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鐵道兵軍歌嘹亮号角響,發展新動能譜寫新篇章文/任大躍 民族影像

鐵道兵軍歌嘹亮号角響,發展新動能譜寫新篇章文/任大躍 民族影像

中鐵建西南公司黨建品牌館

鐵道兵軍歌嘹亮号角響,發展新動能譜寫新篇章文/任大躍 民族影像

2024年7月12日,重慶黨支部“傳承鐵道兵精神,赓續發展新動能”主題黨日活動。

"背上了那個行裝,扛起那個槍,雄壯的那個隊伍,浩浩蕩蕩。同志呀,你要問我們哪裡去呀,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全場合唱《鐵道兵志在四方》歌曲,把我們帶到那個艱苦奮鬥的年代。鐵道兵精神一直鼓舞着我戰勝一切困難!一直激勵着我不斷前進!讓我再一次唱響這首激動人心的壯歌吧!

7月12日,這一天,應中國鐵建房地産集團西南公司黨群工作部部長王颍超同志邀請,由四川鐵道兵志願服務隊雷才棟老兵組成的6名鐵道老兵宣講團,與中鐵建西南公司重慶黨支部舉辦的"傳承鐵道兵精神,赓續發展新動能"為主題的黨日活動。中國鐵建房地産集團西南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徐中華,黨群工作部部長王颍超,重慶黨支部書記、重慶項目組總經理劉潇,重慶項目管理公司成都中心城市公司黨支部書記、副總經理粟建及全體黨員和職工出席了共創活動。

鐵道兵軍歌嘹亮号角響,發展新動能譜寫新篇章文/任大躍 民族影像

胡清華,四川成都市人,1970年入伍,今72歲。原鐵道兵第10師第46團汽車運輸3連政治指導員,榮獲三等功一次。1984年實行兵改工,随鐵10師集體轉業至中鐵建第二十局一公司,直到退休。

首先,由鐵道兵老戰士胡清華同志與大家分享講述埋藏他心中的"三座豐碑"的故事。胡清華,四川成都市人,1970年入伍,今72歲。原鐵道兵第10師第46團汽車運輸3連政治指導員,榮獲三等功一次。1984年實行兵改工,随鐵10師集體轉業至中鐵建第二十局一公司,直到退休。他講述的第一座豐碑成昆鐵路。如果你了解曆史的話,就會感歎這條鐵路修建是多麼的不容易,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工業基礎薄弱,這條鐵路穿越大渡大峽谷、高山、荒無人煙的森林地帶,動用了40萬人,耗時12年,犧牲鐵道兵2000多人平均每公裡犧牲兩名戰士才修建成功。成昆鐵路是在當年極為艱苦的環境下建設的,是靠鐵道兵的血肉之軀,勤勞的雙手建設起來的,它根本上改變了歃血為盟、刀耕火種的貧窮落後的局面,讓沿線經濟騰飛了至少50年。

