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黃芳
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四年出版了四本書,而眼前這本《我本芬芳》是她在2022年出版的自傳體長篇小說。
因為看過她在2020年出版的首部以母親為原型創作的小說《秋園》,很受感動。是以才想着把她的四部曲全部買來讀一讀。
作者以一個親曆者的角度和視野慢慢剖析和回憶,讓那些生命的無奈和命運的殘酷,在她的筆下娓娓道來。她以冷靜平和的心态去重制那一段飽受折磨與困苦的過去。沒有抱怨、沒有控訴,更沒有想要去指責和遷怒于誰,因為她隻有滿腔的故事和永遠成為過去的那段人生經曆。
故事中的慧才原本是在江西的共大分校念師範班,結果因為出身不好的緣故,在畢業前三個月又遭遇下放。
一個自尊自強、一心隻想要多讀書的女子,在命運的輾轉反複下,幾度浮沉,屢遭磨難。但無論在怎樣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她都隻想靠自己,而不想當一個寄人籬下的寄生蟲。
從主動到醫院附近的樟樹生産隊當農民,掙工分養活自己,再到後來去西湖墾殖場當會計,慧才一直把讀書、找工作當做自己活下去的信念。不論生活給她出怎樣的難題,她都咬牙堅持下去。雖然婚姻生活遠沒有她想像中的那麼溫馨與和諧,但她愣是靠着自己的堅韌和堅持,把這個家庭穩穩地維系着。後來落實政策,她終于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直到這時,她才真正結束了半生的漂浮不定。
在下放之初,慧才說過:她年紀雖不大,苦卻吃夠了,事也做怕了,唯有書沒讀夠,總還想讀點書。
看到這裡,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的母親。因為我曾聽母親說過:她上國小的時候,每次都是開學好幾個星期了,家裡還不能如期把學費繳清。于是,她時常都會萌生退學的念頭,她甚至不敢面對老師的問詢。品學兼優的母親何嘗不想多讀些書,多學些文化知識。
隻是,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因為家庭原因不能上學的确實是太多了。有的是因為貧困,有的是因為家庭出身等問題。而慧才就是因為出身不好,是以任她再怎麼品學兼優,也照樣逃不過被下放和無路可走的局面。
慧才也不是沒想過回湖南老家去種田,但是爸爸餓死了,媽媽帶着弟弟逃跑了,哥哥被打成了黑幫分子,家裡連好一點的門闆都被撬走,這就是她想回也回不去的家。但如果想要留下來,又得和剛認識才兩個月的呂醫生辦理結婚登記。原本還想多讀些書的慧才,為了能夠留下來,隻能早早地結了婚,而這些都是她始料不及的,結婚後孩子的到來,更是讓她的求學夢變得越來越渺茫。
盡管在這樣一段荊棘密布的人生之路上艱難跋涉,但她依然把孩子培養得一個比一個優秀。
呂醫生的自尊、冷漠和低情商,讓慧才感覺在這段婚姻裡,他們之間的磕磕絆絆簡直是沒完沒了。她渴望有個溫暖的家,有個善解人意的丈夫,隻是他那種冷漠的性格,實在讓人無法忍受。
其實她知道,呂也是個可憐人。他告訴過她,他十歲那年得知自己不是母親親生的,痛苦得說不出話來,躲到一堆稻草後面整整哭了一下午。童年、少年歲月在他内心留下了傷痕,才讓他對家庭如此冷漠。
對于整日帶孩子、做飯、洗衣,這些忙不完的家務、放不下的擔子以及像磨盤似的一成不變的轉動的瑣碎生活,明顯與曾經一心想要念書的夢想背道而馳,可這就是眼下最真實的生活啊!
最難的時候,慧才都沒有忘記去圖書館借書看,沒有忘記學習,沒有忘記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那些感動人心的畫面用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尋求發表。其實,她這份對于讀書和創作的夢想一直都在,隻是迫于生活與家庭的壓力,隻能把這一切都深藏心底。
曾經的她,也有過對生命對生活的深深絕望,是聰明懂事、日漸長大的孩子們以及生活中遇到的那些溫暖的人和事,讓她重拾對生活的信心與熱愛。她在心裡給自己鼓勁:“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我一定要好好培養孩子。”
呂其實也是一個好心人,隻是性格不合的夫妻,平日隻能是結了筋又和好,和好又結筋,任誰也講不出個子醜寅卯來。
善良的慧才一直堅信:精神的饑餓才是她的緻命傷,傷在靈魂。是以,在花甲之年,她才在廚房的小馬紮上開始了自己的寫作之路。
正如她在書的扉頁上寫的那樣:“心裡滿了,就從口中溢出。” 一個有着如此豐富的人生經曆的人,她曆經磨難卻依然熱愛生活。她的文字克制中不乏感性、審視過去的同時也在療愈自己。
作者簡介
黃芳,愛文字、愛美食、愛攝影、愛旅遊、愛養花種菜,熱愛這世間所有美好的一切。期待着能夠有一套完全屬于自己的美食心得。每個人對幸福的了解都有不同,我心中的幸福就是竭盡全力地去做一個離自己理想更近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