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巢大草原,引來孔雀東北飛
周海燕:内蒙古烏蘭浩特蒙雀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國家級鄉村旅遊帶頭人,内蒙古自治區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入選第一批國家級農村工匠名師
周海燕在内蒙古養殖孔雀,不僅吸引了大批遊客,還制作銷售孔雀标本及羽毛制品,帶動村民增收緻富。
你見過孔雀羽毛制成的婚紗嗎?寬大的裙擺蓬松柔軟,墨綠色長羽點綴着寶藍色羽片,在燈光下呈現出夢幻般光澤。這件在内蒙古烏蘭浩特蒙雀展覽館展出的婚紗引人注目。
蒙雀展覽館在5月18日國際展覽館日當天首次對外開放,周海燕笑意盈盈站在展廳一角,她說,展示孔雀文化是她打造這座展覽館的初衷,希望有更多的人借此了解孔雀、親近孔雀,帶動他們的孔雀産品提檔更新!
屢敗屢戰孤勇者
當年聽說周海燕想養孔雀,親戚朋友“炸了鍋”:“簡直異想天開!自古孔雀東南飛,哪有往東北飛的?”但在周海燕眼裡,“孔雀那麼美,誰都想多看它一眼,大家都感興趣的事肯定有商機!”2010年,她偷偷拉上妹妹去雲南考察,買了十隻孔雀,租了輛車,日夜兼程把孔雀帶回了家。
可惜好景不長,随着天氣變冷,習慣了溫暖之鄉的孔雀抵不過内蒙古的嚴寒,頭一個冬天就全部夭折了。看着這些美麗的精靈一隻隻死去,周海燕心疼極了,家人覺得她栽了“跟頭”,以後指定不會再“折騰”了。
周海燕确實“消停”了一陣兒,那段時間她不再提孔雀,而是天天趴在電腦前。有一天她和妹妹到齊齊哈爾旅遊,七拐八繞就把妹妹帶到了鄉下——原來她在網上搜到一家孔雀養殖場,并悄悄跟場主聯系好,又買回了一批孔雀。
汲取上次教訓,這次周海燕不僅更新了雀舍,還為孔雀增加了取暖裝置。有了溫暖的“家”,加之齊齊哈爾與烏蘭浩特氣候接近,第二批孔雀在這裡安然度過了冬天。轉年周家姐妹歡天喜地迎來了孔雀孵化季,沒想到孵出的小雛不是畸形就是死胎,沒有一隻活下來。
周海燕想不通,不吃不喝躺了三天,腦子卻在不停“轉圈”,想來想去,覺得可能是飼料出了問題。于是重打鑼鼓另開張,她開始到處走訪,請教有經驗的養殖專家,大量翻閱書籍、查找資料,用了半年時間,終于摸索出一套科學的孔雀飼料配方,第三年果然孵化出一批健康的孔雀雛。可是剛養了一個月,意外再次發生:100多隻孔雀雛一夜之間都被老鼠咬死了!
三年過去,兩手空空,30萬元投資打了水漂。屢戰屢敗的周海燕居然越挫越勇:“沒幹過的事誰能一下就幹成?遇到困難就想辦法解決,‘不放棄’才是我的性格!反正養孔雀這條路我是走定了!”