鐵道兵軍歌嘹亮号角響,發展新動能譜寫新篇章文/任大躍 民族影像

全場合唱《鐵道兵志在四方》

第二座豐碑襄渝鐵路。襄渝鐵路,一條連接配接湖北襄陽與重慶的鐵路巨龍,不僅僅是一道交通線,更是一條由英雄的鐵道兵、學兵和民兵們組成完成的這項技術壯舉的工程,更是一段歲月深埋的英勇史詩。70年代初,襄渝鐵路916公裡,鐵道兵第1、2、6、7、8、10、11、13師,兩個獨立團,一個汽車團,一個機械團24萬人,學兵、民兵59萬人,計83萬人。穿過秦嶺、大巴山脈,沿漢江流域逆行。我們鐵10師接到指令後,陸續從成昆線路撤走轉入新的施工地點。部隊到達西安以後,以拉練行軍的方式,步行300多公裡進入施工地段,有的地方根本沒路,部隊扛着洋鎬、工程裝置和鐵鍬邊走邊修路才進入指定位置。我們汽車連僅營房和車場、修理工廠中的房間建設就用了一年多,鐵路穿出橋梁就是隧道,為解決工程材料和生活物資,我們團組織一支航運隊伍,這也可以說是鐵道兵的奇迹吧!在襄渝鐵路幾年的建設中,由于自然條件的險峻,機械化水準的不足,幾乎完全依賴于鐵道兵和年輕的中學生,他們用雙手、雙肩、雙腳一步一個腳印地推進着工程的完成,許多年輕的鐵道兵和學生為這條鐵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有的甚至獻上了寶貴的生命。據不完全統計,平均每公裡都埋葬着一條年輕的生命。僅襄渝線的巴山段就有108位鐵道兵戰士在3公裡路段中英勇犧牲,他們的平均年齡隻有19歲。襄渝鐵路的貫通,極大地促進了沿線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十堰、安康、襄陽如今的繁榮都源自這條英雄之路。這條鐵路見證了一座座城市的崛起,也見證了一代代人的奮鬥和拼搏。

鐵道兵軍歌嘹亮号角響,發展新動能譜寫新篇章文/任大躍 民族影像

四川鐵道兵志願服務隊組成的6名鐵道老兵宣講團。

鐵道兵軍歌嘹亮号角響,發展新動能譜寫新篇章文/任大躍 民族影像

鐵道老兵與公司上司合影,右二徐中華副書記,右一重慶項目組總經理劉潇,左一西南公司黨群工作部部長王颍超,左二成都中心城市公司黨支部書記、副總經理粟建。

第三座豐碑青藏鐵路。從1958年鐵道兵的建設者們就開拔到青藏高原,由于青藏鐵路工程曾幾度下馬,就有了鐵道兵三上青藏線的曆史,知之者甚少。在一期工程從哈爾蓋至格爾木段線路跨越高寒區,每年有8、9個月風沙期,加上高原嚴重缺氧,開水85度就開了,米飯,饅頭根本就蒸不熟,吃了讓人肚子發脹,但還要承受繁重的體力勞動。記得在1976年5月,發生在關角隧道大塌方,至今使我難已忘懷。"關角",藏語意為"登天的梯"。位于青海省天峻縣和烏蘭縣境内的關角山,橫亘在天峻大草原和柴達木盆地之間,是通過柴達木進入青藏高原的"東大門"。隧道全長4.08公裡,平均海拔3700餘米,氣候嚴寒,空氣稀薄,是當時大陸海拔最高的鐵路隧道。那時,鐵道兵施工裝置十分簡陋,沒有什麼現代化的施工機械。隧道靠的是風槍、裝載機、鐵鬥車,基本是人力施工。路基施工是推土機加人海戰術,剛剛進口的日本d-80推土機就是最現代的裝備了。當時,鐵10師第47團擔負關角隧道施工,發現大面積塌方并堵塞了出口,洞内有127名幹部戰士被困在裡面,本來就氧氣不足的隧道裡面更加嚴重缺氧,造成部分體質差的戰士因缺氧而昏迷。隧道塌方後,指導員立即召集在現場的付營長等共産黨員組成黨支部緊急動員,穩定情緒,并提出尋找橫洞以求逃生。這時候新戰士說:我們年輕,我們來!老戰士說:我們經驗豐富我們來!新戰士說,正因為我們沒有經驗,要接受鍛煉。大家争先恐後,指導員提出組織黨員突擊隊。在部隊受困,有的同志情緒底落,有人突然唱起了"要學泰山頂上一青松",事故發生後,驚動了黨中央,鐵道兵司令部,各級上司部門高度重視,部隊師團各級首長以及青海省海西州天俊縣上司立即奔赴現場,親臨一線,火速組織搶險指揮部,制定搶險救援方案,采取果斷措施。先後從洞外打進一根鋼管,向隧道裡輸氧。洞内人員積極配合,經過20餘小時緊急救援,一場生死大營救,使127名幹部戰士在無一傷亡的情況下全部平安撤出,整個工地一片歡騰,士氣大振。朝夕相處、生死相依的戰友無恙,這是天大的好消息啊!創造一曲共産主義的凱歌。青藏鐵路被譽為天路,是一部氣勢恢宏的交響樂。青藏鐵路是被寫進中國共産黨黨史之中,青藏鐵路精神被納入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系之中。

