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志願軍連續作戰,金日成卻不許休整,彭德懷大怒:你們另請高明吧

1951年1月的北韓半島,寒風凜冽。中國人民志願軍剛剛取得第三次戰役的勝利,突破"三八線"解放了北北韓。然而,就在這看似一片大好形勢下,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卻做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決定 - 停止追擊。這個決定在當時引發了不小的争議,甚至差點導緻一場外交風波。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彭德懷在勝利的關頭喊停?這背後又有怎樣的權力博弈?

志願軍連續作戰,金日成卻不許休整,彭德懷大怒:你們另請高明吧

【北韓戰場上的意外轉折】

誰能想到,打了勝仗卻不追擊?這事兒擱誰身上都得撓頭。當時的志願軍指戰員們都懵了,心說咱們不是打赢了嗎?怎麼不趁熱打鐵把美國佬趕出北韓?大家夥兒都琢磨着,這仗打完就能回家過年了。可彭德懷這一停,可把大夥兒的如意算盤給打亂了。

這事兒說來也怪,志願軍剛剛在第三次戰役中大獲全勝,一路南下都快打到"三七線"了。按理說這會兒正是士氣如虹、乘勝追擊的好時機。可彭德懷這個總司令卻一聲令下,喊停了追擊。這下可好,前線将士們都傻眼了,連北韓方面也坐不住了。

【彭德懷的"烏鴉嘴"】

彭德懷這個決定,可以說是石破天驚。為了給大夥兒交代清楚,他在1月7日晚上召集了一幫中朝進階将領開會。會上,彭德懷開門見山地說:"兄弟們,咱們是打了勝仗不假,但我心裡老覺得不踏實。"

志願軍連續作戰,金日成卻不許休整,彭德懷大怒:你們另請高明吧

這話一出,在座的将領們都豎起了耳朵。隻聽彭德懷接着說:"你們想啊,美軍雖說是撤退了,可也沒傷筋動骨。他們的海空優勢還在,說不定正等着咱們往南沖。萬一他們再來個仁川登陸那樣的招兒,咱們豈不是自投羅網?"

這番話說得在座的将領們都沉默了。負責後勤的洪學智趁機插了句嘴:"彭總,您說得對。咱們後勤補給跟不上,戰士們凍傷、夜盲的不在少數。再往南打,補給線就更長了,到時候可真要坐吃山空了。"

彭德懷聽完,拍闆定了調子:"就這麼定了,先停止追擊,補充休整。等養足了勁兒,咱們再戰!"

【蘇聯顧問的"好意"】

會議剛結束,蘇聯駐朝大使兼人民軍總顧問拉佐瓦耶夫就找上門來了。這位蘇聯同志可不樂意了,他二話不說就質問彭德懷:"彭總,你這是怎麼回事?哪有打了勝仗不追擊的?這不合常理啊!"

志願軍連續作戰,金日成卻不許休整,彭德懷大怒:你們另請高明吧

彭德懷聽了,心裡直犯嘀咕:這位蘇聯同志是不是對北韓戰場的形勢有什麼誤解?于是他耐心地解釋了一番自己的考慮。可拉佐瓦耶夫就是不依不饒:"隻要你們繼續南下,美軍肯定會退出北韓的!"

彭德懷聽到這裡,心裡有點來氣了。他想了想,說:"既然你們這麼堅持,那不如這樣。讓北韓人民軍去南進,我們志願軍負責後方警戒,如何?"

拉佐瓦耶夫一聽這話,立馬急了:"不行不行,人民軍還沒緩過勁來,不能單獨行動。"

彭德懷這下可真有點不高興了,他闆着臉說:"我們志願軍已經連打三仗了,更需要休整。就這麼定了,不南進,出了問題我負責。大不了殺我的頭!"

【金日成的"好主意"】

志願軍連續作戰,金日成卻不許休整,彭德懷大怒:你們另請高明吧

就在彭德懷和拉佐瓦耶夫争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金日成也來湊熱鬧了。作為北北韓的領袖,他可是巴不得趕緊統一半島。一見到彭德懷,金日成就開始抱怨:"彭總啊,這麼大的事兒,怎麼也不跟我商量一下?"

彭德懷又耐着性子解釋了一番。可金日成聽完還是不甘心,他提議道:"要不這樣,你們邊休整邊追擊?比如先派3個軍去追,其他的休整一個月再南下?"

彭德懷聽了這話,差點沒氣笑了。他想:這位金同志是不是把打仗當兒戲了?于是他嚴肅地回絕道:"不行!敵人就等着我們分散兵力。要吃虧的!"

金日成見說服不了彭德懷,又找來了自己的外務相樸憲永幫腔。樸憲永信誓旦旦地說:"隻要繼續南進,美軍一定會退出北韓的!"

志願軍連續作戰,金日成卻不許休整,彭德懷大怒:你們另請高明吧

彭德懷聽了,忍不住反問:"真的假的?你有什麼依據?"

樸憲永一本正經地回答:"美國人民反對戰争,資産階級内部沖突重重。"

彭德懷聽完,差點沒笑出聲來。他想:這位北韓同志是不是看了太多宣傳冊子?于是他耐心地解釋道:"這隻是一個因素,還不足以決定戰局。等我們再消滅5到6萬美軍,形勢才會真正對我們有利。"

【彭德懷的"霸氣外露"】

眼看金日成還是不依不饒,彭德懷終于忍不住了。他一拍桌子,怒吼道:"照你們的意思去幹,志願軍非得吃敗仗不可!我彭德懷從來不打沒把握的仗。要是你們覺得我不行,那就另請高明吧!"

這一嗓子,把在場的人都鎮住了。就在這劍拔弩張的時刻,斯大林的電報及時趕到。電報裡不僅撤了拉佐瓦耶夫的職,還特别強調彭德懷是"天才的軍事家",以後作戰都要聽他的。

志願軍連續作戰,金日成卻不許休整,彭德懷大怒:你們另請高明吧

金日成看完電報,臉上的表情頓時精彩紛呈。他趕緊向彭德懷道歉:"對不起啊彭總,是我誤會你了。既然斯大林同志都這麼說了,那我們以後都聽你的。"

這場發生在1951年初的"追擊風波",看似隻是一次軍事決策的争論,其實折射出了當時錯綜複雜的國際關系。

彭德懷憑借過人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夾縫中艱難求生存,最終赢得了斯大林的認可和支援。這不僅挽救了志願軍可能面臨的困境,也為後續戰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回顧這段曆史,我們不禁感歎:在戰場上,有時候最勇敢的決定,恰恰是及時喊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