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進南門“大銀行”
文/攝影(翻拍)馮作平
筆者每次經過烏魯木齊市明德路南門“大銀行”(烏魯木齊市标志性建築,十大景觀之一),總在不經意間駐足,從各個方位欣賞。遙想:這座外觀呈象牙色的斯拉夫式老建築裡,一定藏有許多非常有趣的故事。
“大銀行”是明德路上最醒目的文物建築。它于1943年動工修建,1945年竣工。據史料記載,當時迪化(烏魯木齊的舊稱)城中大多是土平房,好一點的建築是磚房,僅有少量樓房,“大銀行”便是其中之一。
邁上鋪有紅地毯的十五級台階,進入銀行大廳。
大堂經理:您好!請問您辦理什麼業務?
答:看看列甯同志。
大堂經理左手示意:歡迎參觀。
左手旁矗立着巨大的銅像,筆者一眼就認出:世界偉人——列甯,還差點喊出:弗拉基米爾·伊裡奇·列甯(小時候看電影《列甯在十月》,記住了列甯的全名)。
銅像(高4.7米、重3.45噸)采用寫實的雕塑手法,列甯右手抓着帽子,左手拉着大衣領邊,挺胸邁步,似乎正急匆匆地趕往工廠、農村去演講。
仰望列甯銅像,腦海裡浮現出電影《列甯在1918》在工廠精彩、震撼的演講場景:“我們讓資産階級們去發瘋吧,讓那些無價值的靈魂去哭泣吧,勞工同志們,我們的回答就是這樣的,加上三倍的警惕和小心還要忍耐 ,大家應該守住自己的崗位,同志們你們必須要記住我們隻有一條出路那就是勝利,還有一條出路——死亡,死亡不屬于勞工階級!”此刻,掌聲雷動。
列甯是一面偉大的旗幟。毛澤東主席曾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指出:“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甯主義。”
“大銀行”見證了許多曆史時刻和盛大場面。“大銀行”與列甯銅像這兩個具有曆史聯系的文物珠聯璧合,熠熠生輝,令人心潮澎湃,内心久久不能平靜。
這幅黑白老照片:1949年12月17日,新疆省人民政府、新疆軍區成立,彭德懷、張治中、王震、包爾漢、陶峙嶽、賽福鼎等在大銀行門前的石階上,檢閱會師入城的部隊。
老照片雖已年代久遠,但人們依然能從中辨認出許多人,感受到了當時隆重的情景。
如今,這裡是中國工商銀行烏魯木齊明德路支行所在地。
為充分發揮“大銀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明德路支行以“大銀行”為圓心,内外關聯,細化措施,豐富載體,通過櫃面、廳堂,現場宣傳等多種途徑,廣泛普及紅色金融知識,并延伸對公和個人金融服務觸角,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探尋獨特的經營之路。
明德路支行以青年文明号“五個一”要求為落腳點,秉持“敬業、協作、創優、奉獻”的建立理念,立足崗位,為新疆地區金融發展努力耕耘。
一樓除了設有對公和個人辦理業務區域,靠右邊還有金融發展史(時光流影——沉澱時光,躍然紙上)展廳,長期對外開放。在二樓内側的走廊,還設立了“大銀行曆史展館”,這裡儲存着中國金融行業若幹個難得一見的“第一”和“之最”(後續撰文)。
“大銀行”既保持了黨的光榮傳統,又把金融服務與金融文化相結合,成為新疆金融業最具代表性、最溫馨的金融服務視窗之一。
“大銀行”持續見證着新疆金融業的蓬勃發展,用它那講不完的故事,給新時代的人們以新的啟示。
作者簡介:馮作平,男,烏魯木齊市人,1978年12月入伍,1999年9月回到地方工作,現已退休。先後在《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勞工日報》《豐融春秋》等80多種報刊媒體發表文章和照片1690多篇(幅),多次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