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聆聽《寂靜之聲》,體味美妙和聲

作者:思則明行必果

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民謠歌手保羅·西蒙(Paul Simon)與他的朋友阿特·加芬克爾(Art Garfunkel)合作創作了歌曲《沉默之聲》(The Sound of Silence),這首歌旨在将這首精心制作的、類似時代的歌曲獻給動蕩時期的美國人。但令他驚訝的是,這首歌和它的專輯《The Morning Of The Week》就像它的标題一樣,在1964年發行時,卻得到了平淡甚至沉默的回應。如果不是DJ對這首歌的特别熱愛和無線電廣播頻率的增加,哥倫比亞唱片公司重新創作了這首歌,并于1966年重新發行。仿佛注定要失敗的保羅·西蒙不應該被時代埋葬,這首優美的二重唱在重新發行後終于被接受,而在1967年,作為美國電影《畢業生》的主題曲,随着電影走遍全美,保羅·西蒙和他的搭檔也成為了美國最受歡迎的民謠歌手。在獲得衆多贊譽和獎項的同時,《沉默的聲音》也成為電影《守望者》和《戰鬥》的一集,這些電影不僅在美國流行,而且在世界各地演唱,至今仍然非常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聆聽《寂靜之聲》,體味美妙和聲

詞曲作者和歌手西蒙

《寂靜之聲》由西蒙作曲,歌曲的旋律撫慰了陰郁,歌詞中充滿了幻覺。仔細聽,這個結構是嚴謹的,歌詞如詩歌的歌,仿佛在訴說時代的迷茫和青春的無奈:我們仿佛看到一個無知的女孩,獨自走在狹窄、冰冷的小巷裡,渾身都是鵝卵石,身後嘈雜的人群漸漸遠離,眼前是黑夜的無盡......

聆聽《寂靜之聲》,體味美妙和聲

《寂靜之聲》的歌唱組

《沉默之聲》寫于1960年代的美國,當時反戰趨勢、民權運動和越南戰争正在經曆,社會動蕩使美國人,特别是年輕一代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1963年11月22日在德克薩斯州達拉斯暗殺當時的總統約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使國家在精神上感到不那麼支援。正是這個現實給了西蒙寫反映時代的歌的沖動,經過三個月的精雕細琢,《寂靜之聲》終于帶着西蒙的熱情和才華問世了。西蒙自己解釋說,他是在昏暗的浴室裡寫下《寂靜之聲》的第一首歌詞:"你好,黑暗,我的老朋友......"

聆聽《寂靜之聲》,體味美妙和聲

《寂靜之聲》充滿了西蒙的熱情

這首歌的基本主題是揭示人們因為人際疏離和冷漠而失去溝通能力,導緻生活中情感上的孤獨和孤獨,并旨在提醒人們,如果有意義的溝通失敗,剩下的就是沉默。作為電影《畢業生》的主題曲,歌曲的深刻内涵和清新的風格不僅恰當地反映了天啟初大學生的簡單心理狀态,而且對電影《畢業生》主基調和風格的定位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

聆聽《寂靜之聲》,體味美妙和聲

木吉他是《寂靜之聲》的主要伴奏樂器

現在聽《寂靜之聲》,感覺這首歌據說是一首民謠,但歌詞顯得過于深沉沉重;其實,這首歌本質上是一首民謠,但為了順應當時的音樂潮流,容易被年輕聽衆所接受,并加入貝斯和鼓聲。正是民謠搖滾形成的簡單純正的風格,輕柔舒緩,有節奏的旋律,使歌曲具有鮮明的音樂風格,也更具音樂表現力。作為搖滾樂史上最著名的民謠組合,西蒙和加芬克爾将音樂中的旋律和和聲結合發展到非常高的水準。西蒙的嗓音輕松自然,加芬克爾的音色柔和高亢,兩聲交織、糾纏,時而甜美,時而悲傷,豐滿的歌聲加上保羅·西蒙華麗的木吉他演奏,對于歌迷來說,既是一次美妙的音樂之旅,又是一種詩意的音樂體驗:他們的歌曲總是顯得那麼難以捉摸,令人難忘。他們出色的歌聲也得到了觀衆的好評和好評,在美國社會和世界範圍内産生了長期的影響,也使得《沉默之聲》成為一首廣為流傳的經典英語歌曲。

聆聽《寂靜之聲》,體味美妙和聲

美國著名民歌組合

在當今技術暢通無阻、網絡先進的時代,《寂靜之聲》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當我們欣賞這首經典的英文歌曲時,别忘了保羅·西蒙的歌詞似乎是對今天人們的一個警告:浩瀚的人群,人群跟着人群,我們一直感到孤獨。停下來讓大家好好溝通,否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惡化,成為新世紀科技的犧牲品!

聆聽《寂靜之聲》,體味美妙和聲

《寂靜之聲》提醒我們:不要成為情感沙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