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24日,沈騰、馬麗主演的喜劇電影《抓娃娃》票房已突破18億元,暫列2024年暑期檔票房榜首位。貓眼專業版預測,該片内地總票房有望突破33億元。
作為2024年暑期檔“種子選手”之一,《抓娃娃》自定檔以來便備受關注。該片由闫非、彭大魔執導,彭大魔、闫非、林炳寶編劇,沈騰、馬麗、史彭元、薩日娜、肖帛辰等出演。影片以幽默诙諧的方式,講述一對夫婦反向養娃的荒誕故事。近日,導演闫非、彭大魔接受《綜藝報》采訪,分享影片幕後創作故事。
故事打磨十年
靈感源于社會新聞
影片主人公馬成鋼(沈騰 飾)和春蘭(馬麗 飾)夫婦身家可觀,卻在孩子教育上犯了難。馬成鋼看到大兒子馬大俊揮霍無度,不學無術,決定對小兒子馬繼業進行“反向教育”。夫妻倆帶着年幼的馬繼業回到馬成鋼童年成長的舊院,他們隐瞞家庭富有的事實,試圖培養孩子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品格。随着兒子馬繼業(史彭元 飾)一天天成長,他逐漸意識到自己其實置身于早已被安排好的“人生”之中……
該片是闫非、彭大魔兩位導演繼電影《夏洛特煩惱》《西虹市首富》之後,合作的第三部長篇喜劇電影,也是西虹市IP誕生十年來的最新作品。闫非、彭大魔介紹,拍完《夏洛特煩惱》之後,兩人就着手準備這部影片。最初的創作靈感來自多年前聽到的一則廣播新聞:有一家人一直“窮養”孩子,孩子直到大學畢業,才被告知家庭條件特别優越。闫非和彭大魔覺得這個新聞特别有趣,充滿喜感,很适合拍成一部喜劇片。
闫非《抓娃娃》劇本經曆了漫長的開發過程,最大難點在于彼時主創均無培養孩子的經曆。“好幾年也沒能把故事捋順。如今,我們的孩子也都十歲了。這個過程中,我們積累了許多創作素材和依據。”闫非表示,“十年三部影片,其間,我度過了人生的三個階段——青春、而立、為人父。時間帶來了人生感觸,激發了我們的表達欲望。”
從《夏洛特煩惱》到《抓娃娃》,闫非、彭大魔一直搭檔默契。兩人創作時并無明确分工,工作時基本同步,“在創作某一橋段時,誰的感受更加深刻,便由誰先執筆,再一起讨論修改。”闫非說。
影片外景在青島取景,為了突出主角一家“家徒四壁”的故事背景,美術組對片中小院先後進行了三次不同年代的改造,以展現馬繼業不同的成長環境。“改造工作要兼顧演員檔期、季節變化和劇情要求,對美術組的要求非常高。”闫非表示。
“沈馬組合”高适配度
從舞台劇,到春晚獨幕喜劇,再到大銀幕,沈騰、馬麗多年來搭檔默契,觀衆緣與日俱增。在《抓娃娃》中,“沈馬組合”飾演一對為雞娃而扮窮的富商父母,兩人在事實富有和僞裝貧窮的錯位之間,密集制造笑點。有網友評論,“他們的化學反應和喜劇包袱簡直渾然天成。”
彭大魔兩位導演透露,最初想讓沈騰演大兒子馬大俊;後來,沈騰做了父親,外形和心态都更勝任父親馬成鋼的角色。談及與沈騰、馬麗再次合作,闫非、彭大魔感慨,“十年間,大家都有了家庭和孩子,人生的經曆和感悟與之前大不同。這種經曆會幫助演員更加準确地塑造父母角色。”
馬麗表示,此次出演母親春蘭,“既熟悉,又是挑戰。”她分享道:“我也是一個媽媽,對于母親角色有天然的熟悉感。但春蘭這個角色與我的性格不太一樣,她一方面對于窮養兒子這件事有些糾結;另一方面又希望他成才,這個角色是很複雜的。在複雜的底色之上,要演出她的可愛,對我來說是一種挑戰。”
對喜劇表演來說,在拍攝現場進行二度創作是重要一環。沈騰和馬麗在《抓娃娃》拍攝現場有許多即興發揮。比如,奶奶的假葬禮那場戲,兒子一回頭,馬成鋼就假裝哭得特别傷心;接着,馬成鋼抱住了兒子,眼裡又流露愧疚和心疼。“沒想到騰哥把這場戲處理得這麼有層次。”彭大魔說。
青年演員史彭元首次嘗試喜劇表演,在片中飾演長大後的兒子“馬繼業”。“馬繼業就像生活在一個巨大的劇本殺遊戲中,身邊人全是NPC(非玩家角色,工具人)。當他發現真相的那一刻,人物心理是複雜而糾結的。他該如何面對奶奶、父母?如何接受自己生活的世界?對我來說,演繹難度比較大。”史彭元笑言,其他演員拿到的都是喜劇劇本,隻有自己拿到了懸疑劇本。
童年馬繼業的飾演者肖帛辰也令人印象深刻。據導演透露,肖帛辰從全國1000多個有表演基礎的同齡孩子中脫穎而出,“肖帛辰在《父輩的榮耀》中有着出色的表演,他與小馬繼業的比對度非常高。他的表演靈動自然,有天生的幽默感。”
教育話題引發思考
《抓娃娃》以诙諧方式諷刺“望子成龍”背後的教育問題。片尾,馬繼業學成之後的“反殺”和“覺醒”,诠釋了“拒絕被綁架人生”的核心主題,引發觀衆共鳴。
演員沈騰表示,不同年齡段的人能夠在片中獲得不同的感受。“作為長輩,可能會通過影片映射的内容,思考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問題,進而更了解孩子;從小孩的視角來看,也許更能了解家長的不易——雖然家長不一定是對的,但他确實在用心。”
在闫非和彭大魔看來,育兒焦慮是人之常情,他們并不希望将影片裡的任何人塑造成“反派”。是以,主創團隊設計了孩子與父母和解的結局,以及馬成鋼的那句台詞——“你覺得我們操控了你的人生,但是你何嘗不是操控了我們的人生?”
談及影片主題表達,兩位導演均表示,“片中馬成鋼夫婦對孩子望子成龍、教育從娃娃抓起的心态,容易引起父母和孩子兩類觀衆的共鳴。父母和孩子對彼此人生的互相影響,很難定義孰是孰非。一方面,孩子在獨立成長和人生選擇時,要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父母應該把握孩子人生規劃的尺度,警惕以愛之名的束縛和綁架。”
投稿請發送至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