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志愿军连续作战,金日成却不许休整,彭德怀大怒:你们另请高明吧

1951年1月的朝鲜半岛,寒风凛冽。中国人民志愿军刚刚取得第三次战役的胜利,突破"三八线"解放了北朝鲜。然而,就在这看似一片大好形势下,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 - 停止追击。这个决定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甚至差点导致一场外交风波。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彭德怀在胜利的关头喊停?这背后又有怎样的权力博弈?

志愿军连续作战,金日成却不许休整,彭德怀大怒:你们另请高明吧

【朝鲜战场上的意外转折】

谁能想到,打了胜仗却不追击?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挠头。当时的志愿军指战员们都懵了,心说咱们不是打赢了吗?怎么不趁热打铁把美国佬赶出朝鲜?大家伙儿都琢磨着,这仗打完就能回家过年了。可彭德怀这一停,可把大伙儿的如意算盘给打乱了。

这事儿说来也怪,志愿军刚刚在第三次战役中大获全胜,一路南下都快打到"三七线"了。按理说这会儿正是士气如虹、乘胜追击的好时机。可彭德怀这个总司令却一声令下,喊停了追击。这下可好,前线将士们都傻眼了,连朝鲜方面也坐不住了。

【彭德怀的"乌鸦嘴"】

彭德怀这个决定,可以说是石破天惊。为了给大伙儿交代清楚,他在1月7日晚上召集了一帮中朝高级将领开会。会上,彭德怀开门见山地说:"兄弟们,咱们是打了胜仗不假,但我心里老觉得不踏实。"

志愿军连续作战,金日成却不许休整,彭德怀大怒:你们另请高明吧

这话一出,在座的将领们都竖起了耳朵。只听彭德怀接着说:"你们想啊,美军虽说是撤退了,可也没伤筋动骨。他们的海空优势还在,说不定正等着咱们往南冲。万一他们再来个仁川登陆那样的招儿,咱们岂不是自投罗网?"

这番话说得在座的将领们都沉默了。负责后勤的洪学智趁机插了句嘴:"彭总,您说得对。咱们后勤补给跟不上,战士们冻伤、夜盲的不在少数。再往南打,补给线就更长了,到时候可真要坐吃山空了。"

彭德怀听完,拍板定了调子:"就这么定了,先停止追击,补充休整。等养足了劲儿,咱们再战!"

【苏联顾问的"好意"】

会议刚结束,苏联驻朝大使兼人民军总顾问拉佐瓦耶夫就找上门来了。这位苏联同志可不乐意了,他二话不说就质问彭德怀:"彭总,你这是怎么回事?哪有打了胜仗不追击的?这不合常理啊!"

志愿军连续作战,金日成却不许休整,彭德怀大怒:你们另请高明吧

彭德怀听了,心里直犯嘀咕:这位苏联同志是不是对朝鲜战场的形势有什么误解?于是他耐心地解释了一番自己的考虑。可拉佐瓦耶夫就是不依不饶:"只要你们继续南下,美军肯定会退出朝鲜的!"

彭德怀听到这里,心里有点来气了。他想了想,说:"既然你们这么坚持,那不如这样。让朝鲜人民军去南进,我们志愿军负责后方警戒,如何?"

拉佐瓦耶夫一听这话,立马急了:"不行不行,人民军还没缓过劲来,不能单独行动。"

彭德怀这下可真有点不高兴了,他板着脸说:"我们志愿军已经连打三仗了,更需要休整。就这么定了,不南进,出了问题我负责。大不了杀我的头!"

【金日成的"好主意"】

志愿军连续作战,金日成却不许休整,彭德怀大怒:你们另请高明吧

就在彭德怀和拉佐瓦耶夫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金日成也来凑热闹了。作为北朝鲜的领袖,他可是巴不得赶紧统一半岛。一见到彭德怀,金日成就开始抱怨:"彭总啊,这么大的事儿,怎么也不跟我商量一下?"

彭德怀又耐着性子解释了一番。可金日成听完还是不甘心,他提议道:"要不这样,你们边休整边追击?比如先派3个军去追,其他的休整一个月再南下?"

彭德怀听了这话,差点没气笑了。他想:这位金同志是不是把打仗当儿戏了?于是他严肃地回绝道:"不行!敌人就等着我们分散兵力。要吃亏的!"

金日成见说服不了彭德怀,又找来了自己的外务相朴宪永帮腔。朴宪永信誓旦旦地说:"只要继续南进,美军一定会退出朝鲜的!"

志愿军连续作战,金日成却不许休整,彭德怀大怒:你们另请高明吧

彭德怀听了,忍不住反问:"真的假的?你有什么依据?"

朴宪永一本正经地回答:"美国人民反对战争,资产阶级内部矛盾重重。"

彭德怀听完,差点没笑出声来。他想:这位朝鲜同志是不是看了太多宣传册子?于是他耐心地解释道:"这只是一个因素,还不足以决定战局。等我们再消灭5到6万美军,形势才会真正对我们有利。"

【彭德怀的"霸气外露"】

眼看金日成还是不依不饶,彭德怀终于忍不住了。他一拍桌子,怒吼道:"照你们的意思去干,志愿军非得吃败仗不可!我彭德怀从来不打没把握的仗。要是你们觉得我不行,那就另请高明吧!"

这一嗓子,把在场的人都镇住了。就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刻,斯大林的电报及时赶到。电报里不仅撤了拉佐瓦耶夫的职,还特别强调彭德怀是"天才的军事家",以后作战都要听他的。

志愿军连续作战,金日成却不许休整,彭德怀大怒:你们另请高明吧

金日成看完电报,脸上的表情顿时精彩纷呈。他赶紧向彭德怀道歉:"对不起啊彭总,是我误会你了。既然斯大林同志都这么说了,那我们以后都听你的。"

这场发生在1951年初的"追击风波",看似只是一次军事决策的争论,其实折射出了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

彭德怀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夹缝中艰难求生存,最终赢得了斯大林的认可和支持。这不仅挽救了志愿军可能面临的困境,也为后续战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感叹:在战场上,有时候最勇敢的决定,恰恰是及时喊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