鐵道兵軍歌嘹亮号角響,發展新動能譜寫新篇章文/任大躍 民族影像

鐵道兵特邀代表任大躍同志作專題講座。

接着,重溫曆史,傾聽故事,讓我們繼承和發揚鐵道兵精神的有力抓手。活動現場《永遠的鐵道兵 不朽的成昆線》的作者任大躍同志為大家專題講述了當年鐵道兵如何克服重重困難,為國家貢獻青春和熱血的故事。他在講述中:鐵道兵光榮革命曆史,曆經35載。在中國共産黨成立103周年,在建國75周年之際,在中國鐵建成立75周年暨兵改工40周年,我們追憶傳承鐵道兵精神:逢山鑿路、遇水架橋,艱苦奮鬥、甘于奉獻、吃苦耐勞、積極進取,不畏艱險,不怕犧牲。鐵道兵在人民解放軍建軍史上留下了光彩奪目的篇章,鐵道兵的曆史和功績将永載史冊!下面,我将鐵道兵精神的形成曆程從以下幾個方面陳述:

鐵道兵軍歌嘹亮号角響,發展新動能譜寫新篇章文/任大躍 民族影像

我們追憶傳承鐵道兵精神:逢山鑿路、遇水架橋,艱苦奮鬥、甘于奉獻、吃苦耐勞、積極進取,不畏艱險,不怕犧牲。鐵道兵在人民解放軍建軍史上留下了光彩奪目的篇章,鐵道兵的曆史和功績将永載史冊!

第一,解放戰争烽火硝煙鐵軍誕生。為适應戰争的需要,中央軍委成立鐵道縱隊,劃分的任務為:以護路保路、維修鐵路、隧道涵洞、橋梁架設、舟橋通信等工程保障任務。鐵道部隊組織搶修了松花江鐵路大橋、連接配接了中長鐵路和哈長鐵路段的雙軌等1629公裡的路線、976座橋梁,有力支援了遼沈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為解放全國提供有力的鐵路運輸後勤保障。當時鐵道兵還流傳了一句霸氣口号:"野戰軍打到哪裡,就把鐵路修到哪裡",這是何等的豪邁。

鐵道兵軍歌嘹亮号角響,發展新動能譜寫新篇章文/任大躍 民族影像
鐵道兵軍歌嘹亮号角響,發展新動能譜寫新篇章文/任大躍 民族影像

四川鐵道兵志願服務隊雷才棟老兵組成的6名鐵道老兵宣講團,與中鐵建西南公司重慶黨支部舉辦的“傳承鐵道兵精神,赓續發展新動能”為主題的黨日活動。

第二,抗美援朝鐵路暢通血肉支撐。滕代遠司令員指揮志願軍鐵道兵團入朝作戰,面對"聯合國軍"空軍對我鐵道交通線狂轟亂炸,鐵道部隊不怕犧牲,在空襲不斷的情況下,硬是搶修了大量的鐵路、隧道、車站,使得鐵路通車裡程由戰争初期的107公裡增加到停戰前的1382公裡。以楊連第"特級英雄"創造了登高英雄連,以血肉之軀打造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創造了戰争史上的奇迹。

