了。于是我就停下來,不去公園,慢慢在家中摸索松沉後面的功夫上身。
其次,楊澄甫太極拳示範的就是松沉架子,打拳則必須按太極十要盤大架。楊家太極拳叫做大架太極拳。
我記錄我的實際情況,向大家請教:
在我松沉打拳的時候,松沉本來就全身一攤爛泥一樣,如水潑地,無從用勁,也沒有架子,是以,處在架子完全松下來,就是說沒有形狀的姿态,就是内斂着,李雅軒倒是說了,不能有表演的得意洋洋,他自己就把楊澄甫太極拳打成了沒有拳的樣子,他的意思是拳就是根據對方來用的,不是用來盤架子的,盤架子每個人都自己琢磨——這樣,包括王培生的經絡就成了打自己的東西——我也是的,腹部回縮,胃也上提——含胸拔背、虛領頂勁都可以打出來了,身體支起來,肚子在打拳中就會跳動,——是丹田嗎?
我是跟着一個體育老師學習國術太極拳的,我也感受到了國術的内勁,是以,我不會自以為是,覺得這就了不得——凡是沒有國術上身的東西都不是功夫。一個人要有自知之明。随後,我的身體出現了變化,大椎穴就是直不起來,我就堅持豎着脖子,這樣命門就會松沉,我堅持往下松沉,松沉腳跟就會頂着地,為此,我轉換微微用腳趾抓一點地,腳踝松。
我體會到了,松沉下來後,面對的是松到哪裡、沉到哪裡的問題,松沉到地面,反過來作用到身體——我的拳如何打呢?如果我打拳就是着意,就是強加給松沉的外力,我不打拳,我就隻能坐禅,沒有太極的功夫——于是,我想到了李雅軒的架子、我感覺打不到這個水準,李雅軒是國術的骨架子,具有猴子一樣的塌腰,我學習楊澄甫太極拳是國術體型,要豎起來、轉起來,是以,我突然想到自己的僵直的身體有點像鄭曼青的弟子黃性賢,于是,我就學習鄭曼青的樣子,是以,我按照拳的形狀打拳到了一個臨界點。筋骨一下來變得僵硬,動作僵硬,脊柱被灌了鉛——我手足無措。到了我這個層次,隻有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
這樣,我休息一天後,第二天站在窗前開始調整身體的上述沖突。我首先是如何松沉身體的脊椎,我順着脊椎坐下去,保持身體豎直,大椎提着。這樣的必然就是命門下沉,尾闾對應腳跟,前腳掌輕輕貼着地面,身體不能有一處完全失控,都要保持身體的要領,這些都是固精化氣階段就在來練習,隻是這些練習原來是動作,現在,這些動作要結合松沉變成身體的蠕動機制,逢沉必轉,腰胯與腳面在轉化中坐下去,不要直接硬坐。腰背命門下塌,尾闾内收,小腹更加内收,這些動作的結果就是大椎穴隆起、脊柱似乎翹起來,我慢慢明白,這裡面就是龍虎之勁在其中。
第四天早晨,我感覺腰背肌似乎粗大,這樣大椎就不翹起來了,而且,松沉到了大腿與腳面的互相支撐,我的師傅大腿根有一個肌肉團,我似乎有點感覺了,現在,我知道了,我們這種文人體質,需要經過這些太極拳肌肉、筋骨、氣血與動作的内化和結合,現在,我知道拳上身是什麼意思了。這之前對李雅軒和鄭曼青的疑惑現在明白了,我還是走楊澄甫太極拳十要中的具體訓練,含胸拔背、虛領頂勁,松沉深入到了國術太極拳的具體内化,這才是對的。
收獲和心得
太極拳最後煉神還虛,這個時候從太極功夫上大松大軟,李雅軒、鄭曼青都一樣,松的點是關鍵,我們要找松的點很難,汪永泉傳的就是這個點,煉神還虛才行,無意識才行。各位同修,太極拳真的在這裡要超乎我們的常識了。
按照師傅的說法,每一個動作都來自身體内部主動執行松沉後的幅度,每一個動作的範圍、高低、筋骨、肌肉、專注、意念都是十分标準的,上身一個圓,要跨一個圓,腳下一個圓,為什麼,圓轉就是為了化掉大地松沉的作用,通過三個圓作用到身體的動作,作用于自己的筋骨肌肉,脊椎的龍虎力也就開始形成。
這是我經過的一個星期的練習,太極拳不是不用勁,看起來順遂自然,實際上的圈勁圓潤,心氣下沉,定力如山才是真的功夫。行拳時,開合纏繞成球勁,太極拳大松大軟到三個圓,都是沉着在大地運作,從旱地行舟,到了旱地騰挪搬運,太極拳真像搬運工,把自己在大地上搬來搬去,乾坤大挪移。桌子搬不動,我就拖着走。石頭推不動,我就滾着走。
其次,觀察自身微調平衡,松沉圓活,重心滾動。松肩沉肘,裹裆落胯,挂勁于脊柱,體悟松沉挂軸力,行拳時四肢如水流,用胯揉丹田,用膈肌降骨盆,用命門催脊柱,用胛骨控肘底。感官清晰放大,邊界感消失,唯有心性獨立,在深海中漫步。這又是一個階段。
我的目的是記錄自己看,沒有一點保留。等打出來,我會明白很多東西,自己打自己,松沉在大地,打拳順松沉,功夫自動成。歸根結底,精氣是根本,精氣的氣象不說了,說不清,反正也不是大松大軟了,應該是孫存周說的一身寶劍氣,浩浩在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