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齊劃一的停車位、完善的社群服務體系、“共建共治共享”管理機制……随着今年青山湖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的推進,各小區曾經“老模樣”已被靓麗“新顔”取代,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加強監督保障工程順利實施
日前,青山湖區怡蘭苑小區内,數名從業人員頭頂烈日加緊作業,挖掘機陸續進場,機器轟鳴聲此起彼伏。
怡蘭苑小區于本世紀初完工,住戶總數為670戶。随着時間推移,小區陸續出現電路老化、牆體脫落、管道破裂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居住環境和生活品質,小區住戶期盼改造很久了。”居民倪虹說。
“小區整體改造包括房屋外立面和樓道内老舊牆體翻新、裸露線路改接、電動自行車棚建設、健身裝置修整,以及後續增設消防栓、路燈等。”項目現場施工負責人吳紀鵬介紹,除雨污分流管網改接之外,根據小區現存各種問題,施工方提供了完整詳細的改造計劃,以提高群衆居住條件和生活品質。
“考慮到地面施工周期比較長,我們階段性地對小區道路恢複硬化,便于居民出行。同時,樓道裡的粉刷作業安排與居民的休息時間錯開,保證品質的前提下盡量縮短工期。”吳繼鵬表示,項目工期約為180天,小區改造工程預計10月底完工。
為保障民意反映管道暢通、改造項目平穩實施,怡蘭苑社群組織成立了項目改造監督小組。“改造前,我們線上線下征求居民意見。改造中,組織熱心群衆、社群幹部、人大代表以及物業人員成立監督小組,對工程品質進行監督,發現問題及時回報給施工隊,切實把改造工程做到居民心坎上。”怡蘭苑社群黨支部書記張靜表示。
老舊小區改造,關乎居民日常生活,是完善城市便民生活圈打造、促進城市擴容提質的“民生大事”。2024年,青山湖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共有65個小區,涉及7個鎮(街道)。所有小區分為8個項目,計劃改造794棟、2.088萬戶、176.0508萬平方米。
建構社群準物業服務模式
小區引進物業,才能讓居民的幸福感進一步提質更新。
“現在小區裡衛生有專人打掃,路面幹淨了,還安裝了智慧門閘,生活舒坦多了……”家住上海路街道住宅小區的陳豔榮說。該小區上個世紀90年代建成,如今是典型的老舊小區。多年來,一直由居委會自治管理。由于長期缺乏規範化的物業管理,小區不僅環境髒亂差,還有基礎設施不全、治安隐患突出等問題。引進物業長效化管理,成為小區改造後居民的共同期盼。
“這個小區隻有4棟樓、140餘戶居民,住戶少、體量小,多數物業公司不願接管。”上海路街道宏新社群黨支部書記何曉東說,“街道創新推出小區‘售後’服務模式,以黨建引領為核心,從民情實際出發,推進老舊小區準物業全覆寫工作,破解開放式老舊小區治理難題。”
何曉東所說的小區“售後”服務模式,即通過居民自治組建成立的準物業公共服務,實作“服務+治理”。差別于傳統的“管理者”角色,紅色準物業服務中心首先進行的是服務理念的轉變,将自己定位為“服務者”和“協調者”,通過深入了解居民需求,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服務方案。
如何推動小區物業管理服務從無到有?上海路街道把推動社群黨組織進物業作為突破口,在有物業服務企業的小區,按照以大帶小、應建盡建原則,單獨或聯合組建物業黨組織,把黨的組織建設延伸到小區物業的“神經末梢”。目前,轄區5個社群全部實作黨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寫。
過去,由于停車位少、缺乏管理,上海路街道住宅小區停車難問題十分突出。在社群紅色準物業公共服務中心的推動下,社群利用邊角地、閑置地等增加車位近百個,并安裝智能停車管理系統,對外部車輛實施嚴格管控,有效解決“停車難”“停車亂”。
實施紅色準物業管理後,上海路街道住宅小區環境衛生有專人維護、停車管理更加規範。紅色準物業還成立了黨群、業主志願服務隊,開展常态化巡查、上門服務、公益活動等,為居民提供多元化物業服務,居民幸福感進一步提升。
完善社群鄰裡中心建設
踢毽子、打羽毛球、健身鍛煉……一大早,江紡中心花園内十分熱鬧,高大的樹木形成天然的遮陰區域,新鋪設的塑膠地面為大家開展休閑活動提供了友善的場所。
江紡中心花園占地面積13489.1平方米,修建于上世紀90年代,作為原國有企業江西棉紡織印染廠的地标建築,承載了許多江紡人的記憶。最近,花園改造項目完工,已正式面向群衆開放。
“社群增設了涼亭,把原有的涼亭也進行了修繕,居民可以在這裡納涼聊天,也可以看書下棋。”青山路街道彩虹社群黨委書記徐夢瑤說,按照“動”“靜”結合的綜合考量,修繕基礎設施的同時,進一步完善功能區域,滿足群衆休閑需要。
今年,青山湖區老舊小區改造在滿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生活便利需要和改善型生活需求的基礎上,還積極推廣“1+5+X”(1個社群+5類服務形态+X個衍生業态)社群鄰裡中心建設标準體系,同時完善托育、助餐、家政保潔、便民市場、郵政快遞末端綜合服務站等社群專項服務設施。
日前,位于彩虹社群的一家現代化的養老康養綜合體正式投入使用,共有226張正常床位。住在江紡小區的侯毅生告訴記者,家裡有兩位90多歲的老人需要照顧,有了鄰近的康養中心,大大緩解了自己的壓力。
“社群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引進優秀企業、社會組織參與社會鄰裡中心的營運。”徐夢瑤說,老舊小區改造,既提升群衆幸福指數、改善城市形象,也釋放消費潛力,還通過優化居住環境吸引更多項目進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更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