鐵道兵軍歌嘹亮号角響,發展新動能譜寫新篇章文/任大躍 民族影像

第三,社會主義建設鐵道兵志在四方。根據中央軍委指令,1953年9月,志願軍鐵道兵團正式改編為人民解放軍鐵道兵,作為解放軍正式一個兵種成立。從1954年到1983年,鐵道兵先後參加鷹廈、黎湛、嫩林、成昆、襄渝、青藏、南疆等52條鐵路幹支線修建,以及北京地鐵、上海虹橋機場、引灤入津等重大工程建設和搶險救災任務,被譽為"鐵路建設的突擊隊"。這支英雄部隊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使得一條條鋼鐵巨龍穿梭于長城内外,飛騰在大江南北。

鐵道兵軍歌嘹亮号角響,發展新動能譜寫新篇章文/任大躍 民族影像

第四,對印自衛反擊戰時期。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爆發,為了适應解放軍作戰需求,鐵道兵派遣鐵5師第24團,搶建地處中印邊界的西藏錯那至達旺段公路,因為這裡是印軍入侵後進行南北機動的咽喉要沖,同時也是我軍實施更大規模的反擊,運送作戰物資的重要通道,關乎着全局。經過十多天的奮戰,鐵道兵終于在第2階段自衛反擊作戰前完成了公路搶建任務。

鐵道兵軍歌嘹亮号角響,發展新動能譜寫新篇章文/任大躍 民族影像

第五,抗美援越、抗美越撾戰争時期。鐵道兵第13師第58團部隊于上世紀60年代中期出兵開赴越南,冒着美軍野蠻轟炸的危險,先後擔任7号公路郭參至富朗段;12号公路萊州至孟東段、奠邊府段、鐵路銅闆段的搶修搶建任務。搶修越池大橋、諒山鐵路等181座,兩年多的時間裡,鐵道兵在越南犧牲了392人,還有很多人終生殘疾,鐵道兵所展現的國際主義精神受到越南胡志明主席的高度贊揚。1961年11月鐵道兵指令鐵5師迅速組織一個加強團,突擊完成中(國)老(撾)公路的修建。鐵5師第22團2000名官兵在雲南省及寮國境内熱帶森林地區的高溫、大雨、潮濕等惡劣的環境下施工。因勞動強度大、生活供應困難,不少同志熱暈、餓暈、累倒。經過一年苦戰,出色完成任務。

鐵道兵軍歌嘹亮号角響,發展新動能譜寫新篇章文/任大躍 民族影像

第六,對越自衛反擊戰時期。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後,鐵道兵迅速派出了鐵1師、鐵2師部分部隊參戰,其中鐵1師開赴雲南,擔負開遠至河口段的鐵路保障任務;鐵2師開赴廣西,擔負長塘至憑祥段的鐵路保障任務,有力支援了解放軍作戰。

鐵道兵軍歌嘹亮号角響,發展新動能譜寫新篇章文/任大躍 民族影像

第七,對北韓援建地鐵時期。從1968年到1973年,大陸數以萬計的技術人員調往北韓,各種裝置和建材運往北韓,援助北韓修建地鐵。鐵道兵援外辦援朝地鐵301項目籌建工作會,明确承建任務由鐵15師負責。平壤地鐵千裡馬線和革新線兩條線路,總長約35公裡,共17座車站。1975年建成并投入運作。那個年代,大陸經濟并不發達,援助北韓修建地鐵,可以說為北韓做出了很大貢獻。

鐵道兵軍歌嘹亮号角響,發展新動能譜寫新篇章文/任大躍 民族影像
鐵道兵軍歌嘹亮号角響,發展新動能譜寫新篇章文/任大躍 民族影像

鐵道老兵參觀中鐵建西南公司黨建品牌館。

第八,百萬大裁軍鐵道兵告别軍旗。鐵道兵部隊集體轉業并入鐵道部,鐵道兵指揮部改為鐵道部工程指揮部,鐵道兵各師分别改稱鐵道部第11到20工程局。從此,陸軍鐵道兵在解放軍序列中徹底消失。

