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閱讀

天然去雕飾

七堇年有言:“生活總與刻薄與荒蕪相欺。”苟日新,日日新。先進快捷的科技為我們帶來無法衡量的便利,卻同時以浮誇繁華蒙蔽人們的雙眼。看見的隻有荒誕的外殼,失去的卻是一份天然去雕飾的自然。

時代日新月異,人心在随之改變,文風亦是如此。現如今類似于子虛烏有、誇大其詞的文章在網絡媒體上大肆泛濫,屢見不鮮。這種行為卻意外地賺取了不少莫名的點選,不禁引人深思:中國現如今的文學風氣究竟是怎麼了?

猶記得巴金先生在寫給孩子們的信中提到:“寫作要删去一切多餘的贅物,隻剩下最精簡的,那便是精華。”老一輩的文學家大都繼承這樣的傳統。“删繁就簡三秋樹”,删去一切浮誇,留下的隻有最為珍貴的精華。若不是一種自然樸實的文風,何來魯迅、梁啟超等人以文字鼓舞一代國人去努力奮争的鬥志;若不是除去雕飾的浮華,何來唐詩宋詞吟誦千年的魅力。

反觀當下,媒體上一篇篇奪人眼球的标題黨文章,點選打開滿屏的經濟商業氣息,沒有一絲信箋書卷中該韻出的油墨書香。再細細研讀,抽絲剝繭,除去繁冗的雕飾,餘下的隻是空洞的軀殼,不覺茫然疑惑,我大中國流傳千年的文化内涵去哪兒了?

我想泱泱華夏所需要的絕不是五六十年代的“浮誇風”。唯有除去誇飾,隻留精華,才是現如今所需要的文風。

古人為我們留下不計其數的文學财富,可我們又能為後人留下什麼呢?整治文學風氣刻不容緩。

許多作家為快速擷取名利,抄襲、跟風、誇大标題……無所不用其極。我想,這便是當下媒體上文風跑偏的主要原因。他們已經完全抛棄了文化的真正内涵。空洞的文字軀殼使新一代的年輕人透過現象看到的還是現象,再無本質。沒有了精神的食糧,人們何以振奮,又如何悟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精神核心?

李太白有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我想,唯有以一池清水、一陣清風,不拂以浮誇墜飾,方能使文化界的一朵白蓮盛放不凋。

“天然去雕飾”,我想,這大抵是文風最好的樣子。