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買椟還珠——中國近代的最大遺憾

買椟還珠——中國近代的最大遺憾

有人說,人類社會的曆史就是一部進步史,現代社會是文明程度最高的社會:它不僅包括發達的科技,健全的民主、法制,就連公民生活幸福度也較高。因而,有沒有信仰對現代人來說,即不重要,也不必要。事實真的如此嗎?

▌買椟還珠——中國近代的最大遺憾

回看近百年來的中國曆史,不難發現,我們學習德先生,學習賽先生,但有一樣東西總是被我們刻意地排除在外,它就是信仰。這源于國人對現代文明深深的誤解——以為文明世界不需要信仰。

然而,這種觀點背後,卻存在着對概念的混淆和對現代文明的過度簡化——總是看到西方世界最表層的東西,卻忽略了它的文明核心。

民主、法制的健全雖然是文明社會的标志,然而,這兩個名詞的概念不僅界定起來很困難,更具有現實層面的多義性。并不是什麼樣的法制都叫法制,并不是什麼樣的民主都是民主,現代著名思想家薩托利就說,“隻要自由主義民主死了,民主也就死了。”

比如,一個“人治”的國度,可以通過宣傳手段,讓大衆相信他們是法治國家。同時,群眾的幸福感也是可以被制造出來的。當年納粹就是通過法制和民主上台,并且納粹當政時,絕大部分德國人就以激情統禦理性,活在一種“盲目亢奮的幸福”之中。

買椟還珠——中國近代的最大遺憾

▲ 納粹宣傳部部長戈培爾與德國少年

在“自由主義之父”洛克看來,一個文明社會不僅應該是法治社會,還要保證貫徹法律的具體方式是保護私産、捍衛自由等手段,法律存在的來源不是某些個人或集團專斷的意志,而是基于信仰的契約精神。

是以,不是文明社會不需要信仰,而是信仰本身包含在文明社會之中。納粹發起世界大戰、屠殺無辜,那是它邪惡的表象,其深層原因在于當時德國人對上帝的漠視,轉而去崇拜具體的人。當信仰缺失,獨裁便會取而代之,災難也就不遠了。

然而,現實中一些國人,很容易陷入“一味捍衛法律”、“一味捍衛民主”的狂熱,而忽視它們背後的精神——法律與民主不能單純地建立在“大多數人同意”之上,還需要基于信仰的道德力量。

▌“現代文明通識三書”——看懂信仰、理性與文明之間内在的聯系

在“西方文明研究專家”趙林教授看來,西方文明中,基督教不僅是一種傳統意義上的宗教信仰,更是一種現代意義上的文化系統,建立在神學思想之上的一套價值理念,已經深深地溶入到西方文化的肌軀、筋骨和血脈之中。而國人對信仰的忽視往往存在兩個次元:

●國人過度重視“非信仰”:

從1840年起,國人被迫開啟了學習西方的傳統:從學習先進技術到嘗試學習先進制度、再到意識到“基于理性而來的科學和制度才是發達的關鍵”,這導緻國人特别強調理性。

然而,趙林在“現代文明通識三書”中的《走向理性》一書中特别強調,很多國人的理性依然是實用理性,适用于經世緻用、建功立業及處理人際關系,而非源于古希臘哲學的思辨理性。隻有同時具備思辨理性和實用理性,才算真正擁有理性。

買椟還珠——中國近代的最大遺憾

●絕大多數國人依然不了解西方富強的真正原因:

同樣在“現代文明通識三書”的《告别洪荒》中,趙林提到,西方文明真正獨特之處,不僅在于承襲了希臘文明的理性精神,更徹底融入了基督教的契約精神和奮鬥精神。

無論是西方文明的曆史傳統,還是西方社會現代轉型帶來的“國富民強”,都與宗教信仰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彌補了理性無法解釋的道德從何而來的問題,接納并保守了古典文明的優秀成果,并在此基礎上創生了現代的倫理精神、法制觀念和民主制度。

在“現代文明通識三書”中,我們不僅可以了解現代文明的始末,更能同趙林老師一樣,帶着濃厚的問題意識,認識到很多不認識信仰、卻假借信仰之名的“創舉”,不但在西方,在整個世界同樣以匮乏和苦難收場。

作為一個在曆史上早熟,但後來被西方超越的東方大國,國人開眼看世界,卻往往習慣了“從中國看世界”,而不是“從世界看中國”。是以盡管中國早已被裹挾進現代化的大潮中,但百年之後,我們仍需重新睜眼看世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