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0年後導演張楊回歸劇場:這次回來是學習|專訪

作者:Beiqing.com
30年後導演張楊回歸劇場:這次回來是學習|專訪

張揚正在排練偵探來訪的場景。攝影:朱兆軒

《偵探來訪》是20世紀中葉最經典的英劇之一,不僅多次被改編成影視劇,自1946年以來,劇《偵探來訪》在倫敦西區已經上演了10年,57年的《捕鼠器》和20年的《黑衣女人》, 被譽為"倫敦西區必看的三部劇"。此次,《鼓樓西》邀請了新京報對話《偵探探訪》導演張揚,揭示了創作背後的故事。電視劇《偵探來訪》将持續至5月9日。

與孟京輝一起探索開創性的戲劇

20世紀80年代末,中央戲劇學院87級導演張揚和導演系88年研究所學生孟景輝開辟了修煉和探索先鋒劇的道路,其中最著名的是孟京輝《先鋒劇場檔案》中記載的一段對話,描述了1989年在中央戲劇學院發生的一件事: 孟景輝和張洋與學校就是否排練和表演《等待戈多》展開争論。

活動由孟京輝、張楊發起,中央戲劇學院志向青年,包括石潤慧、嚴一南、蔡軍、廖一梅、張宇、韓青、劉青、王石,決定在1980年代的最後一天演出塞缪爾·貝克特著名的荒誕劇《等待戈多》 1989年12月31日,在戲劇學院操場旁邊的一個巨大的煤堆上。學校聽到了這一舉動,并停止了。談話由孟京輝和張揚錄了下來,學校找他們讨論是否表演。當時,整個錄音,由孟景輝珍藏,然後整理成文字。

後來,在1990年元旦那天,張楊還在孟景輝執導的第一部劇中飾演了一位"蒙面攝影師",該劇改編自英國劇作家哈羅德·品特(Harold Pinter)的著名戲劇《電梯》。大學期間,張楊和張一白、尹一南、蔡尚軍、孟景慧等總是一起嘗試排練先鋒戲劇,在彼此的作品中客串。尤其是1992年,張楊排練畢業劇,改編自阿根廷小說家曼努埃爾·普伊格的《蜘蛛女之吻》,該劇由顔毅編劇編劇,并邀請當年畢業,張楊的朋友賈宏生作為該劇的主力明星之一。

30年後導演張楊回歸劇場:這次回來是學習|專訪

張揚.攝影:朱兆軒

對話

新京報:你導演的兩部劇都是改編自國外作品的,為什麼這更受歡迎?

張揚:不是。就個人而言,如果可能的話,我當然希望原作是最好的。但就戲劇而言,創作原創劇本是非常困難的。除非長期從事戲劇創作,有一定的基礎和感受,否則在長期的實踐中已經找到了許多做原創的方式和方法。對于像我這樣在劇院工作這麼長時間的人來說,寫一個相對成熟的劇本可能會容易一些。

新京報:經過這麼多年的排練戲,與過去相比,會不會有一些新的感覺?

張揚:相比拍電影,排兵布陣當然很舒服。有趣的是,導演們可以完全坐下來和演員一起工作,看到他們每天都在一點一點地改變。與制作電影不同,導演每天都有很多事情需要導演做出各種各樣的決定,他們做着與制片人相同的工作,但他們并沒有真正将其用于創作目的。這部劇,我所有的時間,基本上都是花在與演員的溝通和日常排練上,從這個角度來看,很開心。

新京報:會有某種壓力嗎?

張揚:排一場戲,總會有一個舞台會遇到焦慮的時刻,很正常。尤其是第一次全職把戲之後,導演想在最後的舞台上多一些呈現,是否有更多的改進餘地。這種焦慮,不僅是導演(是的),演員都會有,而且往往在這段時間的焦慮之後,我們會找到一條正确的前進方向。

30年後導演張楊回歸劇場:這次回來是學習|專訪

"偵探的通路"設定化妝照片。攝影:朱兆軒

新京報:為什麼在這個時候接受邀請,又要重回戲劇?

張揚:這不是一個刻意的選擇,我多年來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畢竟我在劇中是導演系,畢業後一出戲,一搖也30年了。兩年前參加烏鎮戲劇節,孟景輝告訴我,找時間一定要回來排練,其實心裡一直都有這個計劃。

近兩年來,鼓樓西的制片人李洋多,我們一直沒有聯系。她也一直向我推薦《鼓屋西》劇本的版權部分,當我看到《偵探來訪》時,我決定從這部作品開始。

新京報:很多推薦,為什麼選擇《偵探探訪》?