鐵道兵軍歌嘹亮号角響,發展新動能譜寫新篇章文/任大躍 民族影像
鐵道兵軍歌嘹亮号角響,發展新動能譜寫新篇章文/任大躍 民族影像

青藏鐵路精神:挑戰極限、勇創一流。

鐵道兵,一個遠去的軍兵種,依舊是我們心中的圖騰。鐵道兵,一個養兵千日用兵千日、戰時與平時都流血犧牲的部隊,被譽為"祖國鐵道建設突擊隊"。鐵道兵建設的鐵路工程高達52項,總共建成的鐵路高達1.3萬公裡,約占全國同期修築鐵路裡程的三分之一。參加過鐵道兵的指戰員有300多萬人,鐵道兵建制共有15個師,80個施工團,以"四四編制",鐵道兵巅峰時期編制達43萬人。鐵道兵曆經35年曆程,曆任更疊六任鐵道兵司令員,均為老紅軍和開國将軍擔任。據不完全統計,共有8000餘名官兵在戰鬥、施工、工作中為此獻出了生命,還有5.9萬餘名官兵負傷緻殘,其中,在成昆線上就有2000餘名英烈在此長眠。如今,在成昆鐵路沿線分布着近22座烈士陵園,是和平年代中國犧牲較多的兵種之一。綜上不難看出,鐵路是國民經濟的大動脈,在大陸發揮着巨大的作用,與鐵道兵是脫離不了關系的。可以說,沒有鐵道兵就沒有大陸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而今,曆史離我們漸漸遠去,待曆史遠去,就沒有人再熟知這支部隊了。我們記錄鐵道兵的英雄們,就是希望曆史能記夠住鐵道兵,一個為共和國付出慘烈犧牲的部隊。鐵道兵的功勳與共和國的鐵路同在!鐵道兵的英烈與共和國的榮耀同在!我們記錄鐵道兵的輝煌曆史,更是要傳承鐵道兵的精神,為培養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價值。

鐵道兵軍歌嘹亮号角響,發展新動能譜寫新篇章文/任大躍 民族影像

簽訂黨建共建協定

鐵道兵軍歌嘹亮号角響,發展新動能譜寫新篇章文/任大躍 民族影像
鐵道兵軍歌嘹亮号角響,發展新動能譜寫新篇章文/任大躍 民族影像

觀看《中國鐵建首批十大精神》

鐵道兵軍歌嘹亮号角響,發展新動能譜寫新篇章文/任大躍 民族影像
鐵道兵軍歌嘹亮号角響,發展新動能譜寫新篇章文/任大躍 民族影像

在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踐行過程中,"中國鐵建人",以"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繼續傳承鐵道兵最本質的精神價值。表現為不論遇到高山阻攔就要開辟路徑,遇到江河阻攔就要架橋通過,不怕阻力,奮勇前進的精神狀态。成為當代"中國鐵建人"的口号!也是激勵現今人們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勇往直前的擔當。一直以來,"中國鐵建人"作為"新時代的鐵道兵"努力弘揚和踐行鐵道兵精神的時代價值。時至今日,中國鐵建在此基礎上首批推出了"中國鐵建十大精神",這些精神集中彰顯了75年以來鐵道兵和中國鐵建的偉大奮鬥、偉大創造。它始終鼓舞和激勵着一代代鐵建人奮勇前行。弘揚光榮傳統,赓續紅色血脈,強化使命擔當,樹立雄心壯志。高度濃縮就是以愛國主義是鐵道兵精神的核心,艱苦奮鬥、志在四方是鐵道兵精神的表征,攻堅克難是鐵道兵精神的底蘊,集體英雄主義是鐵道兵精神的氣概。戎裝雖脫,軍魂猶在。鐵道兵在新中國鐵路建設史上創立的曆史功勳永不磨滅,形成的偉大精神永遠流傳!

(參閱《鐵道兵改工簡史》部分選圖由中鐵建西南公司黨建品牌館提供。任大躍/撰稿/圖檔)完成于2024年7月24日

編輯:樂在其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