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臆想“與中國開戰”,美國會報告:若中美沖突,美軍隻能撐30天

近日,美國國會釋出了一份美國軍事建設的審查報告。該報告以臆想“中美開戰”為前提,得出結論美軍無法持久戰,一旦陷入持久戰,美國的武器彈藥庫存隻能撐美國三到四周,也就是最多30天的消耗。甚至一些美軍重要的現役武器,比如巡航飛彈之類,可能隻有打幾天的庫存量。

這份報告由8人組成的委員會釋出,其中不乏美國會前議員和軍隊退役高層。另外,這份審查報告援引了大量此前美國國際安全分析師對美軍武器庫存評估的内容。

蘭德智庫和美國《商業内部》雜志就以此報告為基礎,評論稱一旦美國陷入與中國的消耗戰,美國将會沒有足夠的武器來與中國這樣的強國對抗。除此之外,現在的美國并沒有做好與中俄爆發持久沖突的準備,更不用說同時應對中俄兩個強國。

臆想“與中國開戰”,美國會報告:若中美沖突,美軍隻能撐30天

美國國會

另外這份美國會報告認為,美國盟友的軍事庫存同樣非常令人擔憂。以英國為例,英國皇家聯合研究所發表了一份烏克蘭戰争報告,該報告認為,在俄烏圍繞頓巴斯展開高強度的争奪時,俄軍在2天内使用的彈藥總量,就已經超過了整個英軍的庫存。除此之外,像德國、意大利等國都有類似的情況,這說明美國及其盟友,并沒有做好應對大規模、高烈度戰争的準備。

但需要強調的是,這已不是美國第一次強調武器彈藥庫存不足了,早在今年3月,美國智庫CSIS就發表文章,預警稱如果中美在台海爆發沖突,美國武器庫中5000多枚遠端制導飛彈,将撐不過3天。CSIS強調,俄烏戰争依舊在持續,巴以沖突再起,全世界的地緣政治局勢正在不斷惡化,而美軍卻沒有任何戰争的緊迫感,依舊處于“高枕無憂”的狀态,這将會導緻美國在與中國的軍事對抗中處于劣勢。

這次美國國會特别小組對美軍的審查報告,和上半年CSIS的審查報告内容其實大差不差,兩者都是将中國當作“戰争假想敵”,并且均認為美國的軍事庫存嚴重不足。

臆想“與中國開戰”,美國會報告:若中美沖突,美軍隻能撐30天

連續2份報告,的确說明了一個問題,美軍的武器彈藥庫存可能有些捉襟見肘。自海灣戰争以來,打了一場漂亮的現代化戰争,美軍的作戰思路和武器裝備都開始變得“更貴”。進而在一些“高成本效益”的武器裝備上投入下降,最直接的就是正常武器彈藥。

這種打赢高科技戰争的政策,的确幫助美軍在全球一騎絕塵,在軍事科技上一度獨占鳌頭。但這同樣也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效應,美國軍費的開支變得過大。最明顯的就是美國的下一代海軍驅逐艦——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原本美國計劃造32艘,以替換美軍現役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但由于該型艦艇的技術不成熟,加上每一艘造價高達44億美元,已經趕上其他國家建造航母的價格,再加之海上競争對手的出現,最終該項目下馬,美軍隻建造了3艘草草收場。

除此之外,美國軍隊内部的腐敗事件也是頻發、600萬美元運幾隻羊去阿富汗、一包襯套9萬美元等等事件數不勝數。從2018年以來,美國的财務審計就從未過關。換句話來說,現在美軍每年8千多億美元的軍費,相當大一部分已經被瓜分,是以出現武器彈藥庫存“告急”的情況也并不意外。

臆想“與中國開戰”,美國會報告:若中美沖突,美軍隻能撐30天

美軍

但需要強調的是,這兩份評估報告都是拿中國當“戰争假想敵”。傳遞的言外之意,其實就是如果美國國會不繼續提高軍費,美國将沒辦法在與中國的對抗中取得勝利。這一說法看似是未雨綢缪,但換個角度的話,這同樣也符合美國軍火巨頭的利益。

我們知道,美國向來喜歡以“中國軍事威脅論”作為叙事的底層邏輯,以此要求增加軍費開支。但這麼多年過去,美國軍費已漲到了8000多億美元,比後面排名第二到第十國家軍事開支總和還多,但這依舊沒能解決實質性問題,而這恰恰也說明了問題所在。

臆想“與中國開戰”,美國會報告:若中美沖突,美軍隻能撐30天

美國國會、智庫每年都會推出類似報道,實際上就是在為繼續增加軍費做鋪墊。因為軍火利益集團已經在美國精英階層中形成了一個完美的閉環。軍火集團資助智庫,智庫釋出美國面臨各種威脅的報告,然後美議員拿着這些報告去推動美國國會通過國防經費預算案,最後美國軍火巨頭通過國防經費擷取收益。

美軍在高額軍費下,其作戰能力卻依舊堪憂,本質上其實是體制僵化的問題。在軍火工業上,美國國會議員已經和軍火巨頭形成了攻守同盟,美國政治精英對此心知肚明,但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也隻好繼續維持。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美國已經步上了蘇聯的後塵,究竟能維持多久,就要看美國已經高達35萬億美元并仍在高速增長的國債何時爆雷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