用标本留住孔雀的美
周海燕一次次踩坑又一次次跳出,交了學費,也積累了經驗,漸漸摸到了孔雀養殖技術的門道。前三年算是“掃雷”,過了雷區一馬平川,從此她的孔雀養殖走上了“高速路”。每年都有南方客商固定上門收購孔雀雛,相比南方孔雀,北方孔雀更皮實,不愛生病,羽毛也更豐滿,因為寒冷的氣候促進羽毛生長。周海燕趁勢擴大養殖規模,成立了蒙雀養殖專業合作社,并為加盟的農戶提供雛鳥和技術,帶着大家一起幹。
養殖中難免有損失,每次自然減損,她都舍不得把死去的孔雀扔掉,而是将皮毛留下來,學做标本,“一來變廢為寶,二來留住孔雀的美”。做标本需要專業技能,周海燕拜師學藝,向畜牧專家、醫院制作标本的醫生學習請教。首先學做骨架,然後再學填充,填充方式有多種,比如稻草填充、棉絮填充、假體填充等,每種填充方式呈現的效果都不一樣,要根據孔雀的形态采取不同的填充方式。還要防腐,倘若不防腐,内皮一年就會被蟲子啃噬,毛也就掉了。過去用福爾馬林防腐,化學氣味濃,不環保,後來改用食品防腐劑,安全環保還不掉毛。至于标本呈現出的各種美妙姿态,則全靠平時細心觀察,發現這個造型美,趕快拍下來,然後再琢磨怎樣在标本上還原。
栩栩如生的孔雀标本滿足了遊客的觀賞需求,有人想定制,孔雀園從此多了條緻富路。有了做标本的底子,周海燕将正常脫落的孔雀羽毛收集起來,将羽毛粘連在一起,做成另一種孔雀标本。她還用零散羽毛做發夾、頭飾等小件産品。“開始是試探性的,家長帶着孩子來,有些小女孩很喜歡羽毛做的發夾和頭花”。後來越做越精緻,根據遊客需求,陸續推出胸針、扇子等系列羽毛産品,“反正跟着市場走,市場要啥咱做啥”。
活兒多了,忙不過來,周海燕就發動群衆,免費教育訓練周圍的農戶,提供原材料,居家做手工,她再計件回收。原本這是好事,她以為肯定“一呼百應”,誰知應者寥寥,原來大家不是怕不掙錢,而是怕學不會,“我們就車接車送,先教有靈氣的人學”。帶動了第一批人,再到村裡教育訓練,不用吆喝,先學會的人幫着一招呼,呼啦啦就來了一大撥兒。
授人以漁互相成就
标本、飾品、工藝品、羽毛畫……如今蒙雀的羽毛産品琳琅滿目,多達幾十個品種,“這些産品都是我們自己開發的”。周海燕指着一款羽毛扇:“《西遊記》鐵扇公主有把芭蕉扇,這把扇子就是從那裡獲得的設計靈感。”她又指着一款團扇說:“蘇繡用絲線把吉祥圖案繡到團扇上,我們是用孔雀羽絲來繡,純天然,永不褪色。”蒙雀成為内蒙古品牌,周海燕就想展現草原元素,設計頭飾、胸針時就采用草原上常見的喇叭花、格桑花等圖案。
周海燕的手機裡還有一匹馬的畫作視訊。紅色駿馬騰空而起,馬鬃飛揚,馬尾飄逸,就連身上的毛都根根分明,令人歎為觀止。“這是用紅腹錦雞羽毛、野雞羽毛和孔雀羽毛絲線繡出來的,是不是很漂亮?”周海燕笑着問,語氣裡透着自豪。
産品增加了,自然也要拓寬市場。憑借之前的固定客商及老客戶口碑,這些年蒙雀積累了一定客戶資源,但周海燕不滿足,仍在積極尋找新的合作夥伴。前不久她到浙江義烏與商家洽談合作,雙方商定:商家負責提供小飾品配件及産品銷售,蒙雀負責産品制作。走了線下還有線上,同時與蒙雀合作的還有淘寶商戶和帶貨網紅。
紅火的孔雀養殖及羽毛産品銷售,不僅讓周海燕獲得了成功,也帶動了當地農戶就業增收。劉戰勇是二級傷殘,幹不了重活兒,找不到工作,蒙雀合作社向他發出了邀請,現在他每個月能掙兩三千元;顧春芳的丈夫長年患病卧床,家裡還有上學的孩子,她就在家做耳環、胸針等羽毛飾品,既照顧了家人,日常開銷也有了保障;張猛患有尿毒症,每周三天透析,其他時間就到合作社來幹活兒,不耽誤看病也不耽誤掙錢……
企業在招收員工時都希望員工身體棒棒、無病無災,這樣企業壓力小、包袱少,但周海燕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就是奔着那些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去的,是以她的員工多多少少都有“事兒”,但她從不覺得有壓力,反而很感謝他們。“他們非常珍惜現有的工作,幹活兒專心,忠誠度高,技術也越做越精,如果說剛開始我是想幫他們,現在我們則是互相成就——雙赢!”
周海燕的孔雀養殖越來越上道兒,最近又對雀舍進行了全面改造,“頂層都是陽光闆,上面還帶空氣夾層,冬暖夏涼。”下一步她計劃将圈養變散養,“原來遊客隻能隔網跟孔雀互動,改造更新後可以與孔雀零距離接觸,甚至抱着它、跟它拍照、喂食都沒問題”。新開放的展覽館也是一塊新陣地:“我們正準備在展廳裡開設直播間,這樣就有更多人看到我們的孔雀,企業也可以走得更久、更遠!”說到未來的周海燕,眼睛裡有光在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