張楊:劇其實就是文本本身,很多經典劇,雖然從頭到尾有很多台詞,但是通過這些文字,你還是會發現很多吸引人的東西。另外,《偵探來訪》還是現實中吸引我的作品,以我們當下的時代背景,問題非常接近,這就是今天玩法的意義所在。雖然是寫1910年發生的事情,但其實是一個人在現實面前的困境,和今天差不多,相信觀衆能從中找到某種借鑒。

新京報:你如何解讀偵探的來訪?

張揚:這部作品的要點是某些人性的邪惡。人們往往很容易忘記,包括許多曆史問題。而戲劇的意義在于提醒大家,很多事情是不能忘記的,必須面對一次,才能學會悔改。

其實《偵探探訪》的逆轉在于,最終,《偵探》通過循序漸進的調查方式,劇中五個角色内心的"肮髒"通行證出現了,證明這個家庭中的每個人都要對女工的死亡負責。最後的讨論仍然是如何确定人性中善惡的标準和社會道德取向等非常現實的問題。

30年後導演張楊回歸劇場:這次回來是學習|專訪

《偵探來訪》的排練照片。攝影:朱兆軒

新京報:與電影相比,合寫《偵探來訪》的演員會有自己的内心标準嗎?

張楊:在這部作品中,李梅和杜功海其實都是我學校的老師和姐妹,無論是在電影還是電視上,還是在戲劇上都是非常優秀的演員。其他演員也被招募參加節目的試鏡,并通過選擇鼓手West來注冊演員,是以從表演到了解戲劇都不是問題。也許從我的角度來看,重點是演員在表演中自然流暢,"不要有戲劇性,不要走舞台空腔",至于其他戲劇理念,我們都是一緻的。

新京報:你現在的"戲劇觀"會不會和30年前不一樣?

張揚:其實我和演員們開始交談,這次回過頭來算作一個學習的過程。電影是我多年來一直在做的事情,無論是我看過的電影,我讀過的書,還是各個方面的電影。這些年來,你可能一直在看一些戲劇,但與專業劇相比,這并不值得一提。有時候你看得不夠,少看可能會限制你在創作戲劇方面的想象力和方法,包括我們所說的戲劇觀的更新,至少目前我在學校系統裡。

我上學的時候,除了和孟京輝一起做了很多先鋒劇,每個人的想法和想法都朝着開拓的方向前進,對我有很大的幫助。是以這次回歸,一方面是學習,另一方面,用一個玩法開始做一些嘗試,未來可能會繼續走得更深。

新京報:那一年畢業劇《蜘蛛女之吻》的現狀如何?

張揚:那時候一切都比較簡單,基本沒有經濟支援,都是同學、朋友幫忙的。畢業劇之是以選擇蜘蛛女之吻,是因為小說本身是獨一無二的。整部作品沒有支線叙事,從頭到尾都像是正常人的對話。于是那一年,燕逸男小說改編了這部劇,賈紅生和李紅濤在劇中飾演了兩個人"細胞"。

與現在相比,當時,我們的表達形式很簡單,但在那個時代已經比較新穎,包括對時間和空間的使用,語言表達,都處于探索狀态。當時,同學們真的沒有錢玩,現在回想起有點"差戲"的感覺。那次排練的經曆給了我一種特别好的感覺,觀衆也很喜歡這部劇,然後我一直在尋找機會重新武裝它,現在不知道以後能不能排好隊。

新京報:你提到這些人在這部作品中,現在在自己的領域有自己的成就,對你來說,那是一個特殊的時代?

張楊:用現在完全是兩個概念,當時其實是綁在一起做事的,因為當時還是學生,其實後來孟景輝在"先鋒劇檔案"方面,對于那一代人有着非常詳細的記錄。蔡尚軍、張一白、嚴一楠、廖一梅,甚至張楚當時都做過音樂,做過藝術劉青等人。在那個時代,中央戲劇學院形成了良好的創作氛圍,而此群體不再真正影響了中國影視戲劇的發展。

新京報記者 劉偉

編輯:田雅妮 校對露西

來源:新京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