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教育的頂層思維,普通家庭的未來國中高中,會出現一些“爛尾娃”

撰文:小蘇

在雞娃圈中,“爛尾娃”這一新詞引人關注。它指的是普通家庭的孩子苦讀十幾年,卻因教育方式不當,導緻對社會缺乏了解,高學曆卻難有作為,不是畢業即失業,就是庸碌無為,人生似陷入困境。

教育的頂層思維,普通家庭的未來國中高中,會出現一些“爛尾娃”

網上有部落客展示了這樣的場景:早上八點,圖書館已座無虛席,其中大批畢業生因找不到工作,在此“假裝上班”,他們帶着電腦、水杯、充電器,甚至午餐,看似忙碌,實則是在改履歷、刷招聘平台和吐槽。焦慮如烏雲籠罩着他們。

為何苦讀多年卻成“爛尾娃”?張錫峰的經曆或許能給我們答案。他一直是小鎮做題家,學習和成績是生活全部。每天都将學習外的時間壓縮到極緻,起早貪黑。原以為考上重點大學就前途光明,可上大學後發現除了書本考試,其他一無所知。他讀着不喜歡的計算機專業,嘗試諸多活動均無果,最終變得悲觀頹廢。

教育的頂層思維,普通家庭的未來國中高中,會出現一些“爛尾娃”

而複旦大學心理學教授賀嶺峰對女兒的教育則有所不同。起初他也期望女兒成績優異,讀最好的學校,但女兒因同學太卷而自信心受挫。賀嶺峰曾試圖通過請家教等方式提高女兒成績,卻适得其反。後來他改變方式,尊重女兒天性,挖掘其優勢,發現女兒雖學習不佳但愛看漫畫、擅長繪畫。

女兒因熱愛在一個暑假寫了 4 萬字同人文,還自學日語,在高中就能在知名動漫公司實習并成為主創,畢業後收到 7 個大學的 offer,如今靠日語和畫動漫謀生。

可見,單純追求成績的教育,可能讓孩子赢了聯考卻輸了未來,培養出空心孩子,即便考上名校也發展不佳。而用心挖掘孩子優勢,因材施教,就是“優勢教養”,能讓孩子有方向、有動力。每個孩子都獨特,都有内在優勢。

教育的頂層思維,普通家庭的未來國中高中,會出現一些“爛尾娃”

那如何做好“優勢教養”呢?一個工具——SIGN 模型。優勢理論創始人馬庫斯·白金漢提出,

孩子的潛能藏在這 4 個信号中:

S 代表自我效能感強,孩子做某事有信心且輕松;I 是自主感強,孩子自發想做;

G 指成就感強,孩子學得快;

N 表示滿足感強,即便疲倦仍有滿足感。

教育的頂層思維,普通家庭的未來國中高中,會出現一些“爛尾娃”

三個方法:

一是注重過程而非結果,如谷愛淩因享受滑雪過程而不斷突破;

二是提供腳手架,依據“最近發展區”理論,為孩子提供适當難度的内容和幫助;

三是給予正向回報,像孩子玩手機遊戲上瘾是因有及時回報,培養孩子技能時也應多肯定其進步。

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說:“每個孩子都是潛在天才。”好的教育是助孩子發揮優點,而非塑造他們成父母期望的樣子。是以,家長們應摒棄盲目雞娃,發掘孩子天賦,及早規劃。

【以上内容供參考學習,請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在育兒的路上,我們都是新手,如何更好照顧孩子,可以關注我,和我一起探讨育兒路上那些事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